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越閩歸朝(二)

第471章 越閩歸朝(二)

在杭州呆了並沒有太久,曹用行便將朝廷禮部使者一行,派兵護送向福州而去。為首的正是禮部郎中、兼管天下邸報司的黃珦,隨行的有秘書省令史兼國子監直講徐寅、以及起居郎翁承穎。

這三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閩人,而且還都是泉州莆田人氏。黃珦正是黃滔之子,黃滔是當世大儒,當年李弘益徵辟溫憲等人至涼州,黃滔也跟了去,出任涼州州學祭酒兼涼州大學副祭酒,但是因為他與李弘益理念不合,所以告辭而去,返回了家中。

而黃珦時任《河西周報》主編,不願隨父親一起歸鄉,所以就一直留在了李弘益的身邊。這些年他很是低調,但明白人卻都知道,黃珦可謂是李弘益手下最厲害的一支筆,是代表了李弘益、或者說河西集團輿論權的第一人。

所以他的官職從表面看不大,也不過是禮部一個郎中而已,但卻兼管著天下邸報司,也就是說整個大唐若要發行報紙,其報紙行文風格、規模等,都是黃珦說了算,實際權力也是相當大了,若是用後世官職類比,就類似於宣傳部一把手。

而徐寅善詩文,文名傳播四海,甚至渤海國的商人將他的詩文帶回國內,渤海國的讀書人,都用金粉書寫,列在屏風上。但徐寅空有才華,卻一直科舉不順。當年他周遊中原,想回到長安,剛好遇到朱溫劫持昭宗皇帝入洛陽,於是也跟著留在了洛陽。

但是他的科舉之途依舊不順,直到朱溫弒君篡位,徐寅猶豫了很久,一方面他極度厭惡朱溫不臣的舉動,一方面如同有科舉制度以來,眾多文采飛揚但科舉不順的文人一樣,徐寅在心裡也有了執念,只想在科舉一途為自己正名。

他稀里糊塗地打算前往開封參加偽梁舉辦的科舉考試,好在洛陽的一個朋友勸阻,於是一直留在洛陽城內以教書為業。等到李弘益反攻收復洛陽,徐寅詳細了解了大唐新的科舉制度之後,參加了吏部組織的考試。

李弘益對科舉制度的改革,首先根據官吏缺口,由各部門、地方彙報,確定人數,然後由各部組織考試。一般來說,要做官,還是要參加吏部的考試,而其餘諸部、各道,組織的基本都是吏員的考試。

徐寅這一次也算是運氣來了,一舉奪得第一名,而吏部的考試,一向最受民間看重,故而他也成了朝廷科舉改革之後的又一名狀元。

然後徐寅便被分配到了秘書省,秘書省原本是掌管國家典籍圖書的部門,但李弘益的改革,將秘書省變為了內閣的下屬部門,類似於內閣諸大學士們的秘書,地位搖搖一變,提升了許多。同時徐寅還兼任著國子監直講,類似於後世科學院的導師。

至於翁承穎,則是翁承贊的三弟。翁承贊四十餘歲就入內閣,現如今也不過五十歲出頭,可以說是大唐官場飛速陞官的一個典型了。但是所有見過翁承贊本人的官員或者百姓,都覺得他是名位皆副其實的。

翁承贊是跟隨李弘益從地方,一步一步升上來的,作為探花郎,他自然有這個才能,也符合大唐一貫以來「宰相必歷州縣」的潛規則。

翁承穎原本在泉州讀書,後來聽聞大哥在河西混得很不錯,於是就千里來投,想要謀個出身。並非是他沒有真才實學,而是大唐的科舉在昭宗時期,就已經淪為各大藩鎮實力派的爭搶之中了。

但翁承贊一直讓自己這個弟弟安心讀書,不肯讓他出來參加科舉,後來韋莊勸說,翁承贊覺得自己當年都高中第三,自己的弟弟聰明十倍,理應那個狀元來。

但他最後還是鬆動了,於是翁承穎參加了吏部組織的官員考試,只進了前二十,然後被委派入殿中監,跟著李琪做了一名起居郎,負責天子的起居記錄。翁承穎此時才明白,自己的哥哥並非是要壓制自己,而是因為自己與河西、關內甚至劍南的學子比起來,確實有些不如了。

這三個人為代表,雖然表面看上去官職不高,但黃珦背後站著李弘益,翁承穎背後站著翁承贊以及李琪,而徐寅則是蘇檢的秘書之一,一個天下兵馬大元帥,兩個內閣大學士,還有一個天子最為信任的殿中丞,陣容已經可以說是相當豪華了。

他們三個人帶隊前往福州,目的自然是要與王審知談判關於閩地歸向朝廷的事務。這些年中原混戰,波及整個天下,唯獨閩地相對較為平靜,王審知過於低調,甚至有許多人都快將他忘記了。

中和年間,也就是二十多年前,因為黃巢起義波及中原,天下大亂,壽州屠戶王緒聚集鄉民,組建一軍,打入河南道,佔據了光州。他聽說王氏三兄弟勇猛有才,在鄉間頗有聲望,於是召至軍中為小校。

王審知是秦朝名將王翦後人,其五代祖曾任光州固始縣令,於是舉家遷徙。他兄弟三人,大兄王審潮,二兄王審邽,三人少年因家學淵源,喜愛讀書,名聞鄉里,時人稱之為「三龍」。

但是不久蔡州節度使秦宗權便發兵討王緒,為了自保,王緒便強行將隊伍南下,裹挾光州百姓五千餘人,經江南西道入江南東道,進入了福州。但王緒為人多疑,況且他帶兵遠離故土,生怕有才能的部將造反,於是找借口一一殺死。

王審潮不願坐以待斃,於是被前軍諸將推舉,生擒王緒並囚禁軍中,不久王緒自殺,於是王審潮被推舉為首領。

王審潮帶兵投入福建等州觀察使陳岩部下,被派往泉州。但他們是外來戶,被泉州刺史廖彥若所排擠,於是在本地土人張延魯等的支持下,誅殺了廖彥若,陳岩於是上書朝廷錶王審潮為泉州刺史。

等到李弘益出任玉門關守將那一年,陳岩病重,欲召王審潮前來,授以軍政,但王審潮未至,陳岩即病逝。於是他的妻弟福州護軍使范暉,被推舉為留後。

陳岩舊將多與王審潮有交情,於是紛紛來投,勸說王審潮反攻。於是王審潮發兵,攻克福州,驅逐了范暉,並順勢佔據了閩地五州,並一統閩地。

當時朝廷無力對付地方,於是昭宗皇帝便升福建等州為威武軍,任命王審潮為節度使、福建觀察使,開啟了閩地王氏當權的局面。

十一年前,王審潮病逝,決定捨棄自己的兒子,委任三弟王審知接任威武軍大權。王審知欲讓給二哥王審邽,但王審邽拒絕了。於是自此王審知開始掌握閩地軍政大權。

王審知對大哥的幾個兒子極好,善待四個堂侄,皆高官厚祿,雖無實權,但生活無憂。然後他選賢任能,減刑免徭,降低稅收,鼓勵百姓從事農業商業,而且從不濫殺,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作為外來戶,王審知面對的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們三兄弟帶來的中原士卒以及百姓與閩地土人之間的矛盾。閩地多崇山峻岭,少平原,所以可耕種的土地就很少,而且閩地山嶺之中的土族,自東吳以來就與漢人多有矛盾,時常起爭端。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統治,也為了保護跟隨自己而來的中原百姓,王審知其實是最希望天下太平的。所以一直以來,他都盡量避免戰爭,並且與中原王朝始終保持著朝貢關係。

當年昭宗皇帝為了籠絡地方藩鎮,於是封王審知為琅琊郡王,顯然就是官方認同了他出身琅琊王氏的身份。朱溫篡位后,為了積極得到地方實權派的認同,又先後派人加封賞賜,因為與長安消息不通,於是王審知接受了冊封,成為了偽梁的中書令、閩王。

等到李弘益出兵潼關,消滅偽梁,王審知也立刻自去偽梁封號,但並未立即與朝廷接觸。等到馬殷、盧光稠歸順長安,李存勖滅盧龍,王審知立刻派出了楊沂入朝。

楊沂是楊凝式的叔父,於是半年前王審知才第一次與朝廷真正接觸。事實上王審知與錢鏐的關係還算不錯,暗地裡也一直支持著盧光稠,卻與楊行密、劉隱的關係很是一般。

當初劉隱勢力最大的時候,甚至一度想要攻入閩地,王審知戰敗,好在盧光稠命譚全播出兵攻其側翼,解了閩地之圍。也正是因為盧光稠對朝廷的忠誠態度,對王審知的影響很大。

王審知迫切希望天下安定,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以一個外來人的身份,得到朝廷更多的支持。要知道當初王緒帶兵入閩,光州的百姓數量實在太少,為了平衡外來百姓與本地土人的衝突,也為了保全王氏一族,王審知可謂是費勁了心思。

因此現如今的情況便是,朝廷希望閩地和平回歸,而往審知也希望在保證自己未來地位的前提下,歸順朝廷。這個大的方向既然確定了,於是李弘益與內閣商議之後,確定了人選,前來與王審知談判。

九月下旬,黃珦一行人,艱難地翻過山地,自括州經建州,進入了福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歸義大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歸義大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1章 越閩歸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