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想要廢后
吳良輔這下慌了:「皇上,太後娘娘那?」
「不用你負責。***朕自有說法。」
幾個小太監伸伸舌頭,趕緊去準備,欺君大罪,這可是殺頭的。襄親王也兒戲了。
不多久,一頂不顯眼的轎子出了宮門,誰也不會想到,這普通的官轎裡面坐的是當今聖上。
吳良輔緊跟轎子,出了宮門很遠,他悄悄問福臨:「皇上,咱們去哪兒?」
「鄂碩府上。」陰冷的聲音從轎子內傳出。吳良輔後背一身冷汗。他輔佐順治很多年,成了他的心腹。人們都道他吳良輔好福氣,遇到順治這般溫文爾雅的皇帝。
伴君如伴虎,再好的皇上也是會殺人的。這些又有誰知曉?
半個時辰之後,轎子落在鄂碩府不遠處。「皇上,奴才去稟報,讓鄂碩大人出來迎接?」
福臨緊盯著自己手上的漢玉扳指,這漢玉扳指就是博穆博果爾進獻的禮物中的一枚。本是一組7個,其中白玉扳指一對,賞給了襄親王夫婦作為新婚賀禮;青玉扳兩個指賞給了鎮國將軍愛新覺羅·常舒和他的嫡福晉;碧玉扳指一對則賜給了輔國公愛新覺羅·葉布舒。
自己獨留了這一個漢玉扳指,一則表示兄弟深,另一則福臨唯獨留了這獨一無二的漢玉扳指,也表示皇權的象徵。
想著自己送扳指的意圖和心愿,想到自己和博穆博果爾的兄弟深,他寧願捨棄美人以保江山。何況,博穆博果爾說過,鄂碩女兒出過蕁麻疹,相貌一般。
這才心裡稍微好受一點,吩咐吳良輔,起駕回宮。
不料卻看到一個小奴才從鄂碩府的後門跑出來,左右看看,向遠處跑去。既沒有貪財的跡象,也不像與人私會。
福臨命人跟了上去,心下一涼。難道內大臣鄂碩竟也有反叛不忠之心?
疑團還未解開,侍衛們早已將那奴才捉到福臨面前,從奴才懷中搜出一本冊子,遞給福臨。
這不看不要緊,福臨的上嘴唇緊咬下唇,氣的臉都紫了。這冊子不是別的,正是鄂碩府上奴才要交給襄親王的烏雲珠的畫冊。
畫中的烏雲珠從晨起的梳妝,臨風窗下的讀背《四書》,和鄂碩福晉的爭端,她的打扮,她的清秀五官,纖瘦身姿,蘇繡的梨花衣帶……都如浮雕一般點點刻入福臨腦中。
這個女子單美貌,絕比不上襄親王描繪的那畫中仙女,甚至連當今皇后的美貌也不如。
但她的一顰一笑,一句一,皆是那麼真實,她的字,她的心,都那麼透明。不用去猜,她的心思也是一目了然。
福臨看得出,她對襄親王的一片心,也忽的明白襄親王的目的,大逆不道,只為得到伊人在身旁。
「回宮!」福臨攥緊畫冊,八月的暑天,福臨卻氣的抖。
到了宮裡,順治沒顧上用膳,沒顧上去太后那裡請安,蘇麻拉姑來傳話福臨也沒有理會,徑直去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那裡。
皇后已經很久沒有見到皇上了,此時得知皇上要來,早已在門口迎接。等到的卻不是什麼好臉色。
福臨一進門,看都沒有正眼看皇后一眼,直接狠狠捏住博爾濟吉特氏的臉,咬牙切齒:「說,為什麼和博穆博果爾合起伙來騙朕?你可知道欺君的後果?」
皇后一臉迷惑,她不明白皇上怎麼了?自她一進宮,就沒有得到過皇上的半點寵愛,新婚之夜,皇上去批了一夜摺子。
她恨!她嫉妒,所以她決不允許福臨接近別的妃嬪,她折磨她們,讓她們把福臨讓給她。她是皇后,她要榮華富貴,還要這個男子只有她一個女子。
她大笑,眼淚卻噴涌而出,可是後宮的爭鬥又何干襄親王之事?
見此狀,福臨徹底被激怒:「說,選秀時為何不讓朕看董鄂氏的臉?襄親王給了你什麼好處?」
博爾濟吉特氏艱難的抬起頭,雖然她還沒有搞清楚生了什麼,但她知道,又是因為女人。
她的金玉裝飾因為順治的劇烈搖晃而鬆動,呼啦啦的掉了一地。人也顯得憔悴了,但聲音依舊高傲:「是,我就是不願你見其他女子,你只能有我!我只允許你要我!」
博爾濟吉特氏大聲呼喊,不顧一切的喊出自己對福臨的愛。順治一點也沒有感動,他對宮女說道:「看住她,沒有朕的允許,誰也不許放她出來。」
聲音沒有了先前的狂躁,變得極其冷靜。福臨甩甩袖袍,憤憤離去。
太后很快知道了這件事,她叫福臨到了慈寧宮。
「福臨啊,你軟禁皇后幹什麼?」太后一臉威嚴,這位跟隨皇太極縱馬馳騁,一生坎坷無數的女人不願自己的兒子受到一絲傷害,哪怕是精神上的。她不會允許自己的兒子飽受世人的指責,她極力阻止,誰曾想,每一任皇上都不會任人操縱,他們有自己的脾氣。
「皇額娘,她這是欺君。如果這都可以忍,那我這個皇帝也不必做了。」福臨氣勢洶洶,嚇退了太后。
這個皇位來之不易,孤兒寡母,無權無勢,好不容易現在皇位坐穩了,她怎能不怕自己的兒子不做皇帝?和到手的榮華富貴相比,一個皇后就沒那麼重要了,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江山是皇上的江山,舉足輕重,太后不便再說什麼了。
第二天早朝,福臨就宣布廢后。
大臣們紛紛覲見,請求皇上收回成命。皇上也不為所動,又過了一個月,聖旨便到了:今後乃睿王於朕於幼沖時因親訂婚,未經選擇。自冊立之始即與朕志意不協,宮閫參商已歷三載。事上御下,淑善難期,不足仰宗廟之重。
於是禮部尚書胡世安、侍郎呂崇烈、高珩上書請「慎重詳審,以全始終。部員外郎孔允樾以及宗敬一、潘朝選等十四名御史具疏力爭。九月初,諸王貝勒大臣等遵旨會議,不同意廢后,認為胡世安、孔允樾所奏「實系典禮常經」,建議皇后「應正位中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