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金城之南終局戰(1) 全面攻佔一舉削平
金城以南地區,西起金化東北的下所里,東至金城川與北漢江匯合點,是「聯合國軍」防線一個弧形突出部,正面長約30公里,半徑約9公里。
金城川自西北流入,折向東南與北漢江匯合,將這一突出部分隔成東北、西北兩個部分。東北部分,山高坡陡,以轎岩山(海拔768.7米)為中心,形成一道山地屏障;北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高程在500米以下。突出部中央,有一個梨船洞山地,其側后縱深地帶是海拔近千米的大山區。
金城突出部守敵為韓軍4個師——美軍第9軍指揮的韓軍首都師,和韓偽2軍指揮的偽6、偽8師、偽3師。
夏季戰役第一、第二階段作戰中,志願軍對突出部內的韓軍實施過打擊,並在北漢江兩岸打出了一個寬約12公里的缺口,對其原有的防禦體系造成相當破壞。美韓軍通過部署調整,重整殘部,堵塞缺口,增加二線兵力,但新的防禦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
1953年6月21日,志司在檜倉山洞舉行作戰會議,決定立即全線發起第三次反擊,狠狠打擊南朝鮮軍團。
此次會議決定,以20兵團的5個軍,第67、68、60、54軍、一個加強軍第21軍,還有第9兵團第24軍,共6個軍,在金城以南的牙沈里到北漢江間22公里地段上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以此來將金城以南的戰線拉直,從而消滅當面南朝鮮軍的8個團和另外一個營。
戰役準備首先是調集兵力,做好兵力部署。對於陣地攻堅來說,戰役的規模和深度,很大程度取決於雙方兵力火力對比。第20兵團戰後總結報告指出,進攻作戰兵力應有3~4倍的對敵優勢,這不僅是陣地攻堅的需要,更是突破后準備打敵報復性反攻和應付意外情況的需要,兵少了絕對不行。
這次戰役,第20兵團兵力得到充分加強。戰役編成內有5個軍24萬餘人,對當面之敵(8.7萬人)擁有2.8倍的數量優勢。一線兵力優勢更大。志願軍一線4個軍近20萬人,敵軍一線只有5個師約6萬人,兵力對比為3.2:1,達到3倍以上的兵力優勢。
炮火對比,從理論上講,至少要有2~3倍的優勢。在沒有空軍和大量坦克配合的條件下,突破敵堅固築城地帶主要靠炮火,如果這方面無優勢或優勢太小,就難以突破,即使突破了也會因部隊傷亡過大而影響爾後的戰役發展。
在炮火方面,第20兵團也得到了相應加強,不過,由於裝備條件限制,這方面優勢不大,遠未達到作戰理論要求的標準。據第20兵團統計,在22公里進攻正面上,共有80毫米迫擊炮以上火炮888門,每公里平均約40門,與敵火炮對比為1.5:1。
據志願軍方面統計,當面韓軍共有1318門火炮,總量與志願軍第20兵團大致相當。
但在威力較大的榴彈炮方面,韓軍與志願軍對比,一線,輕榴彈炮為378門對194門,為1.94:1;重榴彈炮為234門對35門,為7:1.4,這兩項對比,韓軍均佔優。
戰役過程中,美軍還東調了4個炮兵營(共72門榴彈炮),增強了韓軍二線火力。志願軍參戰坦克更為有限,總共只有15輛,而一線韓軍有坦克110輛,二線又得到美軍6個坦克連共132輛坦克的增援,對志願軍有十幾倍的優勢。
考慮到口徑、精度等因素,火力優勢總的來講還是相當小的。按當時蘇軍戰鬥條令,主要突擊地段正面每公里火炮數應不少於100~120門、坦克20~30輛。在沒有空軍掩護和只有少量坦克配合作戰(全兵團只有15~20輛坦克)的情況下,火炮只應多於而不應少於此數。
第20兵團第一步攻擊展開3個軍,每軍展開2個師,每師展開2個團,每團展開2個營;按每營突破正面500米計算,每個師突破正面分別為2公里,軍為4公里,3個軍突破地段共為12公里。
按每公里正面120~150門火炮計算,共需火炮1400~1800門,與實際擁有的888門相比,相差很大。
兵團戰後總結報告指出,當時果減少攻擊目標,將韓偽3師和偽8師1個團撇開不攻,集中力量專攻其餘目標,可增大主要突破地段的火力密度,但是,在當時態勢下又不可能這樣做,因為此次戰役進攻縱深有限,如果突破口過小、過少,不利於突破后殲敵於其第一防禦地帶,也不利於迅速分割圍殲縱深之敵。
因此,在戰役準備中,兵力優勢建立起來了,火力優勢仍存在很大差距。
戰役準備另一重要內容是物資準備和道路準備。為了保證金城前線的後勤補給,為保證戰役需要,志后準備各種炮彈130餘萬發,志司按任務批發了53.7萬餘發,戰鬥工程炸藥23.45萬公斤。為搶運作戰物資,志后抽調10個汽車,連同參戰炮兵運輸力量,共2700餘輛汽車,趕運物資1.5萬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繁重的運輸任務,對道路保障提出很高的要求。志司提出,要保證為每個師提供兩條往返道路,即使確因地形限制提供不了兩條的,也要確保有一條寬7米以上,汽車往返錯車無阻的道路。此外,還要構築大量的屯兵工事、糧彈儲備庫、炮兵陣地和指揮所等。
為完成這些工程保障任務,第20兵團除建制內的和加強的工兵部隊(共50個工兵連)外,還從一線部隊抽調數量可觀的步兵兵力擔任修路、護路任務,以保證糧彈供應。為此,第67軍投入13個步兵連,第68軍投入近7個步兵團,第60軍投入6個步兵團。
6月22日,第20兵團召開作戰會議,研究決定金城以南反擊作戰部署和行動問題。本來,志司領導人有意讓已擔任的鄭維山留下協助楊勇指揮,待這次作戰結束后再走,但鄭維山認為自己已經向楊勇交了班,留下來反倒不利於新任司令員放手指揮,執意離開。
因此,第20兵團的金城反擊戰,鄭維山只參加了戰役籌劃,戰役實施中的指揮,是楊勇司令員在王平政委協助下進行的。
楊勇是解放軍著名戰將。解放戰爭時期,他和楊得志、楊成武同為野戰軍的兵團司令員,在軍中有「三楊」之稱。
當楊得志率第19兵團率先入朝時,周就說過,要把「三楊」都拿到朝鮮戰場上去,叫作「三楊(三羊)開泰」。然而,當楊得志、楊成武先後率部入了朝,楊勇卻被送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到第二高級步兵學校任校長,直到最後時刻才得到入朝參戰的機會。
能夠擔綱指揮朝鮮戰場最後一次戰役反擊,對楊勇的指揮生涯來說當是一件幸事。
這次作戰會議形成的作戰設想是:
以北漢江西岸為重點,繼續給韓偽8師殘部及偽6師、3師、首都師主力以殲滅性打擊,攻取轎岩山及金城川以北地區,並準備打敵一至二個二線師的反撲,同時於偽首都師正面攻佔若干點,堅決固守打敵反撲,爾後依情況東西夾攻偽首都師、偽六師各一個團的陣地,殲滅守敵,力爭拉平金城正面之戰線。
這次會議還決定:
「戰役開始先小打,創造條件,爾後大打,最後實現上述目標。」
為此設定的時間表是:6月30日前完成小打任務,7月5日完成戰役大打部署,7月10日前後發起進攻。
顯然,這是一個先小后大的方案。
楊勇、鄭維山聯名將此案預告各軍,同時上報志司和中央軍委。
6月25日,鄧華、楊得志、李達致電一線各兵團,強調要放手狠狠打擊韓軍。
志司對第20兵團預定的作戰目標,增加了向縱深作「有限度的挺進擴張」的要求。
根據志司的指示,第20兵團對作戰預案作了充實調整,於第二天上報志司。鄧華、楊得志、李達很快複電,再次對向縱深發展的部署提出具體意見,同時明確,第9兵團第24軍配合第20兵團作戰的任務。
7月5日、6日,楊勇主持召開所屬各軍師幹部會議,研究具體的作戰方案,進一步明確各作戰集團的編組、任務和配置。
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張明遠在會上提出,根據作戰任務計算,這次戰役需要物資重達3萬餘噸,大部分要從相距200公里以外的基地兵站和志后各分部前送,運輸量共達570萬噸公里。
特別是突破階段所需要的彈藥,必須在戰前就運到炮兵發射陣地,其餘的部分則要儲存在主要方向的汽車運輸終點。由於現有運輸力量存在很大缺口,雖已盡最大努力,仍無法在預定。
7月10日戰役發起日前無法完成前運任務,最快也要推後到7月12日,因而建議推遲戰役發起時間。
楊勇、王平認為這個意見很重要,經兵團黨委研究,報請志願軍總部首長批准,將戰役發起時間由7月10日調整為7月13日晚,戰役持續時間預計5~10天。同時,建議志司組織一線友鄰各軍以小打予以配合。
志願自1951年夏季轉入陣地戰以來,一直在打「零敲牛皮糖」式的小殲滅戰,每戰規模都相當有限,攻殲目標多為敵排、連級分隊,要打一個營就不得了,必須層層上報到兵團、志司嚴格加以審核。
這次金城以南地區反擊,是志願軍陣地戰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攻殲目標一開始就鎖定為韓軍4個師,儘管仍屬有限度的進攻,但在朝鮮戰場業已形成堅固陣地對峙的局面下,舉行如此規模的進攻作戰,還是需要有加強和魄力的。
從政治上、戰略上講,小打小鬧不足以達成教訓、懲罰的目的,只有大打、重打,才能使李承晚當局有切膚之痛,也才能對達成停戰協議起到促進作用,並保證停戰以後實現長期穩定。
從軍事上,志願軍已無側后登陸的後顧之憂,正面戰線可放手、放膽作戰,同時,一線兵力增強,裝備改善,物質儲備空前雄厚,並經過此前連續實施的中小規模反擊作戰鍛煉,部隊作戰能力特別是攻堅能力有較大提升,完全有能力打一場較大的仗。再說,當時戰場態勢也對志願軍有利。
韓軍佔據的金城突出部孤立暴露,並且在志願軍前兩階段作戰中受到打擊,防禦體系已遭破壞,特別是北漢江兩側12公里正面,志願軍已鍥入敵陣6公里,使得北漢江西側3個韓軍師的陣地更形突出,為志願軍攻擊造成良好條件。
由夏季戰役第一、第二階段的小打、中打,發展為最後階段的大打,是政治上、戰略上的需要;在軍事上講,也是有條件、有能力的。
1953年7月13日,在強大「家底」的支持下,摧枯拉朽般的「金城戰役」正式打響了!
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王平,向各軍、各作戰集團下達了正式作戰命令,編組為西、中、東三個突擊集團軍,以「正面進攻,兩翼鉗擊,多路突破」的戰法,攻殲金城西南梨實洞、北亭嶺至梨船洞、金城川線以北地區之南的韓偽6師全部、偽8師主力、偽首都師一個團另一個營及偽3師一個團,拉直金城以南戰線。
爾後視情況向三天峰、赤根山、黑雲吐嶺、白岩山一線發展進攻,並堅決鞏固所佔陣地,打敵反撲,求得在打敵反撲中給敵二線師團及可能增援之敵以嚴重殺傷。
具體配置為:
東集團軍,以第60軍為主,並指揮第21軍(欠1個師)、第33師和第202師1個團,配屬3個炮兵營、1個高炮營、2個工兵營,統由第60軍軍長張祖諒指揮。
以第60軍全部和第202師1個團組成攻擊集團,第一步,由北漢江以西松室里西山至金城川間2.5公里地段,由東向西發起攻擊,爾後分兵一部向北發展;第二步,協同中、西兩集團由東及東南方向攻殲梨船洞之敵。第21軍擔負北漢江以東守備人物,牽制美軍第10軍向西增援。
中央集團軍,以第67軍為主,並指揮第54軍第135師、第68軍第202師(欠1個團),配屬炮兵2個團又5個營、反坦克殲擊炮兵1個營、高射炮兵1個團又1個營、坦克1個連、工兵2個營,統由第67軍軍長邱蔚、政委曠伏兆和第54軍軍長丁盛、政委謝明指揮。第一步展開2個師,由松室里至金城東之間9公里地段,由北向南發起攻擊;第二步,協同東、中集團由北面攻殲梨船洞一帶之敵。
西集團,以第68軍(欠第202師)為主,並指揮第54軍第130師,配屬炮兵2個團又8個營、4個連,反坦克殲擊炮兵1個營,高射炮兵1個團又1個營,工兵2個營又2個連,還有1個坦克連,統由第68軍副軍長宋玉琳、第54軍副軍長吳瑞山指揮。
第一步展開2個師又1個團,由金城至牙沈里約10.5公里寬的正面發起攻擊,爾後,1個師在右鄰第24軍配合下向南發展,另1個師向東南發;第二步,協同東、中集團攻殲梨船洞一帶之敵。
第54軍第134師為兵團預備隊,位於洗浦里。
此外,志司命令位於西集團右側的第9兵團第24軍配合金城以南作戰,控制金化至金城公路上下九井段,阻止金化方向之敵東援,確保金城方向的翼側安全。第24軍代軍長兼政委為張震。
第24軍由第9兵團直接指揮作戰。
這場戰役很有可能就是志願軍在朝鮮的最後一戰了,各部隊求戰心切,都想爭取到多一些、重一些的任務。
作戰部署令下達后,有的部隊領導覺得給本部隊任務少了、輕了而鬧起情緒。
第54軍軍長丁盛就發了幾句牢騷,說重要任務都給了華北的部隊,是搞「華北山頭」。王平當面批評他,說這麼多部隊參戰,自覺服從統一指揮很重要;楊勇司令員也不是華北的,而是二野的,他搞什麼「華北山頭」?
這個小插曲,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指戰員渴望戰鬥的熾熱心情。
1953年7月13日晚上九點整,濃雲密布,大雨欲來,隆隆的炮聲拉開了金城戰役的序幕。
第20兵團準時展開攻勢,遍布縱深數十里山谷中的1094門火炮齊射,炮彈如雨點般傾瀉向敵人陣地。巨大的轟隆聲打破了夜幕的寧靜,明亮的火光將朝鮮夏夜的夜空照得如白日一般。
炮手們激動不已,這是他們第一次毫無顧忌地向敵軍陣地發射炮彈,一發接著一發的裝彈,一發接著一發的發射出去,炮手們大汗淋漓,但是大家誰也沒有去管,依舊揮汗如雨的裝填著炮彈。
在短短的20分鐘內,火炮部隊共向敵陣發射了1900噸炮彈,摧毀了南朝鮮軍陣地表面工事的30%以上,開闢通路區域的障礙也被摧毀了80%至90%。
此次炮擊的炮彈總量,是志願軍從第一次到第五次戰役期間發射總量的2.2倍,也是志願軍首次動用如此強大的火炮力量轟擊敵方陣地,以壓倒性優勢對敵展開攻勢。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志願軍突破了南朝鮮軍四個師的防禦前沿陣地。
「南韓部隊在志願軍兇猛的攻擊中遭受重創。整夜都有傷員川流不息地從打得一塌糊塗的前線涌回來,進入匆忙築起來的醫療帳篷里。」——這是根據後來的美聯社記者記述才得以還原的珍貴記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西集團軍由第68軍203師、第204師和第54軍的第130師組成,配備部分炮兵、裝甲兵和工兵力量,在牙沈里至金城一線實施突破。
志願軍第68軍面對的敵軍主要是韓偽首都師。
該師長期駐紮在金城一帶駐守,被稱為韓軍「精銳師團」,該師第一團更是敵方精銳中的精銳,裝備全美式武器,號稱「白虎團」,部署在最前沿的險要位置,與志願軍對峙,並構築了包括坑道、蓋溝、環形戰壕以及各種明暗火力發射點相結合的堅固防禦陣地,作戰時還可獲得美軍支援。
戰役發起前,我西集團右翼第203師組織了細緻的現地勘察,捕獲了數名俘虜,查明了敵軍兵力部署和工事構築情況。為了迅速殲滅敵人,第203師決定以第607團偵察排組成一個偵察班,由該團副排長楊育才帶領。在發起總攻的同時,穿插分隊的先頭偵察班,以化裝奇襲的手段,直取敵第1團團部,為主力全殲守敵創造有利條件。
7月14日凌晨,志願軍第203師609團第2營和第607團的一個偵察班組成的作戰支隊,穿過韓軍的炮火封鎖區,摧毀了位於二青洞(利川洞)的韓偽首都師第1團團部(又稱「白虎團」,與成功守衛白馬山的第9團「白馬師團」齊名),是該戰役中最經典戰例,由於在此團部繳獲一面綉有白虎頭圖案的旗幟,這場富有傳奇色彩的「奇襲白虎團」戰鬥,被廣為流傳。
在對韓軍主陣地發起攻擊的同時,該師第609團1個營組成穿插支隊,在副團長趙仁虎率領下,沿522.1高地以東公路向南直插。
偵察班受領任務后,認真分析了敵情、地形,審訊了20多名俘虜,基本摸清了敵團部的位置、警戒情況及人員活動規律,並結合地圖進行反覆研究,制訂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全班編為3個襲擊小組,體型高大、高鼻樑、深眼窩的楊育才化裝為美軍顧問,朝鮮族聯絡員韓淡年化裝為南朝鮮軍排長,其餘人員均化裝成南朝鮮軍士兵,偽裝成護送美軍顧問或潰退散兵之模樣。
接近目標后,第1小組負責殲滅敵警衛排,保障其他各組的襲擊;第2小組攻擊敵炮兵指揮所;第3小組進攻敵團部作戰室。作戰計劃制訂后,偵察班及時組織了戰前訓練,尤其是對敵軍言行的模仿、穿插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及處置方案,都進行了多次演練。
14日0時4分,偵察班從白楊里出發,快速越過敵炮火封鎖的500米開闊地,進至敵前沿陣地380高地附近。此時我方總攻已打響,守敵正遭受我軍猛烈攻擊。該班趁敵混亂,直插前往二青洞的公路,向敵縱深推進。
此時偵察班為反客為主、迷惑對手,一路不斷用朝鮮語高喊「巴利卡」(快跑)。1時10分,穿插至415高地南側約50米時,借著敵照明彈的光亮,偵察班隊員發現有一名南朝鮮士兵在我隊尾跟進。化裝成南朝鮮軍排長的聯絡員韓淡年立即對其進行詢問。
該敵為韓偽首都師1團1營1連的傳令兵,誤認為韓淡年是韓軍長官,並供出當夜的口令。行進中,楊育才又令聯絡員向相遇的韓軍士兵確認了口令。隨後,全班順利通過敵崗哨。
1時40分,偵察班在勇進橋南與敵增援部隊相遇,敵40餘輛汽車滿載士兵向北駛來。
眾寡懸殊,楊育才指揮偵察班在二清洞村北伏下,待機行動。當放過敵車25輛后,第203師穿插支隊與敵增援部隊前衛交火。敵後衛車輛即停於第1團團部溝口的公路上,堵住了偵察班前進的道路。
為不失戰機,楊育才當機立斷,下令對敵發動突襲,僅用時3分鐘,即毀敵汽車7輛。隨後,全班乘敵混亂之際迅速越過公路,繼續向目的地疾進。
2時40分,偵察班成功進至敵第1團團部所在地。發現團部前停有汽車30餘輛,來往人員較多的情況后,楊育才果斷將原3個襲擊小組調整為4個,前3小組仍遂行原定任務,增編之第4小組主要負責殲滅混亂之敵和炸毀敵汽車,支援第2、第3小組戰鬥。
2時43分,第1小組向敵警衛排突然開火,殲敵大部,殘敵向南逃竄。該組迅速尾追至下楓洞三岔路口附近,佔領有利地形,與增援、潰退之敵激戰6次,給敵以殺傷。第2、第3、第4小組則趁敵混亂,向各自目標發起猛攻。
第3小組成功封堵敵作戰室大門,偵察員包月祿迅速投進1顆手榴彈,在手榴彈爆炸后快速沖入室內,將敵大部殲滅。
第2小組在殲滅敵炮兵指揮部后,隨即和第3小組會合,對混亂之敵展開進攻。
殘敵倉皇逃竄,被我第4小組迎頭截擊,被迫回竄又遭夾擊,最終大部被殲。
經過一小時四十七分戰鬥,共斃傷俘敵233名,其中俘敵19名(軍官8名),斃敵214名(內有偽「白虎團」團長、機甲團團長、美榴彈炮營長);繳獲敵「白虎團」團旗一面,吉普車27輛,卡車11輛,火箭炮一門,各種槍75支,各種電台、總機11部,步談機、8電話單機110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我軍僅一人輕傷。
戰後,偵察班立集體特等功;楊育才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白虎團」團部被搗毀后,其部隊很快發生潰亂。士兵丟棄武器彈藥,四散奔逃。穿插支隊在夜暗的掩護下乘機將位於該團部附近的美軍第555榴彈炮兵營大部殲滅,並將來援的韓偽首都師機甲團第2營大部殲滅,擊斃機甲團團長,於14日3時佔領梨實洞、北亭嶺以北諸高地。
首都師是韓軍一支勁旅,師長宋堯贊,人稱「石頭將軍」,作風剽悍。穿插支隊在3個多小時時間內穿插前進9公里,進行大小戰鬥11次,搗毀了「白虎團」團部,打破了韓偽首都師第1團的防禦體系,為西集團軍順利完成第一步作戰任務,立下第一功。
我們再回到西集團軍的正面戰場。
西集團軍的突破重點,集中在灰古介以西公路兩側以及直木洞地區,主要目標為552.8高地和562.1高地。
這一目標的選擇極具戰略眼光,不僅抓住了敵軍的弱點,還將主要力量集中在了能夠迅速切斷敵防禦體系、奪占關鍵陣地、為後續縱深作戰打開通道的要害位置。
從炮火運用的角度看,集中火力於灰古介以西的公路兩側,既方便軍、師兩級炮兵群進行集火射擊,也充分發揮了坦克炮的直射威力。
攻擊開始后,第203師迅速在右翼展開攻擊,僅用了12分鐘便突破了敵人的防禦前沿。
23時49分,他們向562.1高地主陣地發起了進攻。突擊部隊緊跟著延伸射擊的炮火彈幕前進,僅用3分鐘便攻佔高地,且無一人傷亡。到13日23時52分,203師成功佔領了562.1高地及其北部的多個高地,並全殲守敵一個營。
第20兵團稱此戰為「步炮協同的最好戰例」。
遺憾的是,由於缺乏使用坦克的經驗,配屬203師的8輛坦克在未得到必要工程保障的條件下勉強發起攻擊,一出待機位置,先頭第一輛坦克就陷到泥里,第二輛又被地雷炸壞,堵塞了道路,不僅使後面的坦克無法前進,而且影響到炮兵部隊跟進,致使攻擊部隊頭兩天失去了炮火支援。
隨後,203師主力向芳通里方向展開推進。與此同時,203師穿插分隊(第609團第2營及配屬的第607團偵察班),沿著562.1高地以東的公路向南挺進,直抵上楓洞和下楓洞。
至14日6時,第203師全部佔領下榛峴、北亭嶺、梨實洞、楊谷一線以北地區,1個小時45分鐘即全部突破當面之敵主陣地,9個小時58分鐘全部打到指定位置,圓滿完成了第一步作戰任務。
第68軍戰後總結時讚揚第203師在戰鬥中表現最好。
第204師在左路發起攻擊,分5個箭頭直指敵主陣地552.8高地,於14日3時40分佔領該高地。
爾後,乘勢向南猛插,在追擊過程,擒獲韓偽首都師的副師長林益淳,這是金城戰役俘虜韓軍職務最高的軍官,這對偽首都師士氣打擊非常大。4時40分,第204師進至月峰山一線,但第601團因指揮失誤在山下停頓了8個小時,受到軍里的批評。
至17時40分,月峰山及其以南諸高地均被第204師佔領。
參加西集團第一步作戰的還有第54軍第130師第388團(該師另兩個團為西集團預備隊),其任務是突破後向烽火山方向發展進攻。
由於該團推進途中走錯了路,直到14日10時才進至烽火山地區,而該地守敵已在5小時前撤逃。按戰前部署,第204師有配合支援第130師奪取烽火山的任務,但實際作戰中沒有很好執行,這也是造成烽火山之敵逃脫的原因之一。
至此,西集團各部均完成第一步戰役任務,佔領了芳通里、梨實洞、北亭嶺、間榛硯、豆栗洞一線以北陣地,給韓偽首都師以殲滅性打擊。全殲其1個團又1個營和2個連及2個炮兵連,另殲滅配屬該團的美軍第555炮兵營和1個坦克連大部。
總的來看,西集團第一步作戰打得不錯。
鄧華評價說,在金城戰役中,第68軍在「次攻方向起到主要作用」。
中央集團軍方面,以第67軍、第54軍第135師、第68軍第202師兩個團為主攻擊力量,支援部隊包括炮兵、坦克、工兵等。主攻方向是西起金城東至松室里9公里的地段,攻擊韓偽6師、偽8師,然後協同其他部隊殲敵,確保金城正面安全。
第199師突破后的首要攻擊目標為轎岩山。
轎岩山由西、中、東3個毗連的山峰組成,海拔700多米,瞰制金城川以北、北漢江以西的大片地方,是南朝鮮軍在該地區的核心陣地。控制了轎岩山,即可瞰制金城川以北、北漢江以西大塊區域,從根本上動搖韓軍在金城突出部的防禦體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因此,韓軍極為重視該點守備,兩個較強的韓軍師——偽6師、偽8師各以1個團兵力據守,在山上構築了堅固工事,組成交叉密集的火力網。陣前設置的障礙物多達16層,長300餘米,加之山勢陡峻,路窄難行,易守難攻。
第20兵團戰後總結時反思,認為當初將轎岩山作為中央集團主攻方向是有問題的。
轎岩山戰鬥打響前,第54軍第135師一名偵察參謀失蹤,當時被判定為叛逃投敵。由於此人蔘過第67軍第200師偵察會議,了解攻擊轎岩山的計劃,他的叛逃,肯定造成作戰意圖的泄露。
再有,中央集團為預先佔領有利的進攻出發位置,於戰役發起前3天(7月10日)先行攻佔了轎岩北山腳4個無名高地。這行動又客觀上向敵方印證了叛逃者的泄密。12日,韓軍調整部署,將轎岩山主峰守備兵力由1個營增加到1個團(第6師第2團),並將第8師第10團3個營全部展開於中峰、東峰,致使該地防守兵力密度大增。
韓軍還特別加強了對轎岩山前沿的炮火封鎖,每天19時至24時,即在志願軍可能發起攻擊的這個時間段內,封鎖炮火尤為綿密。第199師攻擊部隊在接敵運動時傷亡特別大,12日晚第595團集結地域開進即傷亡133人。
第67軍戰後總結這一教訓時指出:作戰意圖的傳達不要過早,傳達時要控制在最小範圍;並且,戰前力爭保持戰場平靜,對守敵前沿支撐點必須要打的應早打(發起攻擊10日之前),遲了寧可不打,否則很難取得攻擊的突然性。
7月13日23時,火力急襲后,志願軍第199師5個營向轎岩山發起衝鋒。
衝擊前的炮火準備持續28分鐘,是金城戰役各方向炮火準備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但因直射火力少,炮火密度不大,夜間射擊精度較差,對工事的破壞程度只有10%~15%;加之組織計劃不夠細緻,步兵未能按時到達集結位置,步、炮行動脫節,部隊運動時,遭敵炮火殺傷嚴重。
攻擊西峰的部隊僅有9人打進第一道、第二道塹壕,后在與守敵拼殺中全部戰死;打上中峰、東峰的也僅有37人,力量薄弱,後續不繼,不能最後解決戰鬥。
第199師攻擊受阻,最大的威脅來自敵方炮兵。當晚該師主要突擊力量被敵炮火殺傷者幾近二分之一,損失之大,實在令人震驚。
第199師首輪攻擊受阻以後,遂將二梯隊由轎岩山東側690.1高地方向投入戰鬥,於14日零時44分攻上中峰、東峰。后又陸續投入第597團和第201師第603團,至14日10時攻佔主峰,全部佔領轎岩山陣地。
隨後,以第199師1個團和第201師2個營向敵縱深猛插,殲滅逃敵。
至14日16時,進至商山裡、585.2高地一線,並繼續向南發展。在攻擊轎岩山主峰的戰鬥中,當部隊衝擊距主峰約200米時,突然遭敵機槍火力點封鎖。
第199師第595團1連戰士李家發,主動擔當起爆破敵火力點的任務。
李家發,1934年生,安徽省南陵縣人。1951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入朝後,李家發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199師595團1營1連2排6班當戰士。在一次敵機空襲中,他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朝鮮群眾搶救衣物和糧食。他在戰地練兵和修築工事中成績突出,榮立2次三等功。
1952年冬,李家發任二排通信聯絡員,主要任務是傳遞戰鬥命令,常常要在敵人的炮火中穿梭。從部隊所在慶坡峴的山腰到玉女峰的前沿,要通過一片200多米的開闊地,美軍飛機每天都要在這塊土地上傾瀉成噸的彈藥,通過時極其危險。
但他英勇機智,每次都能及時完成任務,被譽為「鐵腿通信員」。
李家發機智地炸毀了主地堡外圍3個火力點,他自己也身負重傷,但仍然忍著劇痛艱難地向前爬進,在用最後一顆手雷摧毀了敵人的主地堡后,體力不支昏迷過去。
反擊部隊迅速發起衝鋒,然而敵人的另一個暗堡又響起了槍聲,火力封鎖再次攔住了部隊前進的腳步。突擊排新的爆破組幾次嘗試爆破都因敵人火力太猛而無法接近。離天明只剩4個多小時,天亮之前如果拿不下轎岩山,部隊只有撤出戰鬥。
正在緊急關頭,敵人暗堡的機槍聲突然靜了下來。原來,昏迷的李家發不知什麼時候醒了過來,以驚人的毅力悄悄爬近敵人暗堡,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暗堡的機槍射孔。為掩護部隊衝鋒,取得戰鬥勝利,李家發獻出了年僅19歲的生命。
這又是一個黃繼光一般的英雄戰士。
戰後,志願軍領導機關給李家發追記特等功,追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轎岩山地區人民將李家發犧牲地附近的一條街命名為「家發街」。安徽省南陵縣人民政府將他的家鄉泉塘鄉改名為「家發鄉」,並建立李家發烈士紀念碑,以示紀念。
對轎岩山的攻擊發起后,中央集團將部分炮兵轉向高代里方向,對第200師的行動提供炮火支援。這是中集團為解決整個攻擊正面炮兵數量不足而採取的一項措施,目的是在無法建立全面炮火優勢的條件下,通過炮火機動來爭取局部的、暫時的優勢。
按計劃,戰役開始時,先集中炮火打轎岩山,規定時間一到,無論第199師在轎岩山是否得手,都要將火力轉移到第200師的官岱里方向。
實戰證明,這一決定是正確的。
雖然炮火轉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射擊精度,但效果要比兩面同時打好得多,因為它保證了炮火的集中使用,既能確保打開官岱里的口子,又能從側后對轎岩山形成威脅,對第199師第二日再攻轎岩山提供有力的支援。
在轎岩山以西,金城川由西北向東南流過,與轎岩山之間形成了一段較為開闊的谷地。鑒於韓偽6師7團被隔在了金城川西岸,這裡便成為志願軍中集團右翼第67軍第200師實施突破的絕佳地段。
在此防守的是韓偽6師第19團一線兩個營。
13日23時37分,第200師第598團對官岱里西南高地發起攻擊。
中集團以168門火炮,支援第200師第598團在1.5千米的地段上實施突破。由於集中了絕對的兵力火力,突破口很快打開,一舉將敵第2營殲滅。敵19團團長金漢柱急調預備隊第3營增援。不料此時,第200師第600團(附第599團1個營)沿雞岩、陵洞公路打開缺口,進入敵縱深作戰,第599團隨即投入戰鬥,將正在運動之中的敵第3營圍殲。
14日凌晨5時,第600團打到東山裡,將韓偽6師防區分割成東、西兩塊,烽火山和轎岩山兩處守敵,均因側后完全暴露在志願軍攻擊拳頭之下而全盤動搖。第200師進攻方向的守敵除少數逃散外,大部被殲。
當日8時,第200師2個團南渡金城川,向梨船洞方向突進。15時,全部佔領梨船洞以西及西北地區。
轎岩山及其以西陣地被突破,使南朝鮮軍在金城川以北的防禦發生根本動搖。東集團軍以第60軍為主,在北漢江以西,轎岩山東南,竹洞、陵洞以東地區實施攻擊。
戰役發起前,為掩護和保證金城戰役的準備,牽制韓軍兵力火力不能西調,第60軍於6月26日晚,以第179師6個連,攻佔北漢江以東、魚隱山西南一線韓軍偽7、偽5師2個營陣地,然後又在此頑強堅守7天,打退敵8個營大小反撲150餘次,堅守938.2高地的第536團傷亡高達1080人。第60軍為保持戰役後備力量完整,以利於下一步進至北漢江以西作戰,始終未將第536團替換下來。
第536團的這場惡仗,從時間上說,是在金城戰役正式發起之前打的,但在第60軍戰史上,仍被記為60軍夏季戰役第三階段作戰的起點。
7月上旬,第60軍將北漢江以東防務全部交給第21軍,隨即轉進至北漢江西岸,與第21軍2個師,以及第33師、第202師第605團,組成東集團,參加金城以南反擊作戰。由於戰前跨江進行部署調整,東集團各部戰役準備時間只有7~10天,比東集團和中央集團要短得多。
7月13日晚,東集團軍按統一號令,分路向當面韓偽3師和第5、第8師各一部陣地發起攻擊。
東集團攻擊正面相對狹窄,又是橫越山脊進攻,一線展開兵力有限,也不便於穿插,加之攻擊部隊不同建制單位過多(先頭2個團又2個營分別來自3個軍、2個師),指揮、協同、保障均有困難。
當炮火準備完畢時,各攻擊部隊都還沒有到達衝擊出發位置;攻擊發起后,擔任主要攻擊任務的部隊又走錯了路,在敵炮火攔阻下傷亡較大,致使13日當夜未能解決戰鬥。
14日4時,東集團軍分別佔領龍虎洞西南山樑、登大里、廣大洞,與中集團軍一部在梨船洞東北會合;至18時,肅清金城川以北殘敵,並以部分兵力向南渡過金城川,攻佔金城川與北漢江匯合處的461.9高地。
至此,東集團也完成了第一步作戰任務。
志願軍立即轉入全線追擊。
第20兵團各集團,以師、團,甚至以營、連為單位,猛烈擴張戰果。
各部殲敵和繳獲數字不斷上報。
為了切斷敵退路,阻敵南逃北援,楊勇命令各集團縱深穿插部隊迅速搶佔要點,不給敵喘息和組織防禦的機會。
至14日18時,志願軍第20兵團已佔領了西起新木洞,向東經芳通里、梨實洞、間榛峴、豆栗洞、巨室里、沿金城川至461.9高地一線以北地區,拉直了金城以南戰線。在21個小時的戰鬥中,第20兵團向南最遠推進9.5千米,共殲敵1.4萬餘名,達成了戰役的第一步任務。
當第20兵團在金城以南地區全面展開攻勢的同時,第9兵團所屬第24軍按志司命令配合作戰。13日21時,該軍以第72、第74師,在221門火炮的支援下,向以注子洞南山為中心的當面韓軍發起攻擊。
攻擊發起前3天,第72師第215團突擊連一名班長叛逃投敵,暴露了該部攻擊意圖,韓軍迅速調整部署,前調第9師第28團1個營增強守備。
第24軍仍按預定計劃實施攻擊,突擊部隊動作迅猛,很快衝入陣內與守敵短兵相接,經3小時激戰,全部佔領注子洞南山、杏亭西山等陣地。
至14日9時,殘敵除少數逃脫外,大部被殲。當日午後,第24軍部隊佔領楊谷、蘆洞以北諸高地,控制了金化之敵向東增援的去路,達成了保證第20兵團右翼安全的任務。
金城反擊戰役發起僅一晝夜,志願軍全部攻佔當面韓軍主陣地,推進到西起新木洞(金化東北約5公里),東至金城川與北漢江禮合點之線,向南最遠推進了近10公里,突破了當面韓軍第一防禦地帶,一舉削平了金城以南「聯合國軍」防線的突出部。
當面韓軍被迫全線後撤,韓偽首都師、偽3師和偽6師均被打殘,不得不退出一線進行整補。韓軍戰前制訂的防禦作戰計劃,有態勢不利時組織部隊撤退的預案。
因此,韓軍在主陣地被攻破時的後撤,總的來看是按計劃進行的,動作比較快,這在金城川以北尤為明顯。
志願軍發起攻擊翌日拂曉,當面韓軍主力就撤到金城川南岸。
後撤時,留有少數步兵、工兵、坦克作掩護,其中,步兵依託要點,邊打邊退;坦克搶佔要道、路口,阻擊追兵;工兵於沿途設置鐵絲網、地雷等障礙物,破壞橋樑渡口;同時以航空兵轟炸志願軍縱深,攔阻其後續梯隊前進。
起初,韓軍部隊還能按預案有組織地行動,但由於志願軍攻勢迅猛,沖亂了韓軍的陣腳,有組織的撤退很快就變成了狼狽不堪的潰逃。
美國記者對韓軍撤退時的亂象有如下報道:
士兵們有的坐在卡車和吉普車上,有的攀爬在坦克上,有的跪騎在大炮的炮身上,還有成千上萬的士兵靠穿著帆布膠底鞋且起了水泡的雙腳向南步行。這些人一拐一拐地向前走,精疲力竭時就在路旁泥地里倒頭就睡,顧不得傾盆大雨。
在退卻的韓軍中間還夾雜著一些美軍的大炮和坦克,他們也被迫向南轉移,因為韓軍步兵的撤退使他們暴露在敵軍的炮火下。很多美國兵撤退時沒有攜帶裝備,在撤退前也沒有顧得上對丟棄的裝備採取任何破壞措施。
至此,金城戰役第一步任務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