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魏國連年遭霜旱 崔浩勸阻魏帝遷都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後期殘忍暴躁,被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紹之兄拓跋嗣又殺拓跋紹,繼位,是為魏明元帝……明元帝拓跋嗣時,曾下詔徵求賢人志士,稱:「其豪門強族,為州閻所推者;及有文武才幹,臨疑能決;或有先賢世胄,德行情美,學優義博,可為人師者;各令詣京師,當隨才敘用,以贊庶政」。拓跋嗣本人也喜歡讀吏傳,從中吸取歷史上國家興衰的經驗教訓。
轉眼間,崔浩已經長大成人,並因才學出眾得到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賞識,被任命為博士祭酒。
拓跋嗣常請崔浩來講周易及經書。拓跋嗣喜歡陰陽術數,常詢問崔浩吉凶,讓他測天文,去疑慮。崔浩知識淵博,過目不忘,並注意對自然界和各國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情況精心研究和考察。因此,他對各國情況所作出的判斷和預測,往往「多有應驗」。
一個天黑星稀的夜晚,崔浩正站在院內觀天象。突然,一陣急促馬蹄聲由遠而近向崔府駛來。
崔浩胸有成竹地等著傳令者敲門。不一會,馬蹄聲來到崔府門前,隨即下馬、敲門。有人喊:「崔大人,明元帝命您去皇官商討大事。」原來,此時正是後秦君主姚興死前一年,有人奏報:天上的火星,一夜之間突然消失了,不知落到哪裡。有人說,火星落下之地,便是危亡之國,將有災禍。拓跋嗣聽后,大驚失色,急忙召集十幾個謀臣,讓他們測卜國家的吉凶。
崔浩到了皇宮內,只見明元帝拓跋嗣正愁眉不展,周圍的那些謀士,也一個個唉聲嘆氣,驚慌失措。
崔浩向明元帝行禮。
明元帝盯注崔浩,問:「以你之見,這火星落地之事?……」;崔浩早已對北魏的敵手——後秦的國內政治狀況、軍事實力、經濟狀況了如指掌,他從容不迫地對明元帝拓跋嗣說:「現在姚興佔據咸陽,我認為這顆災星落入秦國了,秦國就要亡了。」
宮內眾人急問:「天上失星,人怎麼能知道它落到哪裡?」
崔浩只是笑而不答。
後來,僅過80多天,果然後秦「大旱赤地」,連昆明池裡的水也枯竭了,國內人心惶惶。第二年,姚興死,二子交戰。第三年,後秦滅亡。當然,這都是后話。
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魏國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連年霜旱,秋谷歉收,發生糧荒。
時任博士祭酒的崔浩也心急如焚。他在屋裡踱著步。崔浩考慮的是國家安危的大事。國家出現糧荒,民不聊生,敵對國家會不會蠢蠢欲動,乘虛而入呢?
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涼、南燕和夏國等,北魏的北面還有一個正在強大起來的柔然。夏和柔然,就像睡在北魏身邊的兩隻猛虎,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撲上來。
正當崔浩思考定國安邦的良策時,太史令王亮、蘇坦沉不住氣了,他們向明元帝拓跋嗣進諫說:「平城連年霜旱,有人觀天象說,必有大難,我們不如把國都從平城遷至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
明元帝拓跋嗣猶豫不決。
崔浩得知太史令王亮、蘇坦勸明元帝拓跋嗣遷都一事後,連聲說:「糊塗,棚塗。」
崔浩馬不停蹄趕到廣和宮,面見明元帝拓跋嗣。
明元帝拓跋嗣見崔浩來了,憂鬱的臉上掠出一絲驚喜,說:「遷都一事,」
你以為如何?
崔浩說:「以臣之見,國家遷都於鄴,雖可暫時解救今秋之飢,但並非長久之策。東州(太行山以東各州)之人,一向認為魏國地大物博,人口、牲畜眾多。現在如果遷都,東部各州分配不了多少人,而且讓鮮卑人和漢人雜居各地,處於荒野山林之中,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會使人們意志沮喪。
四方人士知道了真實情況,也易產生蔑視和欺侮鮮卑族人的念頭。同時,北方的柔然等部族也會乘機而入。那時,雲中、平城就有淪為敵手之患,那時想回師援救,因中隔恆山代土,恐怕也來不及。如果暫不遷都,即使山東發生變亂,也可輕騎南出,耀武揚威,人們不知虛實,必然望塵畏服。這正是國家威制中原的長遠方略。再說,到明春牧草生髮、乳酪充足,兼有蘋果,足以接濟來秋。如果再有一個好的夏收,形勢就可變好了。「
明元帝拓跋嗣聽了這一番高論,覺得很有道理,可又很不放心地問崔浩:「假如挨不到來秋,或者來秋莊稼不熟,將又如何是好?」
崔浩獻計說:「你可以把那些最窮的民戶,下到各州去就食,如果來秋仍然莊稼歉收,就再想別的辦法。但切切不可遷都!」
明元帝拓跋嗣聽從了崔浩的勸告,於是挑選了一批最窮困的民戶,下到各州去就食,即山東定、相、冀3州,令漢民每戶出租米50石來養活這些窮戶。
時至來年,果然是個豐收年,北魏度過了困難時期。明元帝拓跋嗣十分高興,賞給崔浩一身御衣和大批布帛。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崔浩和侍從們在散步。
一股不易被人察覺的微風輕輕掠過地平線。
崔浩說:「今晚恐怕有大風。」
侍從問:「大人怎麼知道有大風。」。
崔浩說:「風起於青萍之末。」
侍從不解地看著崔浩。
崔浩接著說:「大自然的風,有微風、小風、中風、大風。小風、中風、大風,一般人都能察覺,唯有微風不易被人察覺,當微風形成小風、中風、大風后,一切都晚了。故高人應能察覺微風,從微風中辨別出風向,探究其發展,預測其結果。」
「我們常談論學問,學識要比學問重要的多。只有書本知識,而不能觸類旁通,只能是個書獃子。而有了識,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審時度勢,極早準備,預則立,不預則廢。」
當晚,狂風大作,雷雨交加。
第二天早晨,崔浩院內的一棵大樹在風雨中轟然倒下。
聽到巨大的聲響,崔浩披衣下床,只見院中那棵高大的古槐,被暴風雨連根拔倒。
風雨過後,第二天風和日麗。崔浩去拜見拓跋嗣。
望著晴朗的天空,燦爛的陽光,崔浩的心情並不十分開朗。因為他知道明元帝拓跋嗣剛即位不久,百事待興,作為肩負國家重任的謀臣,要為國君分擔憂慮。
明元帝拓跋嗣是一個有抱負的皇帝,很想圖謀大業,有所作為。這些天來,也正為安國興邦之事憂慮。這次他召崔浩進宮,正是為了商討國家大事。
見到崔浩,明元帝拓跋嗣問崔浩:「以卿之見,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應是什麼?」
崔浩說:「聖賢們常說,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我國現在還比較貧窮,沒有積累比較厚實的財富,也沒有儲存多少糧食,這是不行的。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群雄爭霸,說不準哪一天就會發生戰爭。如果我們沒有事先就儲備好的糧食,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物資,如果發生了戰爭,我們就十分被動,很難征服對手,古人說的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就是這個道理。」
明元帝拓跋嗣十分憂慮地問崔浩:「那麼我們現在應先做哪些工作?」
崔浩說:「我們現在應趁戰爭還沒有打起來,積極鼓勵生產。生產上去了,有了實力,有備無患,即使戰爭來臨,我們也可以比較從容地應付。其次,我們要減少勞役,勞役過多,百姓負擔過重,影響國家安定,當年秦二世就是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征派成千上萬的人修築豪華宮殿,結果百姓揭竿而起,秦王朝滅亡。」
聽了崔浩這一番話,明元帝拓跋嗣陷入沉思。
過了一會兒,明元帝拓跋嗣又問:「你以為,剛即位的君主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崔浩說:「一位君主剛即位時,一般是能聽取各方面意見的。能夠做到體察下情,謹慎處事,誠心誠意對待臣民。但是時間一久,往往容易自以為是,目中無人,不關心百姓疾苦,產生只貪圖自己享樂的弊病。」
明元帝拓跋嗣說:「作為君主,這些問題應該怎樣避免呢?」
崔浩說:「要想做一個賢明的君主,關鍵是要節制自己的各種嗜好,各種不正當的慾望,為人處書要順乎民心,要有寬廣的胸懷,善於採納各種對國家有利的建議和意見,即使那些意見逆耳也要聽,要善於辨別奸臣,不被奸臣所左右,要把百姓視為自己的手足,遇事多為百姓著想,這樣百姓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團結在君主的周圍,與君主同呼吸,共命運,當國家遇到威脅時,大家就會同仇敵汽,為了國家的刊益,勇於獻身。」
明元帝拓跋嗣問:「以卿之見,治理國家還有哪些良策?」
崔浩說:「古代的聖賢曾告誡我們,一年四季都是有規律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春季是萬物萌生的時候;夏季,是萬物成長的時候:秋季是萬物收慶的時候;冬季,是萬物儲藏的時候,這是大自然千古不變的規律。聰明,明智的人只能順從這一規律,而不能違背這些規律,如果有些人狂妄自大地違背了這些規律,大自然便會毫不客氣地懲罰他。」
明元帝拓跋嗣聽得很認真。
崔浩接著說:「大自然有自己變化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也有自己的規律。說有更直接一些,國家生存發展的規律就是要使老百姓能夠生存,得到教化,有所成就,休養生息。君王對此也只能順其規律,而不能違背,更不能倒行逆施,如果君王違背了它,那麼,即使是眼前國家非常強大,但最終要衰落、滅亡。這是歷史的經驗,也可以說,是歷史的規律。」
明元帝拓跋嗣說:「愛卿這一席話,使我心胸豁然開朗,我將按照這些經驗之談治理國家。但願能常聽到愛卿這類肺腑之言。」
不久,北魏在明元帝拓跋嗣的倡儀下,積極發展生產,備戰備荒,休養生息,很快發展強大起來。成為北方著名的強國。
隨著北魏的發展壯大,不少國家來朝拜,派大批人馬進貢。
明元帝拓跋嗣讚歎道:「這都是崔浩的功勞啊。當初,有人讓我發兵進攻鄰國,以示強大。而崔浩勸我發展生產、休養生息,這才是富國強民的萬全之策啊。」
崔浩以戰略家的眼光,審時度勢,為北魏從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威震四鄰的強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