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妄自拔舌猶可追
武德年間,京兆府有個叫潘果的人,尚未弱冠便出任了都水監的小吏。
別看這都水監明面上只是掌管舟船及水運事務,但對潘果來說,那卻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得志。
因為年少,又有眼色,很快,潘果對自己的業務就熟絡絡,再加上上下又會打點,跑現場又多,很多時候,都只需點個卯,然後招呼下面的人去做就行了。所以,潘果的班,上的是極為悠閑。
和後世人沉迷於虛擬的遊戲世界差不多,大丈夫不能在疆場橫刀立馬的時候,大多會在田獵這事上找樂子。潘果也是如此。
某天,潘果在衙門點個卯之後,托著要到河道現場瞧瞧,便早早的翹了班,邀上了一幫夥計出城進山打獵。
從城門到進山的路上,有一處墳地是必經之地。大伙兒說說笑笑的從墳地邊路過。眼尖的潘果發現那墳地中間,有一隻肥美的羊正在那裡吃草,對路過的眾人毫不在意。
於是,潘果就開口和大伙兒說,這樣想必見多人了,看見我們這麼鬧熱都沒受到驚嚇,興許養它的人,是經常牽著它到人多的地方。
對潘果的說辭,再看看墳地里的那頭肥羊,大家都點頭稱是。
不過,大家對這頭肥羊,也僅僅只是看了看而已,繼續往山裡走。
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天出門沒看黃曆還是怎麼的,一行十來人進山之後,在山裡折騰了大半日,連根鳥毛都沒瞅見。
眼見天色不早了,潘果讓大家清點了下人數,垂頭喪氣地往回走。
等走到那處墳地的時候,眾人發現,那頭肥羊還在那裡悠然自得地待著。
看著那羊,就有人說,咦,這頭羊莫非是走失了的?天都快黑了,怎麼還不見它主人把它牽回去呢?
或許這話觸動了潘果吧。今天,伙著一大群人出去,一身汗不說,連身上的衣服都被樹枝給掛亂了,關鍵是連根鳥毛都沒撈著,心裡本來就有些不舒服。
於是,潘果就站直身子四下瞧了瞧,沒人啊!「興許是別人不要了的,要不,我們把它牽過來,今天打打牙祭,都累了一天了。」
潘果的話一出來,一群少年人都動了心思。是啊,肚子都快餓癟了,搞點羊肉補下,也不錯呢!
很快,大家就統一了意見,排兵布陣起來,你們幾個左包抄,他們幾個右跟上。不多時,墳地里的那頭肥羊就被整到了潘果面前。
看著眼前膘肥肉厚的羊,潘果解下身上的腰帶,套在肥羊的脖子上,夾在人群中間拖著羊往回走。
剛走上沒多遠,這頭肥羊突然「咩咩」地叫了起來,把前面拖著腰帶的潘果嚇了一大跳。
回頭看著羊,那羊還在叫。頓時,潘果的心裡就有些咯噔起來。雖說開始自己說這羊興許是主人不要了的。但萬一這羊是走失了的呢?現在,羊「咩咩」的叫著,要是它的主人循著聲音找了過來,看見羊被拖走,不也是個麻煩事嗎?
而且,我們這夥人是出城打獵,要是過路的人看見我們拖著只羊,還和羊的主人爭執起來,豈不是是個笑話嘛。
再說,自己還有個官身,傳出去了也不好……
想到這裡,潘果眉頭緊皺,眼珠子連續轉了好幾下,掏出了身上的刀子,朝著自家的同伴揚了揚,示意他們幫忙扳開羊的嘴巴。
想到這裡,潘果眉頭緊皺,眼珠子一轉,迅速從身上掏出隨身攜帶的鋒利刀子。然後他向身旁的同伴們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們幫忙掰開羊的嘴巴。
看到潘果的動作,同伴們也是心領神會。一擁而上,把羊摁在地上,幫著扳開了羊的嘴巴。潘果伸出手拉出羊的舌頭,手起刀落,齊根把羊的舌頭給割了下來,扔在地上。
可憐的羊被割掉舌頭之後,鮮血立馬從嘴裡冒了出來。不過,不管它怎樣撲騰亂踢,卻再也發不出一點聲音。
就這樣,一群人把這頭無法再出聲的肥羊慢慢的帶回了城裡。
當天夜裡,大伙兒尋了個寬敞的地方,親手結果了這頭肥羊。還弄來了柴火和美酒,搞起了篝火晚會和烤全羊,一直鬧到快宵禁了才停止了鬧熱。整整一頭羊,也被吃得乾乾淨淨。
至於這頭肥羊,是他們從路邊撿來的,還是不告而取的,大伙兒都把這事給忘記了。
過了一年之後,在都水監,某次給上司彙報的時候,潘果發現自己突然間說話有些不利索了,被上司狠狠地批了一頓。
回到家以後,潘果拿出鏡子,對著自己的嘴巴照了照。一下子就慌了,嘴裡的舌頭竟慢慢變小了。
於是,潘果就趕緊去醫館,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醫生。聽到潘果的描述,郎中讓他張開嘴,可瞧來瞧去,郎中也沒看出個所以然,自然也就無法開出方子。
在潘果第一次發現自己說話不利索之後,慢慢地,沒過多長時間,他的舌頭居然完全萎縮了,再也說不出話來,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啞巴。
不能開口說話,潘果的工作自然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最起碼,自己的方式是對的別人的方式是錯的,然後非要被壓著按錯的方式去做的時候,潘果也無法當場辯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連續背了幾次鍋以後,潘果咬了咬牙,向上司遞交了辭呈,主動結束了自己原本還算順遂的仕途生涯。
不過,當時都水監壓在潘果身上的擔子是蠻重的。潘果這一辭職,上頭一時間又沒找到合適的人,潘果負責的富平縣,所有的事務一下子就轉到了富平縣衙身上。
對潘果的辭職,富平縣衙事先心裡也沒有準備。手忙腳亂地找到都水監說理,都水監也打起了太極,我這兒也一時沒人,你們縣裡自己想辦法吧。
都是措手不及,一時間哪裡想得到辦法呢?轉來轉去,富平縣的事就落在了縣尉鄭餘慶的頭上。這下,老鄭可不高興了。等到老鄭聽說潘果那小子辭職是因為變成了啞巴,老鄭立馬就找到了縣令。
「大人啊,我說這潘果,可不地道啊。要撂挑子,總也得先和我們幾個通通氣吧。再說啦,平日里,你也挺關照這小子的,怎麼能這麼耍咱們呢?」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別人不幹了,那都水監一腦殼的包都沒說,老弟啊,你急什麼急?」
「大人,不是我搬弄是非,關鍵是這小子不厚道。我聽說,辭職的時候,給都水監報的理由是自己變成啞巴了。」
「你想想,往日里,這小子見到您的時候,可是油腔滑調的狠呢。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變成啞巴呢!我就不信。」
聽到老鄭這麼說,縣令也是呵呵一下。潘果辭職的理由他也聽說了,心裡也覺得有些荒唐可笑。
「老弟,你是個什麼想法?」
「不如我們把那小子給叫過來,看看是不是真的?」縣令一開口i鄭餘慶就把早就打好的主意拿了出來。
看著鄭餘慶早有準備的樣子。縣令也是動了心。是要把這傢伙給叫過來瞧瞧,這幾天,老子也是忙得抓腳板皮了。
見縣令有些意動了,鄭餘慶當即就讓人去尋潘果。同時,也請縣令給都水監知會一聲,雖說潘果辭職了,但好歹別人也混過一段時間,落人口實也不太好。
等到潘果進了富平縣衙,看著堂上坐著的父母官和都水監的人。頓時是一頭的霧水,我都辭職了,你們尋我幹什麼呢?
再等到上面這夥人是好奇自己辭職的理由,所以才把自己找過來。潘果不由地一陣苦笑,雪中送炭錦上添花都可以啊,我話都說不出來了,你們這不是落井下石嗎?好歹以前還打過交道啊。
潘果惱怒的張大嘴巴,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舌頭,你們不是不相信嗎。來來來,你們看看,我是不是沒了舌頭成了啞巴。真他媽的是傷口上撒鹽啊。
瞧著潘果義憤填膺的樣子,在場的人也是大奇,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會舌頭說沒就沒了呢?
不過,事情雖然是老鄭起的頭,但老鄭還是很細心。在潘果轉過一圈之後,他把潘果召到了自己面前,湊近了細細查看了一遍:潘果的舌頭也不是全沒了,舌根那裡還有豆丁那麼大一點點。
等鄭餘慶把自己觀察的東西拋出來以後,大伙兒是更加議論紛紛,都在想潘果這舌頭到底是怎麼沒的。
對眾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追問,潘果也是一臉的無奈。說實在話,潘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舌頭是怎麼回事。
不過,就在大家嘰嘰喳喳、議論紛紛的時候,潘果的臉色突然變了,他想起了一件事,去年和同伴們出城打獵的時候,因為害怕羊的主人尋來,他動手割掉了那頭羊的舌頭。
想到這,潘果趕緊問縣令要來紙筆,把自己的猜想寫了下來,遞給了縣令。
看著潘果遞上來的紙狀,縣令的眼睛也一下子直了。隨即就把潘果寫下的東西傳給大家一起看。
大伙兒看過之後,都是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潘果的舌頭和那頭羊的舌頭有什麼關係呢?但是,如果沒有關係的話,潘果的舌頭又怎麼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呢?
又是鬧熱了一番之後,還是縣令說話了。「潘果啊,雖說我們讀書人不太認可釋家的說法,但是,你這事,倒還真有點像釋家說的因果。」
說到這裡以後,縣令又轉頭看了看在場的人。「這小子呢,素來很機靈,遭受這個劫數,也是難為他了。還請同僚們做個見證,說不定結了因果,也是好事。」
聽到縣令這麼說,大家也是點了點頭。
於是,縣令就接著說,「潘果,我看你這事,還得去寺里走走,請寺里的大師說說。」
縣裡話里的意思,潘果也是聽明白了。等到從縣衙里出來,潘果立馬去了離家最近的佛寺,把自己的事情給寺里的住持一說,還供上了許多布施,為那頭被自己割下舌頭的羊祈福。
至於住持叮囑的五戒,潘果也是牢牢地記在心裡: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在聽從住持的一番教誨之後,潘果還從寺里請了一尊佛像供在家裡,每天早晚誦經念佛。平日里的機靈勁,也全用在了修橋補路,與人為善上面。
就這樣,過了一年之後。潘果驚奇地發現,自己那僅剩豆丁大點的舌頭像是發了芽一般,又慢慢的長了出來。而且,沒過多久,就恢復成了原來的樣子,自己也能開口說話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奇迹般的變化,讓潘果欣喜若狂,急匆匆地跑到了縣令家,又哭又笑地向縣令稟告了自己的舌頭失而復得的事。
看著潘果瘋瘋癲癲的樣子,縣令也是感嘆,自己不過是提點一下,不曾想還真應了。此時,聽聞此消息的鄭餘慶匆匆趕了過來。一進門,便瞧見了已經能夠重新開口說話的潘果,心中滿是驚訝與好奇。
對於潘果這個人,縣令向來懷有一顆愛才惜才的心。見到潘果恢復了正常,於是,縣令就和鄭餘慶商議了一下,讓潘果當起了住地的里正。
曾經那些嘲笑潘果變成啞巴的街坊鄰居們,此刻也紛紛收斂了昔日的戲謔之心。畢竟,一個人的舌頭居然能夠失而復得,這若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因果報應,又該作何解釋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潘果這段傳奇經歷的故事被人們口耳相傳,越傳越廣,越傳越遠。
轉眼間已到了貞觀十八年。一日,有人偶然間向當時身為監察御史的鄭餘慶問起此事是否屬實。
只見老鄭輕撫著鬍鬚,臉上洋溢著和藹可親的笑容,緩緩回答道:「說實話,我也不曉得這件事情究竟是真是假,但我確確實實親眼看到過這件事。」
鄭餘慶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這世間之事,本就無奇不有,既然如此,又何必去深究其中的真假呢?」
或許,老鄭的這段話,才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