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一)

後記(一)

2006年,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喜訊頻傳,令人振奮。

首先,四十五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已經由中央電視檯面向全國播出;其次,與電視劇同名的小說,也同時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又恰逢民俗博物館建館二十華誕,真可謂「三喜臨門」。

「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喬家大院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以一種獨特的風貌屹立晉中大地。而同名電視連續劇由一級作家朱秀海先生擔綱編劇,導演則是曾執導《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的當代名家胡玫女士,可謂強強聯手。同名小說則在電視劇本的基礎上,給予了進一步的演繹與挖掘。作為熟知喬家大院歷史的我,在看電視劇樣片與小說文稿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常常會發出驚嘆,或展顏會心大笑,或一掬同情之淚。

兩百多年前,喬貴發這個喬家第一代創業者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從小本經營逐步成為包頭商業的大財東。他的孫子喬致庸繼承他的事業,主持「在中堂」家業,使喬家的事業發展到「黃金時代」。喬致庸一生的經歷是晉商鼎盛和輝煌的縮影。《喬家大院》電視劇及小說基本上反映了從1850年代到1910年代,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是如何「行走」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歷史舞台的。當然,無論是電視連續劇,還是小說,都是屬於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與歷史研究不同。歷史研究求真求實,論從史出。藝術創作是一種形象思維,可以推理,允許虛構。《喬家大院》電視劇及小說也不例外,但在此基礎上,令我驚嘆的是電視劇與小說在注重戲劇性與藝術性的同時,絲毫沒有放棄對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歷史本身的探索。

可以說,就《喬家大院》電視劇與小說本身而言,也有諸多不同之處,除了某些情節設置與人物性格展開不同以外,前者注重戲劇張力,後者注重人文思考,但兩者對於歷史本原的探索卻是殊途同歸的,對於人文歷史、商業倫理的探討也是息息相通的,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個人際遇與家國之思,在電視劇與小說中得到了更深意義的體現。電視劇通過聲畫影像的輝煌呈現,小說通過「內心」文字的淋漓展現,共同建造了《喬家大院》的獨特晉商歷史。虛與實,濃與淡,白描與重彩,影像與筆墨,如同對喬家大院這一古老建築多面視角的交融與互補,從而使喬家大院更為立體豐饒。作為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館長,我忍不住想說,大氣磅礴的《喬家大院》電視劇與厚重悲憫的《喬家大院》小說,再加上佔地8700平方米,以其獨特的建築語言立足晉中的喬家大院群落,共同對百年晉商以義制利、誠信不失、人心不偏、公道長存的獨特商業道德與商業倫理,對百年晉商和以直、健以穩、文而質、博而精、大而彌德、久而彌新的文化與歷史給予了嶄新的詮釋。

在這裡必須提到《喬家大院》製片人孟凡耀先生,他是一位敬業而優秀的影視工作者,曾經榮獲全國十佳製片人稱號。在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拍攝過程中,他深深感到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能夠縱橫天下數百年之久,有其特定的、深刻的道理;晉商之所以衰敗,也有其深層的具體原因。認真吸取晉商興衰成敗的經驗與教訓,對於我們今天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此,他在籌拍電視劇的同時,又籌謀策劃將長達45集的《喬家大院》電視劇本改編為小說,並多次南下上海,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張曉敏社長、唐克敏副總編以及新聞出版界包明廉、周蓓等人的關心和支持下,這部小說終於在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播出之日順利出版。可以說,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的收藏從此又添「雙璧」——喬家大院同名電視劇及小說,因此,我必須對玉成此事的以上諸位表示衷心謝意!

本書付梓前,孟凡耀、朱秀海邀請我寫篇「後記」,小子何德何能敢膺此任?然而其畢竟是反映喬家大院的事,不好推諉,只好班門弄斧,略述感言,獻醜之處,敬望讀者原宥。

本書以及電視劇本創作,承蒙喬氏後裔喬燕和女士、當地耆老多方提供素材,在此一併致謝!

山西省祁縣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正前

2005年12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喬家大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影視文學 喬家大院
上一章下一章

後記(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