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大周王朝】

第112章【大周王朝】

趙匡胤當然也很清楚,但是也沒有加以制止,只是傳令全軍就地安營,自己則躲起來喝悶酒,而且又多喝了兩杯,便早早躺在床上睡起覺來。

趙匡胤雖然睡了,但是軍中的士兵們卻不肯睡,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紛紛對白天那個「兩日相爭」的自然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又聯想到天子年幼,士兵們就算冒死去打仗他也不知道,這樣下去人心不就散了,隊伍又要怎麼去帶呢?

大伙兒越說越激動,到了晚上終於是控制不住情緒了,便各提刀劍組團找到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掌書記趙普,大聲喊道:「將士們已經商量好了,要擁立太尉為天子。」

趙匡義對這個情況已經有所掌握了,也不覺得驚慌,便對他們說道:「哎呀!你們的熱情很高,而且這樣的要求也很合理,不過這個事情太大,還是容我們開個會研究一下吧!」

將士們聽完立刻拒絕,紛紛喊道:「不行,我們想擁立太尉做天子,已經有所行動了,如果事情不能辦成,還有我們的活路嗎?」

趙匡義聽完也就不再拒絕,便說道:「帝王之興,朝代更替,雖有天命,但也在人心。你們有意擁立太尉做天子,能保證事成之後,不剽掠百姓,不傷害周朝宗室嗎?」將士們都連聲答應。

趙匡義在得到將士們的保證之後,也就沒有了疑義,隨即傳令下去。按既定方案開始部署。當天晚上,全軍將士都披戴整齊。手持兵刃,列隊站好。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天明。整整一夜,軍中唯有一人還在帳中安睡如故,他就是這場政變的第一男主角——趙匡胤。

正月四日凌晨,天色剛亮,將士們就已經按捺不住躁動的情緒了,開始鼓噪不已。趙匡義見事機成熟,便親自帶著軍中的全體高級將領闖進了趙匡胤的帳中,把昨天晚上發生的事情對他做了詳細的彙報。趙匡胤因為頭天晚上喝了酒,還不知道事情已經做出來了。聽完之後急忙出帳觀看。結果一出去就看見大隊的士兵已經把他的帳篷里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面部表情也都非常嚴肅,很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

趙匡胤看完之後,扭頭就想躲回帳中,卻立刻被身旁的眾將擁住,緊跟著就有一件早已做好的黃袍披到了他的身上,接著就是三軍將士全體跪下,齊聲高呼萬歲。然後又不由分說,把他架起來抬到馬上。要擁他南下回京奪取皇位。

當時由於士兵們的熱情太高,造成場面極度混亂,根本就控制不住。趙匡胤知道已經無法挽回了,只好死死地勒住韁繩。大聲喝罵道:「你們這些人貪圖富貴,想立我為皇帝,那麼我的號令。你們為什麼不服從。」

將士們都停了下來,齊聲回答道:「唯陛下之命是從。」

趙匡胤就說道:「那麼好吧!你們想讓我當皇帝可以。但是我有我的條件。太后和皇上,我都曾經侍奉過。滿朝的文武,也都曾跟我同殿為臣。

回京之後,我要求你們做到不傷害皇室,不凌辱百官,不剽掠百姓,這就是我的三不政策,也是我的道德底線。你們要能做到,我就答應你們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我是誓死不從。」

將士們聽完都很感動,連聲向趙匡胤做出了保證,趙匡胤也就不再推辭,和將士們一起南下返回京城。

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全過程,這場兵變可以看成是當年郭威澶州兵變的山寨版。因為郭威當時所採用的道具是一面黃旗,不像趙匡胤這次,居然連黃袍都已經做好了,如果連這樣都還要說自己事先並不知情的話,那簡直就是雷死人不償命了。

趙匡胤回京之後,一切事情都順理成章了。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率先聽到的消息,正準備回家召集人馬組織抵抗,但是剛進門就被趙匡胤的手下大將王彥升追到家裡殺了。韓通是禁軍中唯一一個不服從趙匡胤的高級將領,他這一死,趙匡胤奪取政權也就沒有任何來自軍方的阻力了。

朝臣方面,宰相范質和王溥是在朝中聽到趙匡胤兵變的消息,范質非常激動,一把抓住王溥的手掌,連聲說道:「悔不該不辨虛實,就派趙匡胤出征,這都是我們犯下的錯。」由於他反應過度,指甲插進了王溥的肉里,竟然把王溥的手掌摳出血來。但好在王溥也被驚得目瞪口呆,根本就不知道疼。

不多時,這兩人就在士兵脅迫之下見到了趙匡胤,趙匡胤與他們見面之後,立刻失聲哭道:「我受先帝大恩大德,還沒有來得及回報,就被這些士兵逼著做出了這種事情,真是沒臉再活在這個世上了。」說罷更是哭得捶胸頓足,表演非常到位。

范質和王溥兩人相互對望,都是大眼瞪小眼,還沒來得及說話,趙匡胤的手下大將羅彥瓌就拔劍張目喝道:「天下無主,太尉當為天子。」這就是武力逼迫了,還是王溥為人機靈,見機不好,立刻就跪了下來,口稱萬歲。范質本不願向趙匡胤低頭,但事情到了這個程度,再對抗下去也就沒有了意義,於是范質也就只好本著光棍不吃眼前虧的精神,執執拗拗地給趙匡胤跪了下來。

范質和王溥是朝臣中的領袖,連他們都向趙匡胤稱臣了,別人當然也就不會再頑抗下去,於是全體投降。而當時後周的皇帝柴宗訓剛滿七歲,還是個小孩子,符太后本年二十五,還是剛進宮的,根本就構不成反抗勢力。

趙匡胤甚至都沒有去理他們,就命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遜位詔書取出來讀了一遍,算作是他們主動讓位了。

正月五日。趙匡胤正式在崇元殿登基,由於在此之前。趙匡胤擔任著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的治所設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國號為宋,改年號為建隆,降周主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仍為後周太后,母子遷往西宮居住。

並命各有關單位焚香稟告天神、地神、農神,同時大赦天下,遣使騎快馬赴四方軍鎮、藩國頒發詔書。由此,長達五十三年的五代終於成為了歷史,天下從此進入趙匡胤時代。

趙匡胤就這麼當上了皇帝。應該說還是非常順利,但順利的也只是過程,當上皇帝的趙匡胤遇到的麻煩其實比誰都要多。

趙匡胤是五代亂世的終結者,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他剛當上皇帝時,卻難以讓人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因為五代乃是極亂之世,政變頻發多如牛毛,像後梁的朱友珪、朱友貞,後唐的李嗣源、李從珂。後晉的石敬瑭,後周的郭威,都是靠政變當上的皇帝。這還都是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則無法計算。

可即便是這些政變界的成功人士。也都沒有能落下什麼好下場,不是在位時就被人篡殺,就是死後沒幾年。江山又被異性奪走,誰也逃不過這個規律。那麼又有誰會相信。趙匡胤就一定能走出這個怪圈?

實際上,趙匡胤同上述那幾位先行者比較起來。還有一個很大的劣勢,就是他的前代帝王柴榮是個有著崇高威望的一代雄主,以至於人們都對他十分懷念。而趙匡胤畢竟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幹部,如果過分詆毀柴榮的明君形象,會被人看作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但如果放任人們對柴榮的仰慕之情,則會顯得自己所建這一朝來路不正。同理,對於柴榮生前使用過的那些大臣,如果一概摒棄不用,朝堂不免要為之一空。如果照常使用,這些人都是前朝的重臣,免不了要有追思故主之情,又焉能對自己盡忠報效?

看得出來,趙匡胤雖說是順利登上了皇位,但處境也不是很樂觀。各方面關係都很複雜,如果處理不當,一招不慎,弄不好就會滿盤皆輸,這一點就連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都看得一清二楚。趙匡胤登基那日,有人取悅杜太后道:「母以子貴,您的兒子當上了皇帝,那您自然就是萬民之母了。」杜太后卻面帶憂色,說道:「皇帝是萬乘之尊,自然是尊貴無比,可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如果守不住皇位,想退下來當個平頭百姓也是不可能了。」

杜太后心中的顧慮,絕非杞人憂天,當屬居安思危中的真知灼見。然而趙匡胤之所以能成為史上最強的篡位皇帝,靠的絕不僅是他長得那張四方大臉,而是他超乎尋常的政治手腕。

自古以來,篡位而得天下的皇帝們,往往疑心很重,對於前朝舊臣,非但不能給與重用,往往還要大加殺戮。至於前朝的宗室,那就不用提了,更是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這是由於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的需要,就大搞愚民教育,宣揚「天命論」,把皇帝比作是天、父,只要是當上了皇帝,那就算端上了鐵飯碗,不管明也好、昏也罷,都是終身制,不死絕不下台。

誰要敢搶班奪權,誰就是亂臣賊子,正所謂「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這種理論雖然荒謬,但是由於統治階級從童蒙時期就開始對人灌輸,所以它根深蒂固,幾乎所有人都視之為真理。

那些篡位之君們當然也是受這種教育長大的,所以在篡位之後,心裡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出陰暗面,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見不得光,開始懷疑一切,進而再打倒一切。這幾乎是歷代篡位之君都走不出的怪圈,然而趙匡胤這個史上最強的篡位之君,在這一點的表現上,卻顯然要從容得多了。

趙匡胤稱帝后,立即將柴宗訓封為鄭王,並將符皇后封為後周太后,母子遷往西宮榮養起來,這樣也就算守住了道德底線,同時也算給那些追憶前朝的人一個交待。

這樣的安排,對朝局的穩定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過柴宗訓在二十歲那年離奇而死,他是五代最後一個帝王。廟號周恭帝。柴宗訓死時剛剛二十歲,估計是被趙匡胤潛規則了。但那時已是開寶六年(973年),北宋立國已有十幾年了。政局已穩,柴宗訓雖說死得不明不白,但也無關大局。

對於前朝那些大臣及各地藩鎮,趙匡胤也都給與加官進爵。後周原有的三名宰相,趙匡胤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並給范質加了侍中銜,給王溥加了司空銜,給魏仁浦加了右僕射銜,這種加官方式實際意義不大。跟這幾人在政治局中的排名也無關。但既然加了官,福利待遇肯定要往上浮動,也算撈了實惠。

地方藩鎮中,第一個加官的是天雄節度使符彥卿。符彥卿前面簡單介紹過,是柴榮的老丈人,柴宗訓的外公,當然也就是趙匡胤這次政變主要受害者之一。趙匡胤為了安撫他,趕緊給符彥卿加了太師銜,也算是對他的一種補償。

范質、王溥、魏仁溥、符彥卿是後周的幾個頭面人物。其餘人等也都有封賞,就不一一細說。而對於在這次兵變中的有功之臣,趙匡胤也沒忘了給與封賞。

他即位之後,即將趙普從掌書記升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將石守信由殿前都指揮使升為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將高懷德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升為殿前副都點檢,將張令鐸從步軍都指揮使升為馬步軍都虞候。而禁軍系統中最重要的兩大官職,即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點檢。則分別授予了跟他一樣從夾馬營闖出來的兩個老哥們慕容彥釗和韓令坤。

這麼一看,問題就很清楚了。趙匡胤的政治手腕非常靈活,他一方面給前朝大臣和地方藩鎮加官進爵,而另一方面卻把最重要的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樣既可以穩定住後周臣子們的情緒,又不至於使大權旁落。

同時,趙匡胤還很有度量,比如說後周的翰林學士王著,本是柴榮在任鎮寧節度使時就開始使用的大臣,資歷非常老,只是因為總是喝得醉醺醺的才沒有被任命為宰相。

北宋建國后不久,有一日趙匡胤在廣德殿設宴款待群臣,宴會剛一開始,王著就喝多了,晃晃悠悠地站起來,高聲說道:「今天真是痛快啊!要是先帝還活著,看到大家這個樣子,不知會為你們怎樣高興呢!」說罷就放聲大哭起來。

這一下,滿座大臣無不大驚失色,都以為王著這回必死無疑了。誰知趙匡胤的神色只是微微一變,隨即就恢復正常,只是淡淡地說道:「王著不過就是一介酒徒,既然喝醉了,把他攙下去就是了,不必大驚小怪。」

說著就讓人扶王著下去休息,其後也並沒有加罪於他。這件事情雖小,卻足以證明趙匡胤的大度,殿中的群臣們在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後,忐忑不安的心情自然也就安分下來不少。

除此之外,趙匡胤為了籠絡後周的舊臣,也時常會做出一些小的犧牲。比如說趙普本是他最得力的大臣,在陳橋兵變中出力也最多,本應該是宰相的不二人選,但趙匡胤為了照顧前朝幾個宰相的情緒,只將他封為了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數年後才正式將其拜相。

又比如說後周的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本來是京城禁軍眾高級將領中唯一一個不肯和趙匡胤合作的人。

趙匡胤率軍返回京城途中,韓通聽到消息后立刻返回家中,準備率眾抵抗,卻被先進京的大將王彥升所殺。

按理說,這一次王彥升算是為趙匡胤立下了一件大功,可是趙匡胤非但沒有表揚他,反倒給他定了一個擅殺之罪,下令將他斬首。

雖然最後在眾將的勸諫之下,王彥升保住了性命,但也終身為受重用。其實單從這件事情上看,趙匡胤確實是有點對不起王彥升,不過趙匡胤通過此舉,輕易地收買了侍衛親軍將士們的人心,總得來說還是划算的。

不過,趙匡胤對後周的舊臣也不總是一味忍讓,有時也會施展手段,打壓他們一下。《見聞近錄》中記載了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就在趙匡胤登基的第二天,范質等幾個宰相都按慣例坐在金殿內跟趙匡胤論政,這時趙匡胤就對他們說道:「我眼睛看不清,你們把文件拿過來給我看一下。」

(此段或為「我耳朵聽不清,你們走近點說話。」疑似有誤。)這幾個宰相聽完,只好走上去把文件遞給趙匡胤,就在這個時候,趙匡胤卻拿眼神示意殿中的宦官們把宰相們的座位撤了下去。等這幾個宰相退回去的時候,突然發現座位已經被撤了下去,就只好站著回話了。

這個事情看著不大,卻有著相當大的標誌意義。中國自古以來,皇帝和宰相之間就有著明確的分工,皇帝管理宰相,宰相總理百官,一級對一級負責,宰相就相當於國家的大總管,權力非常大。所以每逢君臣論政的時候,皇帝都要先請宰相落座,再命宦官奉上茶水,等宰相把嗓子潤干、氣喘勻了之後,這才跟皇帝從容對話。

這種形式可以上溯到奴隸社會,一直到唐朝都沒有改變,即便是五代這種極亂之世,也依舊如此,直到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才算是徹底改變過來,以後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清朝宰相們見到皇帝,往往要跪著回話,還要自稱「奴才」。

幸虧到了清朝,中國的封建社會就結束了,不然等下一個朝代出現,皇帝興許就要在殿中挖個大坑,讓宰相趴在坑裡處理國家大事了。

看得出來,趙匡胤為穩定政權還是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而且手段還是非常的靈活,時軟時硬,有捧有壓,搞得手下大臣都找不到北。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使所有人都心悅誠服。在他稱帝還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國內就有兩大實力派人物先後起反,並且也都造出了一定的聲勢。這兩大實權人物分別是昭義節度使李筠和原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朝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唐朝那些事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2章【大周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