第二百一十五章 三道御旨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三道御旨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暮城。

兩日後消息傳回了暮城,震驚了全城和北疆小朝廷。隨著這消息回來的還有一道皇帝御旨,是一隊明軍將士拚死從千軍萬馬中殺開條血路,把情報送到了距離最近的明軍駐地。小梁王朱原顯的北方軍暮城駐地。

御旨是匆忙寫就的,只有簡短兩行字:「七萬韃靼軍隊兩面夾擊,圍困住皇上的北巡隊伍。明軍與武將多戰死,皇上無恙,敵軍正在攻營。命令就近的北疆梁王父子迅速帶兵救援。欽此。」底下是皇帝朱元熹的國印和私用小鈴印。

真是睛天霹靂,把藩王朱原顯和北疆群臣都震懵了。人們盯著這張沾滿了血跡的聖旨驚呆了,皇上竟然被偷入北疆的韃靼軍圍困住,危在旦夕。這,這簡直是驚天奇聞。一國天子被敵軍圍困。如果被俘或被殺,都是大明天下的塌天大禍,簡直堪比前朝的宋朝被大金國滅亡並擄走了滿門皇室的「靖康之恥」!而且這聖旨是兩日前的舊聞,此時才到暮城。現在虎敕關的局勢又怎樣了?皇上與滿營文臣隨從的狀況如何,營外敵軍與我軍的狀況如何。

小梁王和北疆群臣都是臉色煞白,覺得頭暈眼花,渾身無力,頭皮都裂開了。鳳景儀立刻請命帶著一些斥候和精兵組成的先頭軍隊,先奔向虎敕關探查消息。暮城是距虎敕關最近的駐軍地,也有三、四日距離。估計現在皇帝身邊早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樣子了。鳳景儀能文能武,多智近妖,他帶著三千精兵去救援,能見機行事地處置軍情。

小梁王強忍著震驚和心悸,招集眾謀臣和大將商議,還未議出結果。第二道御旨便到了,是給錦衣衛指揮使崔憫的。送令的是皇上身邊的御林軍大內侍衛,是一名死士。混身浴血地帶著秘令,闖過敵軍向錦衣衛指揮使下旨。崔憫打開秘令,竟然是皇上朱元熹的親筆信。先赦免了崔憫私自帶走范瑛的不恭之罪,隨後要求他也帶領送公主出京的三千錦衣親軍與原京畿兵馬來救援群臣。如果小梁王不肯救援,就直接拿出「撤藩密令」撤掉藩王,奪了他的兵權,帶兵前往。如今他們被韃靼軍圍困行營,安營紮寨了近十里。明日不知是攻是撤,再晚就萬事俱休了。死士還暗中稟報,有大將上場廝殺時,認出了襲軍是韃靼南院大王的兵馬。他闖過十里駐軍重圍時,敵人已衝進了行營。

崔憫一把握碎了密信,心裡震蕩。韃靼北院正在邊界與梁親王開戰,韃靼南院的兵馬趁機偷襲入內地,一舉抓到了皇上。好一個聲東擊西之計!這驚天詭計不是粗豪憨直的蒙古人設計出來的,是逃過去的漢人謀臣設計!他先壓下這消息,圍困行營還好,一旦皇上真被韃靼人抓住了,一國之主先滅,群龍無首,整個大明江山都完了。

整個暮城、北疆都陷入了激烈的大漩渦里。時間如催命般地緊迫,生或者死,贏或者輸,國存還是國亡,都在這轉瞬而過的幾日中,都在這距離虎敕關最近的暮城中。

小梁王朱原顯的姿態很正常,一方面調兵遣將地派人馳援虎敕關,一方面也是顧慮重重,滿腹狐疑。朱元熹對他們父子恨之入骨,很可能在設圈套,誘騙他帶兵進入虎敕關趁機殺了他。真假猶未可知,局勢也猶未確定,如今北疆乃至大明朝、韃靼刺爾國都陷入了一片不明局勢中,事情在瘋狂地往前發展著,人們都卷進了大漩渦。

便在此時,前方虎敕關又送來了第三條御旨!這次送信的是個惶恐和微帶傲慢的年輕文官,人們看到他和聖旨都通通驚呆了。

御旨上寫道:「戰事平息,皇上已經接見了突襲的韃靼軍。得知敵軍是韃靼南院大王李崇光的兵馬。首輔張丞相已成功地與敵軍和談,說服了南院大將,要與韃靼人重歸修好。皇上先行同意了每年付出一千萬銀兩的金銀歲幣與韃靼人鑒定和約,韃靼南院也同意了暫不進攻行營,並考慮撤兵。大明天子的尊嚴未失,龍威未犯。」

「為表示和談誠意,不激怒敵軍,特命邊界的梁親王立刻停戰退軍,梁王世子朱原顯帶少量兵馬來護駕,並從暮城把益陽公主送至虎敕關,繼續履行與韃靼大將的婚約。元熹帝要親自主持韃靼大將與益陽公主的婚事,以安撫韃靼大汗與貴族。以示我朝和談誠意。」

小梁王朱原顯看著御命,氣得臉孔血紅,怒發如狂。一下子把御令撕個粉碎,把桌子踢翻了。

韃靼人是想狹天子以令諸候,朱元熹也是想賣國求命嗎!

這大明天子的尊嚴和龍威何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識明珠不識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不識明珠不識君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五章 三道御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