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越閩歸朝(三)
王審知親自帶領閩地文武官員出迎,這一次朝廷派出的使者,雖然官位不高,但卻都是閩地出生的官員,可見朝廷的態度,王審知自然要熱情迎接,同樣表示出自己的態度來。
作為黃巢之亂平定之後的地方藩鎮實權派,王審知向來與朝廷的關係密切。昭宗皇帝在位時,他兄弟三人執政,便屢次派出使者向長安朝貢。後來閩吳交惡,王審知便命使者乘船出海入登萊之地,經河南道前往長安。
當年李茂貞、韓建乃至朱溫等作亂威逼朝廷,昭宗皇帝也曾數次下旨令各地藩鎮入朝解救,可惜王審知離得太遠,而且他作為外來戶,實力相對弱小,並不能夠給朝廷太多的支持。
等到昭宗皇帝為朱溫所弒,朱溫篡位稱帝后,消息傳至福州,王氏兩兄弟還大哭了數日,最終還是無奈地決定向朱溫稱臣。
後來又得知昭宗皇帝唯一的兒子李柷在長安被擁戴稱帝,大唐統緒猶在,王審知將信將疑。畢竟閩地離河西涼州實在太遠,消息隔絕,他能夠獲得的有效情報太少,又被朱溫等有意散播假消息,只以為李弘益也不過是異族被賜皇姓,找了個假的皇子來冒充。
所以王審知一直繼續向開封朝貢,等到王建被速定,趙匡凝歸順朝廷,長安的商隊逐漸通過荊南、江南西道等地,與閩地直接進行商貿往來,他才漸漸知道了更多關於李弘益的信息。
等到李弘益滅偽梁,王審知依舊很是謹慎,等到馬殷、李存勖先後歸順,他便再也不猶豫了,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長安。因為這個時候王審知能夠肯定,在長安的皇帝李柷應該不是假冒的了,因為他聽說了越來越多的消息,也看到了許多商人們帶來的河西、長安等地的報紙,再加上其他渠道獲得的情報,王審知綜合判斷,心中大喜。
王審知大喜的原因很簡單,天下一統,對於他在閩地的治理是最為有利的。因為只有天下統一,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會支持他的政策,從中原地區遷移更多的漢人百姓前來充實閩地。
而且從李弘益這些年的執政風格來看,最起碼李弘益是個不濫用權力的人,稍偏中庸,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李弘益不濫殺,不殘暴,這就足夠了。
見到黃珦一行人,王審知很是歡喜。在此前軍情司已經將觸角伸入閩地,從河南道登州南下的商船,從中原前來的商隊,其中不少是軍情司的密探。在王審知派人入朝後,朝廷已經與他達成了初步的協議,因此黃珦一行人前來的主要目的,是在大的框架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進行細節談判。
李弘益與內閣已經在積極準備全國道、州、縣的重新劃分,並改州為郡,預備將江南東道南部威武軍所統轄的區域,劃分為福建道,一道文官之首為觀察使,而王審知則繼續接任觀察使一職。
相當於長安肯定了王審知為福建道的封疆大吏,但是福建道的文武官員,則都要由朝廷重新指派任命。福建道未來將會設立福州都督府,統領本道軍隊,軍權也將收歸朝廷。
而且朝廷將會以王審知目前手下所有的水師力量,以泉州為基地,組成東海水師分部,依舊歸屬馮行襲領導。
相當於王審知交出兵權,換來朝廷對他在閩地治理權的認可,並且朝廷將會陸續從河南道等地遷徙百姓,充實地方。這也是王審知最強烈也最為迫切的要求,泉州這些年海貿發達,閩地百姓相對較少,人力缺口很大,也只有朝廷能夠滿足他的這些條件了。
與王審知就其他細節談判過程中,黃珦抽空前往侯官縣看望了父親黃滔。當年黃滔與李弘益理念不合,辭別而去,李弘益派了一隊騎兵一路護送,又送了許多書籍。
黃滔原本想回到少年時讀書的東峰書院辦學,但王審知聽說了他的大名,親自前來拜見,希望他出任為官,協助自己。黃滔見王審知態度誠懇,也想為家鄉做些事情,於是先任御史,后出任威武軍節度使推官。
他與李弘益只是在對於儒家的態度方面不和,實際上兩個人並無矛盾。對於李弘益來說,不管怎樣,黃滔當年隨他入涼州,把涼州州學和涼州大學的架子都搭了起來,這就是大功勞一件,所以從來不認為是背叛了自己,反而時不時便命至閩地的商隊送來書籍等。
而黃滔也從來不私下詆毀李弘益,在他看來,李弘益或許會讓儒學地位降低,但總歸是在尋找一條為國為民的道路。尤其是李弘益這些年戰場屢次大勝,所以王審知從黃滔這裡詢問關於李弘益的看法,黃滔也秉持了一個讀書人的態度,不偏不倚。
黃滔年紀也大了,幾年前便辭官,但並未歸鄉,而是到侯官縣辦了湖山書院,畢竟李弘益和兒子黃珦先後送來萬餘冊書籍,他生怕一路顛簸遺散,於是就近辦學,同樣也是造福一方。
看到兒子時,黃滔難得地老淚縱橫,他自覺時日無多,雖然教授出了許多出色的學生,但看到兒子現在有了出息,難免有許多感嘆。黃珦現在主管著天下邸報司,可以說大唐官方的輿論宣傳就掌握在了他手裡,這個實際權力已經可以說是相當大了。
黃滔有千言萬語,他心裡知道,李弘益消除天下亂世已經勢在必得,到了天下再次統一的時候,李弘益的意志就是大唐的意志,他擔憂儒學的未來,但所有的擔憂和想說的話,最終還是沒有說出來,他只是輕聲地說:「吾兒甚好,甚好!」
父子二人多年未曾團聚,所以也沒有談什麼學問的事情,只是聊了些生活。黃珦這一次出使,大概也知道以後的機會不多了,於是將兩個兒子也帶了來,讓父親看一看,也讓兒子聽一聽祖父的教誨。
十一月初,王審知正式上表,接受了朝廷琅琊郡王、福建道觀察使的任命,而他也是李弘益重新劃分郡縣以來,第一個成立的道一級的高官。
至於錢鏐,則被封為吳越王、江南道觀察使,同時徐綰被封為江西道觀察使,原淮南道則被拆分,一部分划入江西道,一部分划入濟、登、鄆等州成立的齊魯道,剩餘部分則組成為新的淮南道。
最大的河南道,西部成立了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並以汝、鄭、懷、陝、蒲等州的都畿道,道治依舊設在洛陽。都畿道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兩個州,算是從河東道割出來的土地。
至於河南道,東部劃出去了齊魯道,汴州則劃為開封府;河北道道治魏州,原河北北道,則劃為燕雲道,以及被契丹佔據了的營、平等州的遼寧道。
河東道分設太原府,江南道分設錢塘府,再加上長安,這樣天下就有五個級別高於州半級、由朝廷直轄的府。
而關內道、京畿道不變,卻以豐州、夏州以及陰山區域,分設漠南道;原隴右道也正式拆分,一分為三,以秦州為中心的隴右道,以涼州為中心的河西道,以及以沙州為中心的北庭道。
對於西北地區,李弘益一直很關注,而內閣的李珽和李弘願,也都出身自歸義軍,所以也支持朝廷將北庭都護府改設為道。至於原本的安西都護府,如今于闐國與大唐友善,仲雲等小部落也早就表示了歸順,只是朝廷暫時無力西去,但安西道已經落在了陳摶等人的地圖上了。
山南西道仍舊以梁州為中心,改稱山南道;山南東道則改為荊襄道,劍南道部分州縣進行了調整,東部州縣划入了荊襄道,而黔中道則依舊延續元和年間方鎮劃分的統轄區域。
盧光稠的虔州以及百勝軍,則改為嶺北道,從劉隱佔據的嶺南道中分出了北部的幾個州縣。在陳摶以及戶部呈上的方案之中,滇地的大長和國,則是未來的雲南道,而靜海軍所在的安南都護府,則為安南道。
可以說借著錢鏐、王審知先後歸朝,內閣順勢將一直在謀划的道、州等行政區劃改革正式落實了,下一步的計劃,就是要改州為郡,重新梳理地方。
在嶺南道廣州的劉隱,聞聽朝廷重新劃分各道,初步分出來近三十個道,不由得大驚。錢鏐歸順朝廷,他就開始覺得隱隱不安,誰曾想朝廷的動作更大,不到幾個月,閩地也跟著歸順了。
那麼下一步朝廷的用兵方向,不用想就是嶺南了。於是劉隱一面命人密切關注朝廷的信息以及曹用行的動向,一面積極備戰,從佔據了安南都護府的曲顥、以及占城、吳哥等地,買來數百頭大象,準備效仿南蠻,組建象軍。
曹用行則離開了杭州,引兵向洪州而來。除了驍勝軍、義勝軍兩軍之外,全師朗的昭信軍、周盛的奉義軍,以及謝彥章的控鶴軍,也陸續開拔,向江西道而來。
江西道原馬殷部下的呂師周,為平南軍都指揮使,盧光稠為嶺北道觀察使,譚全播為百勝軍都指揮使,全部聽從曹用行的調用。
十二月中,曹用行達到虔州,召集眾將前來,說:「元帥本意是先北而後南,如今盧龍已滅,便要先安定中原。如今嶺南未收,正是我輩武人立功的好時機。諸將當努力向前,若打得好了,將來出兵契丹,征渤海,收朝鮮,西收安西之地,吾為諸君保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