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68

覃閬猛然的沖了出來,只見曹乂還在使用無限黑洞,自身與黑暗同化,但是覃閬似乎已經掌握了和其對抗的方法,直接輕聲忽道:「從雲天劍!」一柄金光閃閃的巨劍就從其手中浮現,覃閬雙手緊握劍柄,直接一步踏出,翻身就是接連幾劍砍出。

那曹乂開始還可以抵擋,過了一會兒,就覺得無法駕馭,接連後退,但是覃閬絲毫不放鬆,步步緊逼,只見一道金光貫穿天際,整個從雲天劍霎時間化為一道炫麗的金光,彷彿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撕開了光明,曹乂就瞬間被斬殺。

夜宇星哈哈一笑道:「覃閬哥哥,果然厲害,不過那邊那些是什麼?」

覃閬這次斬殺了曹乂,心中一片清明與空靈,但是轉眼之間就見到了無數的機器向他襲來,那是……覃閬心中驟然一緊,心中暗道:「那莫非是金屬風暴!」

所謂金屬風暴即是指由澳大利亞人邁克。奧維爾(mikeodwyer)發明的、世界最尖端武器——「金屬風暴」。前不久澳大利亞某媒體曝光的一則新聞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著名的「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的發明人聲稱,中國開出「超過一億美金」的高價,想挖他本人和他的技術。

奧維爾發明的名為「金屬風暴」的武器,是利用電子化學氣點火的技術,可在一秒鐘之內發射一萬六千發特製的武器彈,而且這項技術可以用於任何武器上。2004年,美國的五角大樓起草了一份《主要軍事技術名單》,「金屬風暴」被排為第八名。為此,中國已經花了十年時間來尋求這項技術。

金屬風暴武器發射系統(簡稱金屬風暴)是由澳大利亞的金屬風暴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邁克·奧德威爾(或邁克·奧德懷爾,音譯)發明的,該武器發射系統無傳統的機械操作部件,主要由裝有彈藥的槍管、電子脈衝點火節點、電子控制處理器等組成。

一定數量的彈丸裝在槍管中,彈丸與彈丸之間用發射葯隔開,彈丸在前,發射葯在後,依次在槍管中串聯排列;槍管中對應每節發射葯都設置有電子脈衝點火節點,電子控制處理器用來控制各個槍管的發射順序及每節發射葯的點火間隔。

發射時,通過電子控制處理器控制設置在槍管中的電子脈衝點火節點,可靠地點燃最前面一發彈的發射葯,發射葯燃燒后產生的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彈丸沿槍管加速運動飛出槍口。在火藥燃氣壓力作用下,緊接著的一發彈丸一端膨脹,鎖住槍管,以立即承受作用於彈丸前部的高壓燃氣。它不會導致高壓、高溫的火藥燃氣無端泄漏而點燃次一發彈的發射葯,也不會引起彈丸圓柱部的坍塌。

前一發彈丸離開槍管后,后一發彈的發射葯即可點火,這樣可使膛內壓力迅速降到合適的水平,不致影響後續彈丸的發射。由此,每發彈丸按照順序從槍管中發射出去。專家們認為該技術是自1862年美國人理查德·j·加特林發明機械式轉管機槍以來輕武器領域最大的創新,將輕武器發射技術從19世紀機械式發展到21世紀的電子式。

該系統被稱為第三代武器系統,指的是點火式為第一代,如火銃。具有半自動或全自動功能的機械式為第二代,這一類武器人們都很熟悉,如機槍、衝鋒槍等。該系統則是電子式的第三代,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武器的發射系統沒有了傳統的機械操作部件。

邁克·奧德威爾發明的金屬風暴武器公諸於世后,不僅震撼了輕武器界,而且引起了軍方的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美國、澳大利亞軍方陸續與金屬風暴公司簽訂了一系列技術開發合同,加之金屬風暴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市和澳大利亞政府的大力支持,金屬風暴有限公司獲得了大筆資金以研究和發展金屬風暴技術。

無論是把單管或多管金屬風暴裝置通過皮卡汀尼導軌裝到現行的武器上,還是把現行的光學瞄具和火控系統裝到金屬風暴平台上,看起來都是超越傳統的。迄今為止,金屬風暴公司已推出了從單管到36管、從手槍到近程步兵武器共10餘種原型槍,但都還處在概念演示階段。2000年4月,金屬風暴有限公司與布里斯班彈道技術公司聯合發表的一項公報稱,他們已成功地設計了專為特種警察部隊和軍隊使用的世界上第一支完全電子化的手槍原型,試驗射擊顯示了新型輕武器極有意義的應用。該原型手槍沒有彈匣,彈藥成串地裝在槍管里以待射擊。

扣一次扳機,可發射多發彈丸。握把里裝有三套電子裝置,第一套用於控制手槍的射擊操作,第二套用於給使用者提供聽得見、看得到的手槍設置確認,第三套用來管理和限制武器使用准許。

該手槍具有聽得見的、電子化的射擊設置確認功能。打開武器開關,射擊設置一經選擇,使用者就能聽到清晰的電子音頻信息,告訴你已確認武器被設置成待髮狀態,當把武器設回到保險狀態時同樣如此。

對武器使用者來說,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起到「說服」犯罪分子的作用。在與犯罪分子的對峙中,聲音確認信息可以給警官提供額外的態勢控制能力,清楚地宣布針對犯罪分子越來越升級的威脅已經做出了越來越強的反應。該手槍具有空前的、先進的、內嵌的電子安全准許保險功能,用來限定手槍的使用權。

試驗手槍配有一套64位的電子鍵控系統,它限定一支武器只能由唯一的授權者使用,授權者戴著一隻裝飾性戒指——這就是微型異頻雷達收發機。異頻雷達收發機是由美國一家公司研製的,當兩個密碼匹配時,在幾毫秒內鍵控系統就可激活手槍。測試表明,該手槍在1/500秒內可射擊3發點射,這種超高速點射的能力使武器能夠以非常有效的方式將多發彈丸命中目標。

如果一名警官只有採取行動才能結束高度威脅態勢時,那麼一次點射發射3發彈丸將很可能迅速結束對峙,以避免槍戰並減少警察和平民的可能傷亡。因無傳統的機械操作部件,7發單管電子手槍能發展成緊湊型多管24發電子手槍,該手槍可以在致命與非致命之間快速轉換。

金屬風暴攝像遙控裝置電子手槍下一步的發展將包括快速再裝填能力和電子器件的微型化。對未來的射擊系統,在電池無法供電時,可供選擇的電子准許限制器正在考慮之中。

2000年3月,金屬風暴有限公司從美國*拿到了1025萬美元的資金,利用金屬風暴技術來發展原型先進狙擊步槍。該計劃為期3年,研發單管和多管原型步槍為美國軍隊做演示。

更有意義的是,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所簽訂的合同包括金屬風暴技術其他潛在應用的選擇權。涵蓋在該選擇權中的其他潛在應用包括區域防禦武器系統(如佈雷、掃雷系統)、近戰武器系統,甚至民用和軍用目的的消防應用。

許多世界領先的美國技術和武器公司將與金屬風暴公司共同實施先進狙擊步槍計劃。金屬風暴先進狙擊步槍的口徑不會是諸如0.50英寸或20mm這樣的大口徑,而可能會採用0.45英寸口徑。目前為金屬風暴狙擊步槍研製的彈藥有兩種:一種是0.17英寸口徑的鎢合金尾翼穩定彈,另一種是0.22英寸口徑的旋轉穩定彈,這兩種彈藥都採用無殼結構和電子點火。

據研製者分析,由於彈藥是預先裝填在槍管中的,故這種狙擊步槍具有快速裝填、快速改變口徑或快速改變彈藥類型等優點。作為方案的演進,它也可以提供給使用者一種快速轉換成非致命彈藥的選擇。

另外,扣一次扳機,金屬風暴能按照程序以極高的射速發射多發彈,由此可以想象,在射手感受不到后坐力的情況下,狙擊步槍可以發射2發、3發或多發彈。金屬風暴的創造者還把狙擊步槍的射速降低到了60000發/分這樣一個更易控制的射速,以提高狙擊步槍的射擊精度。

在過去的一年裡,該公司對狙擊步槍已經進行了試驗。2001年5月,金屬風暴公司從澳大利亞*隊獲得了先進單兵戰鬥武器(aicw)的研發資金。為期3年的aicw發展計劃由國防科學技術部承擔,協同金屬風暴公司和其他機構,將生產3支可完全操作的aicw原型機供部隊試驗。

aicw將結合兩管的火力,會是一個上下布局的武器系統。根據計劃,下面的槍管是現行的斯太爾aug突擊步槍的改進型,發射5.56mmnato標準動能彈:上面的槍管能發射不同種類的彈藥,從20/40mm空爆彈到非致命彈。

20/40mm槍管將整合金屬風暴的電f彈道技術,因彈藥成串直接裝在槍管里,當然就去掉了其他的機械部件和彈匣。同時還計劃將先進的晝/夜瞄具和激光目標指示系統整合到該武器上,並將視頻連接到頭盔顯示器上。

該武器還將提供一些新性能,其中包括把可能從直瞄瞄具中消失的目標鎖定。

該公司負責人相信,aicw將成為西方下一代步兵武器的主流,是替代澳大利亞*隊現裝備的f88步槍的有利競爭者,也會獲准進入西方主要國家的國防市場。

採用預裝填的彈藥、電子脈衝點火、電子控制處理器、無自動機、多管組合,實現了超高射速發射、變射速發射、齊射發射,同時實現了電子化,將武器的射速提高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

單管射速最高可達60000發/分,變頻發射的範圍可從傳統的低射速變到以前無法得到的射速,多管最高射速可超過1600000發/分。雖然金屬風暴武器採用的仍是常規發射葯,但其原理和結構與傳統的機械式武器有著天壤之別。

它沒有傳統槍械上的運動部件,沒有彈匣和供彈機構,也沒有抽殼機構和拋殼機構。除了適當的輔助系統諸如后坐控制系統、目標獲取系統、架座等以外,唯一的運動件就是彈丸。

由此,極大地簡化了武器結構,同時也使武器更加緊湊。根據使用要求的不同,可隨意將其組合成不同的結構形式,構成不同的武器系統。它既可單管使用,也可多槍管、多口徑、多彈種組合使用,為武器的模塊化設計和打擊不同目標提供了便利條件。

發射后的槍管既可以丟棄,也可以重新裝彈繼續使用。由於沒有機械部件做往複運動所產生的撞擊和聲響,故便於射手控制武器,提高射擊精度。它可按照程序以極高射速發射多發彈丸,形成極為密集的「彈幕牆」或「金屬風暴」,因而能得到比傳統武器高得多的毀傷概率。

像任何一項新技術一樣,人們在認識和接受金屬風暴技術的過程中會對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質疑。這些問題主要涉及物理學和彈道學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設計理念和實際技術水平能否完美匹配。

金屬風暴彈藥仍屬於金屬火藥類彈丸,高速射擊使槍管在極短的時間內加熱升至高溫最後槍管發紅變性無法繼續射擊,而採用在槍管內預裝彈藥,導致槍管更換極其困難,彈藥補充難以和常規機槍彈帶媲美(金屬風暴的槍管也充當類似彈夾的作用),因此金屬風暴的持續作戰性不容樂觀,而槍彈(大口徑彈藥沒有槍管口徑的支持,體積也很龐大)威力的偏弱使金屬風暴在戰場火力輸出的作用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槍械精度可靠程度令人質疑。

例如,高壓燃氣引起的後續彈藥強度和位置變化問題;高溫燃氣熱傳導與燃氣后泄引起的後續發射葯自燃問題;前一發彈丸出槍口后的膛壓對后一發彈丸運動的影響問題;高射速對槍管的機械作用問題;高射速尤其是齊射時的后坐力問題等等。

如果配置計算機實時跟蹤校正,那麼需要的火控系統將變得龐大(本來金屬風暴系統就很大了),失去寶貴的機動性。該系統在2006年新加坡亞洲航空展上首次展出了裝載有金屬風暴武器發射系統的「赤背蜘蛛」(redback)輕型遙控武器系統,該系統可作為車載武器、護航掩護武器,還可供特種作戰部隊使用。

塞繆爾普朗克負責的helios項目是負責存儲源源不絕的太陽光線並將其轉換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設施。經過多年的研究及數百萬美元的投入,現在是時候來測試系統。最初按計劃進行,但是當該設施無法控制大量的未來能源時,歡呼聲轉向慘叫。帶電粒子開始紛飛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磁場旋渦,迅速成為地球上的第一個磁龍捲風!

生化武器是指以細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動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質材料製成的武器。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仍然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

生化武器舊稱細菌武器。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或化學製劑達到殺傷敵人的武器,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的總稱,它的殺傷破壞作用靠的是生物戰劑。生物武器的施放裝置包括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和航空布撒器、噴霧器等。

以生物戰劑殺死有生力量和毀壞植物的武器統稱為生物武器.生物戰劑是軍事行動中用以殺死人、牲畜和破壞農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統稱。舊稱細菌戰劑。

生物戰劑是構成生物武器殺傷威力的決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進入機體(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導致破壞機體功能、發病甚至死亡。它還能大面積毀壞植物和農作物等。

生物武器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美國e120生物(細菌)炸彈20世紀初到二戰結束研製和使用的生物戰劑主要是細菌,當時稱為「細菌武器」。

開始時的戰劑僅限於少數幾種細菌,如炭疽桿菌、馬鼻疽桿菌和鼠疫桿菌等。生產規模很小,施放方法主要是由特工人員潛入敵方,用裝在小瓶中的細菌培養物秘密污染水源、食物或飼料。

從30年代開始,研製生物武器的國家增多,主要有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生物戰劑種類增多,生產規模擴大,施放方式改為用飛機施放帶菌媒介物,包括帶菌的跳蚤、虱子、老鼠、羽毛甚至食品,攻擊範圍擴大。

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建立的生物武器研製機構之一,日軍使用細菌武器殺害了大量中國軍民。德國主要研究鼠疫桿菌、霍亂弧菌、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和黃熱病毒等戰劑和細菌懸氣機噴洒裝置。

美國於1941年成立生物戰委員會,進行空氣生物學實驗研究。英國於1940年建立生物武器研究室,曾在格瑞納德島上用小型航彈和炮彈施放炭疽胞菌。加拿大也研究過肉毒毒素的大規模生產方法,並用飛機進行過噴洒試驗。

70年代末生物武器進一步發展,出現病毒武器、毒素武器等。生物戰劑種類增多,包括細菌、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和毒素。劑型除液體外,還有凍乾的粉劑。施放方式以產生氣溶膠為主。除用飛機拋灑、投彈以外,還可用火箭、導彈發射生物彈頭。

殺傷範圍擴大到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美國的生物武器研製水平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曾多次在朝韓北部和我國東北地區使用生物武器。美國e120生物(細菌)炸彈剖面圖80年代以後系統研製生物武器是微生物學和武器製造技術有了一定發展之後才開始的。

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利用微生物學方法可以大量製取生物戰劑,使用方式也由簡單的人工撒布逐步發展為利用遠距離投射工具進行規模撒布。隨著基因工程其他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遺傳工程、脫氧核糖核酸(dna)重組或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調控、構建和改造微生物及毒素,研究和發展新的生物武器,其中備受注目的是基因武器。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簽署,並沒有使一些國家停止研製生物武器,只是更加隱蔽。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當前和今後的生物武器研究的重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毒素類戰劑成為研究的熱點。

毒素是由細菌、微生物、動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體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這類戰劑又稱生物化學戰劑,其毒性比現有化學戰劑高出100~1000倍,並難於檢測和核查。

近年來生物技術的研究成果,已解決毒素戰劑的批量生產、穩定(不易失去活性或改變性狀)和如何才容易被人體吸收(中毒)等技術難題,毒素作為戰劑的可能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是運用分子遺傳學方法研究和改造各種生物戰劑。通過基因重組,使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中接人能抗普通疫苗或藥物的基因,使感染者難以治癒;或者在一些非致病微生物體內「插入」致病基因,製造出新的生物戰劑。

例如,在相中接人炭疽病基因,將眼鏡蛇毒液的基因「插入」流感病毒等。三、是研究提高生物戰劑殺傷效應的技術。施放方法對生物戰劑的殺傷效果影響很大。研究表明,以氣溶膠形式施放生物戰劉是使用生物武器的主要手段。

一些國家很重視提高氣溶膠的發生率、穩定性、感染力及控制氣溶膠粒度的研究。四、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特別是基因工程發展新型生物戰劑。生物戰劑已經從由自然界篩選致病微生物與毒素髮展到利用dna重組與蛋白質工程技術改造、構建新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的階段。

生物武器的發展將特別重視用遺傳工程對微生物和其他單細胞按設計要求進行dna重組,然後轉入受體細胞中克隆表達,以獲得新的定向生物戰劑。

利用基因調控方法改造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基因,提高其毒性。利用蛋白質工程對天然蛋白質及多敗毒素進行修飾改造使之成為具有毒性的毒素。通過dna重組轉入受體細胞表達生產毒素,解決生物毒素的高密度、大容量培養和病毒的大量生產問題。

在發酵工程中應用固相培養、連續培養、高密度培養和中空纖維技術,大幅度提高細菌與病毒的培養效率,以縮小生放規模。利用多肽合成與純化技術,使小分子的多肽毒素(如芋螺毒素)能通過多成進行生產。

化學武器的特點是殺傷途徑多,毒劑可呈氣、煙、霧、液態使用,生化武器通過呼吸道吸入、皮膚滲透、誤食染毒食品等多種途徑使人員中毒;持續時間長,毒劑污染地面和物品,毒害作用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有的甚至達數周;其缺點是受氣象、地形條件影響較大。

在人類戰爭史上,利用生化武器作為攻擊手段的記載很多。著名的例子是1346年韃靼人進攻克里米亞戰爭中利用黑死病攻進法卡城。原來韃靼士兵中有人因感染黑死病而死亡,他們把死者的屍體拋進法卡城裡,結果黑死病在守城者中蔓延,終於放棄了法卡城。

18世紀英國侵略軍在加拿大用贈送天花患者的被子和手帕的辦法在印地安人部落中散布天花,使印地安人不戰而敗,也是殖民統治者可恥的記錄。

這是一種作用於神經系統的劇毒有機磷酸酯類毒劑,分為g類和v類神經毒。g類神經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棱曼,v類神經毒是指-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維埃克斯(vx)。

糜爛性毒劑這是能引起皮膚起泡糜爛的一類毒劑,讓人緩慢痛苦地腐爛死去,沒有特效藥,主要代表物是芥子氣、氮芥和路易斯氣。

窒息性毒劑這是指損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氣的而造成窒息的一類毒劑。其代表物有光氣、氯氣、雙光氣等。光氣在常溫下為無色氣體,有爛乾草或爛蘋果味,難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在高濃度光氣中,中毒者在幾分鐘內由於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全身中毒性毒劑這是一類破壞人體組織細胞氧化功能,引起組織急性缺氧的毒劑,主要代表物有氫氰酸、氯化氫等。氫氰酸有苦杏仁味,可與水及有機物混溶,戰爭使用狀態為蒸氣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者呼吸困難等,重者可迅速死亡。

刺激性毒劑這是一類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劑。按毒性作用分為催淚性和噴嚏性毒劑兩類。催淚性毒劑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噴嚏性毒劑主要有亞當氏氣。

失能性毒劑這是一類暫時使人的思維和運動機能發生障礙從而喪失戰鬥力的化學毒劑。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國研製的畢茲(二苯基羥乙酸-3-奎寧環酯)。該毒劑為白色或淡黃色結晶,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戰爭使用狀態為煙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癥狀有:瞳孔散大、頭痛幻覺、思維減慢、反應獃痴等。

1、細菌類生物戰劑。主要有炭疽桿菌、鼠疫桿菌、霍亂弧菌、野兔熱桿菌、布氏桿菌等。2、病毒類生物戰劑。主要有黃熱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天花病毒等。3、立克次體類生物戰劑。主要有流行性班疹傷寒立克次體、q熱立克次體等。4、衣原體類生物戰劑。主要有鳥疫衣原體。5、毒素類生物戰劑。主要有肉毒桿菌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等。6、真菌類生物戰劑。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等。

在人類戰爭史上,利用生化武器作為攻擊手段的記載很多。著名的例子是1346年韃靼人進攻克里米亞戰爭中利用鼠疫攻進法卡城。原來韃靼士兵中有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他們把死者的屍體拋進法卡城裡,結果鼠疫在守城者中蔓延,終於放棄了法卡城。18世紀英國侵略軍在加拿大用贈送天花患者的被子和手帕的辦法在印地安人部落中散布天花,使印地安人不戰而敗,也是殖民統治者可恥的記錄。銷毀的武器

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比利時的伊普爾戰役中首次大規模使用毒氣。當時戰場出現了有利於德軍的風向,德軍打開了早已在前沿陣地屯集的裝滿氯氣的鋼瓶,一人多高的黃綠色煙雲被每秒2-3米的微風吹向英法聯軍陣地。

面對撲面而來的刺鼻的怪味,英法守軍一陣大亂,陣線迅速崩潰,跟在煙雲後面的德軍未遭任何抵抗,一舉突破英法聯軍防線。這次攻擊,英法守軍共中毒15000人,德軍亦有數千人中毒。毒氣攻擊的顯赫戰果引起了交戰各國的極大重視。

從此,一些國家競相研製化學武器,並開始了化學武器與防化器材之間的角逐。1939年,德國首先研製出新毒劑沙林,1944年又合成出毒性更高的梭曼毒劑。1953年,英國研製出維埃克斯毒劑。

沙林、梭曼、維埃克斯統稱神經性毒劑,這類毒劑毒性高、穩定性強,是目前為止各國化學武器的主要戰劑。在軍用毒劑發展的同時,使用毒劑的方法也得到極大的發展。不僅有毒劑炮彈、炸彈和用于飛機布毒的布撒器,還有用於近戰的毒煙罐和毒劑手榴彈。

二戰中,蘇聯研製出可發射氫氰酸毒劑「卡秋莎」火箭炮,美國研製出m-34型沙林集束彈。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對中國軍民使用化學武器2000餘次,染毒地區遍及19個省區。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軍隊對中朝軍民也曾多次使用過化學武器。在戰爭中使用有毒的化學物質,歷來遭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早在1899年,海牙國際和平會議就通過了《禁止使用以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為惟一目的的投射物宣言》;1925年6月,有45個國家參加的日內瓦會議,再次通過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

然而,化學武器的發展歷史證明,國際公約並沒有能夠限制這種武器的發展,更沒有能限制它在戰爭中的使用。

化學武器成了一種禁而不止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生物武器,由於以往主要使用致病性細菌作為戰劑,早期它的名字便被稱為細菌武器。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物戰劑早已超出了細菌的範疇。

物武器的首次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大量研製生物武器是在30年代確立了免疫學和微生物學之後。1936年,侵華日軍在中國哈爾濱組建細菌研究部隊,並於1939-1942年先後在中國多處投擲細菌彈。

後來,美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也使用過生物武器。國際公認的生物戰劑有潛在性生物戰劑和標準生物戰劑兩大類。作為生物戰劑至少有6類23種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這些生物戰劑的使用方式也已發展成以氣溶膠形式大規模撒布。在現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面積效應最大。據世界衛生組織測算,1架戰略轟炸機使用不同武器對無防護人群進行襲擊,其殺傷面積是:100萬噸當量核武器為300平方公里;15噸神經性化學毒劑為60平方公里;10噸生物戰劑可達10萬平方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格魯尼亞島試驗了1顆炭疽桿菌炸彈,至今該島仍不能住人。生物武器的罪惡,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極端憤慨。1972年聯合國簽訂了禁止試製、生產和儲存並銷毀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國際公約。

但是少數發達國家從來就沒有放棄生物戰的準備,只不過是更加隱蔽罷了。由於生物武器比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容易製造和走私,因此,它對整個人類的威脅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在冷戰後更增大了。

炭疽——炭疽是一種細菌,但它具有生命力很強的孢子結構。如果這種孢子或細菌進入肺部,會不斷繁殖併產生致命毒素。美國紐約在911事件以後,接著又發生不明人士以郵遞方式展開生化武器恐怖活動,所使用之生化武器為地球上匿跡多年的炭疽菌(bacillusanthracis);炭疽菌所引起的疾病稱炭疽病(anthrax)。

1997年,前蘇俄sverdlovsk地區軍事單位,曾發生炭疽菌芽孢氣霧外泄意外,導致68人死亡。911事件以後,許多醫學及相關雜誌、學術刊物爭相報道炭疽菌。

根據傳統文獻過去僅針對猴子、羊毛揀選工及獸皮處理工所作的研究顯示,只有在數千個炭疽菌孢子進入肺部深處時,才會感染吸入型炭疽熱。

但此次恐怖份子所使用者為經過加工精鍊之炭疽菌芽孢,以粉末狀之粉劑劑型處理郵件,經穿透信封的小縫隙進入信件內,收信人或郵務人員在不知情狀況下,開啟此封含有炭疽菌芽孢的信函,或信封打開后,炭疽菌芽孢成氣膠(aerosol)飛揚散佈於空氣中,如此不知不覺的暴露於炭疽菌中,由呼吸或接觸而進入人體。

此次恐怖份子所散發之炭疽菌芽孢不但純度及濃度極高,致命力極高,且製成之粉末亦極精細,能形成氣霧,懸浮在空氣中飄散,令人防不勝防,杯弓蛇影,更引起社會大眾普遍之恐慌天花天花是一種病毒。在二十世紀被疫苗控制住之前,它一直是威脅人類的主要殺手之一。天花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根除,但令人擔心的是恐怖份子可能會散布新的變種。炭疽不同,天花的主要危害在於它的高傳染性。

它的傳播和致人死亡的速度都極快。在感染這種病毒的人中,高達40%的人會在兩周左右死亡,並且針對這種疾病沒有很好的治療手段。疫苗是主要的防護措施,但只有在感染之前接種疫苗才有效。

肉毒桿菌毒素肉毒桿菌可產生肉毒桿菌毒素;此毒素只需極少的劑量就能致人死命(少到十億分之一克)。該毒素會抑制神經細胞中促使肌肉收縮的化學物質的釋放,從而導致肌肉麻痹。

埃博拉病毒憑藉湯姆·克蘭西所著的兩本小說,埃博拉病毒成了人們最熟悉的生物戰爭製劑之一。這種病毒能在一周左右使感染者死亡,並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播。

生化武器發展將進一步加劇軍事領域的競爭。生化武器的角逐是當今各國軍事競爭的一個重要部分,生化作戰能力的強弱,對於在國際競爭中能否贏得戰略主動權有著特殊影響。

一方面,生化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地位仍很突出。儘管生化武器用於戰爭的可能性下降,但由於生化武器的物質基礎仍然存在,生化武器在戰爭中給軍隊帶來的威脅也客觀存在。

伊拉克戰爭中,美英高度重視生化襲擊防護,也再一次深刻反映了生化武器在軍事對抗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生化武器領域已成為軍事爭奪的新制高點。美俄英等軍事強國加緊制訂規劃,不斷增加投入,加大研製力度,使生化武器的發展速度加快。

其中,美、俄、英等國將發展基因武器、可控制性傳染病手段作為軍事技術開發的重中之重,並已取得一定優勢。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馬里蘭州設立基因武器研究中心,先後投資了近百億美元,1997年完成人工人體染色體合成。

2000年,美英聯合宣布繪製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因組草圖,英稱基因武器最遲不會晚於2010年問世。俄羅斯最近開發出一種能抵禦16種不同解毒藥的細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強者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強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