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參觀覺羅寺
第二日辰時剛到,大隊伍就出發了。
清晨的陽光還帶著些許柔和,卻無法驅散人們臉上的疲憊之色。說實話,挺累的。
在古代,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出門遠行都極為辛苦。
道路崎嶇不平,馬車顛簸搖晃。
皇帝出巡,雖然場面宏大,但背後也是無數的辛勞。官員們出差辦公,更是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到達目的地。他們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疲憊,還要時刻擔心路途上的各種危險。
皇帝一行人到達覺羅寺的時候,剛好巳時中,就是上午十點左右。
山下已經停了幾十輛馬車。
重建后的覺羅寺比之之前有很大不同。
遠遠望去,那莊嚴的輪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彷彿一幅震撼人心的畫卷。
當陽光灑在金碧輝煌的殿頂上時,閃耀出的光芒如同璀璨的星辰,與紅牆青磚相互映襯,在這片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格外顯眼。微風拂過,周圍的綠樹沙沙作響,似在與覺羅寺輕聲交談,而覺羅寺則以它那寧靜而威嚴的姿態,默默回應著大自然的問候。
整體布局雖保持不變,可那山門卻抬高了幾十級台階。拾級而上,每一級台階都彷彿在訴說著過去的災難與新生的希望,讓一行人個個都感慨萬千。
了無大師、休之和尚和泉印法師、劉縣令在山門處迎接眾人。
三個高僧向皇上、皇后一一行禮,又與眾大臣見禮畢。
居然不見仙師大師傅。
江尚書代為解惑:「大師傅去陳家接老夫人去了,稍後就來。」
……
到了大和縣后,楊真真和大隊伍分開,直接進了縣城。
趙姐駕車往陳府而去。
這是之前在山上和老夫人說好的,不管皇帝是否去剪綵,她是肯定會去的,去的時候,就先去陳府接上老夫人。
聽說覺羅寺今日有法會,陳府的人早就起來準備好了,就等著大師傅到臨。
陳府這次出動了四輛馬車,陳二爺、陳三爺夫婦已經提前去覺羅寺幫忙,這次跟隨老夫人的,是幾位小公子及其內眷,曾嫻剛生了個兒子,又去不成。
老夫人就坐上了大師傅的馬車,一老一少邊走邊聊,談的都是京城的閑事,不覺就到了覺羅寺。
下車前,老夫人擔憂地問道:「今日弘法,大師傅都準備好了吧?」
楊真真笑道:「沒啥準備的。這種弘法,弘的是自然之法,沒啥準備就是最好的準備。」
老夫人聽得迷迷沌沌的,只好暫時放下心來。
楊真真對重建后的覺羅寺非常滿意,想起自己去京城前,泉印過來訴苦說無錢重建,如今卻修建得如此富麗堂皇,可見泉印募集到了足夠的銀子。
覺羅寺既然認她為主,她對覺羅寺就有看顧之責。
一行人到達山門,沒看見皇帝他們。泉印等在山門口,看到大師傅和陳老夫人上來,過去深施一禮:「老衲見過大師傅,見過老夫人。」
楊真真和老夫人也合十回禮。楊真真就問起皇上,泉印說了無大師已經領著皇上、皇后和各位大臣去參觀了。
楊真真又問:「有沒有功德碑?」
泉印就笑:「自然是有的,老夫人排在第一位。」
楊真真就曉得當時的募集是成功的。
泉印又道:「今日老衲要為大師傅介紹一個得道高僧——休之大和尚。」
楊真真點頭:「貧尼對休之大師甚是神往。」
泉印就對小和尚耳語幾句,帶著老夫人和大師傅一行去參觀功德碑。
泉印邊走邊道:「適才陛下、娘娘和各位大人參觀功德碑的時候讚不絕口,說覺羅寺雖然被水沖毀,但精神猶在,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朝廷官府,而是想方設法自救重建,令人感佩。」
又輕聲道:「大師傅,這都是您的功勞。」
楊真真笑道:「貧尼只是出了個點子,覺羅寺能有今天,靠的還是泉印大師和老夫人。」
功德碑上刻滿一百多個名字。
陳老夫人果然排在第一,後面同樣捐贈了一萬兩的還有兩個名字,其餘就是五千兩四千兩三千兩依次遞減,最後一個上碑的,捐了四十兩。
泉印道,重建共募集了十八萬兩銀。
看了功德碑,泉印又帶眾人去主殿參觀五百羅漢渡民壁畫。
小和尚來報告,說了無大師帶皇上去竹林參觀了。
楊真真詫異:「大師這次還專門修了片竹林?」
泉印眼眶就紅了。
「水災后,五百羅漢一部分成了船,一部分被水泡,盡數毀壞。水退後,老衲帶人只找到百餘個。如今的羅漢堂是新修的,老衲就將這被毀壞的羅漢陳列在竹林長廊里,供香客、遊客瞻仰。」
楊真真聽得肅然起敬,當時情景一一再現。
就道:「貧尼也不去看渡民圖了,我們也去竹林看看吧。」
泉印搖頭:「還是先去參觀五百羅漢渡民圖吧,那是本寺濃墨重彩的地方。」
楊真真就明白了,這是花了重金的地方,也是覺羅寺人文歷史的寺眼。
她這個當家人,怎能輕易忽視呢?
楊真真心道一聲慚愧,輕輕咬了咬嘴唇,深吸一口氣,緊跟泉印,步入那座氣勢恢宏的大殿。
踏入大殿的那一刻,一片金碧輝煌的景象瞬間映入眼帘。
璀璨的光芒彷彿能穿透人的心靈,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大殿的正中央,高高地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佛像莊嚴肅穆,散發著一種寧靜而又強大的氣息,金色的光芒從佛像身上散發出來,表達著無盡的智慧和慈悲;佛像的眼神深邃而平和,彷彿能洞察世間一切疾苦,給予人們心靈的慰藉和指引。
大殿四周的牆壁上,那幅五百羅漢渡民圖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震撼著人心。
畫面中浪濤洶湧澎湃,層層巨浪翻卷奔騰,似要將天地吞沒。
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羅漢木雕橫躺於水中,那姿態各異的模樣,彷彿在與洶湧的波濤奮力抗爭。
每一個羅漢木雕之上,都坐著衣衫襤褸的老百姓,他們的臉上或是驚恐,或是希冀,或是虔誠。
那些羅漢木雕在此時彷彿化身為一艘艘堅實的菩薩船,承載著百姓們的生命與希望,在狂風巨浪中艱難前行。
它們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為百姓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給予他們勇氣與力量,讓他們在這無盡的苦難中尋得一絲慰藉與安寧。
菩薩船下,是扶船前行的僧人或村民。
一行人緩緩前行,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曾親歷年初令人心悸的覺羅寺水患。
回憶如潮水般湧來,彼時的驚恐與無助歷歷在目。
陳老夫人望著壁畫,眼中的淚水如斷線的珠子般怎麼也擦不幹,難以抑制的悲傷讓她那張保養極好的臉瞬間顯出了蒼老。幾位媳婦和姑娘們也都紅了眼眶,小聲啜泣著。
那曾經的絕望,不堪回首
如果沒有妙真師傅,不敢想象。
眾人的目光停留在最後一幅壁畫。
畫面中,一個小尼姑站在山上,她的身姿雖顯單薄,卻充滿堅定的力量。她正振臂高呼,那揚起的手臂彷彿在向命運發出不屈的吶喊。
四周是濕透的村民,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與驚恐,但眼神中卻又透露出希望的光芒。
遠處,覺羅寺漸漸被洪水淹沒,曾經莊嚴的建築在洶湧的波濤中顯得渺小而無助。
眾人屏住呼吸,一起轉身看向大師傅。
老夫人鞠了一躬,陳家人都跟著鞠躬。
老夫人抓住大師傅的手:「大師傅你就是菩薩!」
……
再去竹林,楊真真明白了泉印法師的苦心。
一百多個被水泡毀的羅漢雕塑被嶄新的底座固定在竹林沿途。
有的缺了頭,有的面目全非,有的少了胳膊或腿,它們還原了木頭本色,散發著一種寧死不屈、堅韌不拔的力量。
這些竹林里的羅漢雕塑殘身,與壁畫相互呼應,成了一種無聲卻震撼人心的存在。
壁畫上畫得越悲壯,這些竹林里的羅漢雕塑殘身便越能打動人。它們不是藝術展示,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那殘缺的身軀中,蘊含著無盡的堅韌與慈悲,每一道裂痕,每一處缺失,都是悲天憫人的印記。它們告訴著每一個觀者,菩薩之所以是菩薩,並非僅僅因為其超凡的力量,更是因為心懷大善,願意在危難時刻捨身救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從竹林出來后,眾人的心情依舊沉浸在方才的震撼之中。
懷著期待,繼續拾級而上,走向重建的羅漢堂。
陽光灑在整齊的台階上,彷彿為他們指引著方向。
重建后的羅漢堂,散發著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氣息。硃紅色的大門,金色的門環,無不彰顯著其在人們心中的神聖地位。
當眾人踏入羅漢堂的那一刻,一股煥發新生的氛圍撲面而來。
堂內寬敞明亮,一根根粗壯的立柱支撐著高大的屋頂。新塑的羅漢像栩栩如生,姿態各異。有的羅漢面容慈祥,彷彿在為世人祈福;有的羅漢眼神堅定,似在守護一方安寧。
每一尊羅漢像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與智慧,也承載著覺羅寺僧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在經歷了水患的磨難后,重建的羅漢堂如同一座希望的燈塔。
照亮了每一個前來朝拜的香客遊人之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