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劉裕借遭真假難分 崔浩建議隔岸觀火

第三章 劉裕借遭真假難分 崔浩建議隔岸觀火

北魏泰常三年,天上出現彗星。明元帝拓跋嗣聽說后,心裡十分不安,立即召集大臣和謀士詢問:「天上出現了彗星,災難將要出現何國?」

眾大臣和謀士一愁莫展,無人答對,最後大家一致推舉崔浩答對。

崔浩胸有成竹地分析說:「東晉現在國內的狀況是:東晉謝安淝水之戰後,聲望日高,遭晉室猜疑,於公元385年病死。自謝安死後,東晉內部混亂十年,但基本維持著一統江山,遠遠不像北方多國紛爭,兵禍蜂起,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摧殘。劉裕當政之後,採取了減輕賦稅,發展生產的措施,加上江南的自然地理條件好,使東晉的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劉裕訓練了強大的車、步、水、騎軍隊,這支軍隊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在當今都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敵。劉裕雖有再造晉室之功,但志在代晉。故東晉將滅,大將劉裕將要篡權。」

在場的眾臣,謀士無人不佩服崔浩的推斷。過了一年多,劉裕果然廢殺其主司馬德文而篡位,自稱武帝,國號宋。當時,明元帝拓跋嗣正在外地打獵,聽到此消息后,立即派人召回崔浩,讚賞他的預見極為準確。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當時,前秦淝水戰敗后的北方分裂中有三個較強的國家,即北魏、後燕、後秦。公元406年。鮮卑族拓跋珪糾合曾被苻堅擊滅的代國部眾,在內蒙河套地區重建政權,改國號魏,史稱北魏。同年前燕吳王、秦部將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後燕。8年後消滅了西燕,次年攻魏,參河陂(內蒙涼城縣)一戰被拓跋珪擊敗,慕容垂在還師途中病死,魏乘勝進軍中原,奪取山西、河北許多郡縣,後燕被切斷為南北兩部分。前秦將羌族姚萇入據長安建立後秦后,又統一了關中,奪佔了東晉的洛陽,公元402年又奪佔了北魏柴壁(山西臨汾)。

在一次明元帝拓跋嗣召集文武大臣研究各國動態的軍事會議上,崔浩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各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狀況和實力后,頗有預見他說:「與東晉接壤的南燕與後秦,現在不時南侵東晉。東晉劉欲為了樹立更高的威信,懾服朝廷,鑒於東晉政局穩定,內部統一,而北方仍處於互相攻殺,後秦屢敗於我北魏,無力東顧;南燕與我北魏夾黃河對峙;我北魏雖崛起,但尚無力統一北方等情況,一定會舉兵『北伐』。『北伐』的戰略方針一定是先滅南燕再滅後秦。我之策略,應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果然不出崔浩所料。

公元409年2月,南燕主慕容超南下掠晉遠達彭城,於是劉欲上表要求「伐燕」,以燕都廣固為目標。為利用泗、沂、沭諸水運,減少行軍疲勞,便於後方輸送補給,選擇自臨沂而東北經營縣越沂山,直達廣固的進攻路線。

4月,劉裕率10餘萬人馬從建康出發,舟師自淮河入泗水,5月抵下邳(江蘇邳縣西南)。劉裕留下艦船、輜重,率軍徒步取道琅邪(山東臨沂北)

北進。所過之處,皆築城堡,分兵留守,以防南燕騎兵襲擊糧道和退路。

南燕在得知東晉大軍來攻之前,「桂林王太尉慕容鎮等極力主」張先擊北魏,以雪國恥。但南燕主慕吝超和征虜將軍公孫五樓則主張南下襲晉。當得知東晉大軍北攻的消息后,南燕主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公孫五樓建議說:「一為據大峴之險(山東沂水、臨胸間大峴山,即沂山)阻敵長驅直入,做曠日持久之戰,然後一面使並、徐兩州之兵絕晉兵糧道,一面使充州之兵東下擊晉側背;二為使各地依險固守,堅壁清野,飢疲晉軍,待晉兵退卻時追擊之;三為棄大峴之險,縱晉兵過之,然後以優勢騎兵在臨胸(屬山東),廣固間平原與之決戰。」但南燕主慕容超卻自棄險固,下令撤回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梁父(徂徠山南)之守軍,引晉軍人峴,然後以優勢騎兵迎戰。

晉軍不戰而過大峴,劉裕大喜,說:「我大軍已過大峴險關,士有必死的信念,田裡到處是莊稼,我已無斷糧之憂,敵人已在我掌之中」

6月,南燕主慕容超命公孫五樓等率步兵5萬進屯臨胸,自率步騎4萬繼后,晉軍過大峴入平地后,為防止燕騎兵突擊,將戰車4000輛分為左右翼,「方軌(雙車並進)徐行(邊走邊準備戰鬥)」,步兵夾在車馬間行進;騎兵在兩側及車后警戒掩護。晉軍與燕軍主力在臨胸激戰許久,未分勝負。劉裕接受參軍胡藩出奇制勝的建議,由胡藩等引兵繞至燕軍陣后,揚言由海道至此,慕容超大驚,晉后趁勢占臨胸。

慕容超逃還廣固,晉兵乘勝進圍廣固,攻破外城。慕容超一邊召集部眾固守內城,一邊派遣使者尚書郎張綱、尚書令韓范到後秦求援。劉裕督兵挖塹二道,築高三丈的長堤圍困燕軍,同時安撫召降。這時後秦正與大夏交戰,只能派兵一萬救燕,卻遣使對劉裕說:「秦已遣鐵騎10萬屯洛陽;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了這恫嚇之計,認為「自保不暇,何能救人!」不久,後秦救兵調回長安。南燕求援使者張綱在返回途中被晉軍截獲,劉裕讓其繞城呼喊:「無兵相救」。動搖守城燕軍;又在江南每次發兵或遣使至廣固時,劉裕皆在夜間遣兵往迎,白天則張旗鳴鼓而至,以示援兵眾多,對敵守軍開展攻心戰。慕容超見救兵無望,願割大峴以南之地,稱番於晉,劉裕不許。慕容超派公孫五樓挖地道出擊晉兵,又遭失敗。

公元410年2月,東晉大將劉裕下令四面攻城,燕尚書悅壽開城門迎接晉軍,南燕主慕容超左右數十騎從城中突破出走,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軒首,南燕亡。

南燕亡后,崔浩曾與明元帝拓跋嗣談及此事,明元帝拓跋嗣問:「依你的看法,南燕亡的原因是什麼?」

「崔浩道:」南燕封閉統治不開明,不發展社會生產造福於民眾,失掉民心,此乃政治上的劣勢。統帥南燕主憂柔寡斷,無戰略頭腦,不採納謀臣的高明意見,棄險不守,縱敵人峴。東晉統帥劉裕足智多謀,戰略指導和決策均優於南燕,並且東晉國力雄厚,軍隊素質、裝備優良。「

東晉在擊滅南燕后,劉裕站在南燕廣固城上,對謀臣部將們說,「下一個目標是後秦。」眾謀臣戰將齊聲叫好。

一日,劉裕正與謀臣們籌劃進攻後秦的戰略,朝廷派信使傳令:盧循、徐道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逼近建康(今江蘇南京),急調劉裕回去鎮壓農民起義軍。因而,劉裕只好暫時放棄攻擊後秦的計劃。

至晉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劉裕相繼鎮壓了盧循、徐道覆起義軍,剪除了荊州刺史劉毅、充州刺史劉藩及豫州刺史諸葛長民等,平定了益州,打擊了晉宗室司馬休之等勢力。東晉政局穩定,經濟和軍事勢力逐步增強。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初,正像崔浩預見的那樣,後秦主姚興病亡前後,姚粥、姚愔、姚宣、姚耕兒等為爭繼承權發生內戰。後秦國內政治動亂,人心浮動,叛離者日增,加之連年與大夏、南涼、西秦等征戰,國力受到嚴重削弱,喪失了強國地位。

劉裕分析了後秦的國內狀況,同時也分析到北魏此時實力下降,無力他顧。據此,劉裕定下了出兵滅秦的戰略決策。

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東晉太尉劉裕率軍自建康出發,各路大軍也相繼按預定計劃出動。

九月,劉裕率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前鋒王鎮惡、檀道濟軍也進展順利,自進入秦境以來所向披靡。秦將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

降於王鎮惡軍;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今河南沈丘)降於檀道濟軍;後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堅守城池不降,檀道濟攻克該城,將董遵斬殺,旋即攻克了重鎮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俘獲穎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與此同時,建武將軍沈林子軍,自注水進入黃河,襄邑(今河南唯縣)人董神虎率領1000多人響應晉軍。沈林子隨即與他共攻倉垣(今河南開封北),攻克了該城,後秦克州刺史韋華降服。

東晉冀州刺史王仲德率水軍進入黃河,逼近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該地為北魏在黃河南岸所佔據的唯一重鎮,北魏守將充州刺史尉建畏懼晉軍的兇猛,棄城而逃。

王仲德進入滑台後,為不引起晉魏兩國之衝突,王仲德對外宣稱:「晉軍本來想以送布帛七萬匹借道通過魏地,不想魏守將棄城逃跑了。」

明元帝拓跋嗣得知滑台丟失,十分惱火,即派部將叔孫建、公孫表率軍自河內(今河南泌陽)至枋頭(今河南滑縣南),引兵渡河,斬了尉建,欲奪回滑台,先派人質問晉軍,王仲德命司馬竺和之向魏軍說明了情況。

旋即魏明元帝又派使者質問劉裕。

劉裕不卑不亢地回答說:「晉軍借道於魏以攻秦,絕不是對魏進攻。」

此時,北魏政局不穩,且外有柔然(位於今蒙古南部的一部族國家)從北面不斷襲擊,為避免與晉軍衝突,只好放棄收復滑台的計劃,沿黃河岸邊築壘,以防範晉軍。

東晉王仲德軍進至河內郡(郡治在今河南必陽)地區,北魏河內守將於栗碑素有勇名,。築壘於河上,阻止了王仲德軍的前進。

十月,晉軍攻佔洛陽。

晉軍佔領洛陽后,劉裕以冠軍將軍毛修之為河南、河內二郡大守,守洛陽。

劉裕克洛陽后,代晉的念頭又冒出來,隨即叫來親信行營長史王弘,讓他作說客回京都為他請功領賞。

十二月,東晉朝廷根據劉裕的意圖,以劉裕為相國,總領百官,楊州牧,封為宋公,備九錫大禮,位在其他諸侯之上。東晉皇帝還送給劉裕一個價值連城的琥珀枕,以表示慰勞。劉裕聽說琥珀可以治刀劍創傷,便令人將琥珀搗成碎粉,分別送給各路將士,以備藥用。劉裕此舉深受廣大將士的讚譽。

洛陽失守后,秦主姚泓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晉軍又由洛陽出征,便慌忙命太宰姚紹都督對外軍事,率同武衛將軍姚鸞領兵五萬馳援潼關。晉將軍王鎮惡從洛陽出兵,一路攻陷澡池,進逼潼關。晉將軍檀道濟也領兵前來會合。

秦太宰姚紹傲慢輕敵,見晉軍兵臨城下,立即率軍開關應戰。晉將軍檀道濟正在關前察看軍情,見秦軍蜂擁上來,鎮定自若地指揮反擊。晉將軍王鎮惡也從側翼攻擊秦軍。

秦軍突然腹背受敵,陣勢大亂,連死帶逃,五萬人馬損失大半。姚紹狼狽地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定城(今陝西華陰縣東)。定城城牆高大,堅固,姚紹準備固守不出。

後秦主姚泓不斷接到後秦軍失敗的消息,驚恐萬分,無奈,慌忙派使者向北魏求援。

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東晉劉裕率大軍正月離開彭城(今江蘇徐州),自淮水,泗水進入清河。預計三月,將率軍溯黃河西進,便先派出使者向北魏借道。此時,後秦也遣使者至北魏求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決心難下,便召集大臣廷議,多數大臣認為,劉裕以水軍攻秦,潼關險要,晉軍難入;但要上岸北侵,卻很容易,要防止劉裕聲東擊西,應加強戒備,以防不測。且北魏是秦的姻親之國,不能見死不救,應出兵阻止劉裕軍隊沿河西上。

明元帝拓跋嗣掃了一眼眾臣,正準備採納大臣們的意見,拒絕劉裕借道。

突然,崔浩站出來反對說:「拒絕劉裕借道不是上策。據各種情況的分析和我的判斷,劉裕真是想乘後秦內亂而得關中,而且不達目的不會罷休。像劉裕這樣勇猛急躁的人往往不顧後果。如果我們阻止劉裕西進,劉裕很可能上岸北伐。這樣一來,後秦無事,我們倒要代它受敵。」

崔浩看了一眼眾臣,接著分析說:「目前柔然不斷向我侵擾,國內缺糧,我們不宜出兵迎敵。如果向南出兵,則北寇進擊;如果出兵救北方,則東方又面臨危險。因此,不如借道劉裕,縱其入關,然後堵塞其歸路。這樣就像卞莊打虎,專等兩虎咬斗之後再動手,就可以一舉兩得:假若劉裕得勝,他必將感激我們的借道之恩;如果後秦得勝,我也不失救鄰之名。退一步說,即使劉裕得了關中,也會因其孤懸遠方而難以守住。他不能守,終為我物。

這樣不勞兵馬,隔岸觀火,使兩虎相鬥而我坐收長久之利,這才是上策。為國家興亡考慮,應該按照趨利避害的原則決定自己的行動。「

崔浩這一坐山觀虎鬥,雙方討好之策,頗使明元帝拓跋嗣心動。但左右大臣、夫人拓跋氏仍有異議。

明元帝拓跋嗣思前想後,最終基本採納了崔浩的意見,未阻止劉裕借道征秦。但為防萬一,又派司徒長孫嵩帶領步騎十萬人駐於黃河以北,並派出部分兵力於黃河北岸跟隨與監視劉裕軍的西上。

三月初八,劉裕以左將軍向彌率部分兵力屯於黃河重要渡口碻磝(今山東東阿西北),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也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晉軍士卒,均被魏軍殺死。

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魏,剛一登岸,魏軍便逃離岸邊。

為了對付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二百輛戰車,由丁旰和寧朔將軍朱超石率領,登上北岸,沿岸擺了一個半圓形的軍陣,兩端緊靠河岸,中間向外鼓出,形狀好像一彎新月。將軍朱超石帶領二千名弩弓手,埋伏在軍陣的中央。軍陣中心有一輛戰車,上插著一桿白色的旌旗。劉裕根據這個陣的形狀,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卻月陣」。魏軍將士站在遠處眺望,不知道這是什麼陣勢,誰也不敢靠近它。

忽然,「卻月陣」中的白旗連續晃動了幾下,只見兩千名弩弓手抬著一百張弩弓,迅速登上戰車,彎弓搭矢,準備戰鬥。魏軍將領長孫嵩看到晉軍要來進攻,慌忙號令三萬鐵騎猛衝晉軍的「卻月陣」。此時施旗又是一搖,晉軍萬箭齊發,魏軍前隊紛紛中箭倒地。但是,魏軍依仗人多勢眾,前隊倒下,后隊又衝上來。

眼看晉軍陣勢在萬分危急之時,忽然鼓聲大作,白色旌旗又前後搖動了幾下,頓時「卻月陣」后又推出一百輛戰車,車上裝著弩弓利矛,只見晉兵掄起大鎚猛敲機關,無數支三四尺長的利矛帶著吼聲飛射出來。這種長矛非常厲害,一支就能射穿三四個人。魏兵正在猛衝,不防長矛飛來,一下子就倒斃了三四千人。后隊人馬見這種武器厲害,便都掉轉馬頭往北逃命。晉軍乘勝追擊,魏軍全線崩潰。魏將阿薄幹被斬。寧朔將軍朱超石率胡藩,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殺魏軍,又斬俘1000多人,魏軍死者堆積遍地。

事後,明元帝拓跋嗣悔恨自己當初沒完全聽崔浩之言。

當劉裕大軍進至洛陽時,後秦有個叫王懿的太守投降北魏,獻計說,「劉裕在洛陽,只要魏國派兵襲擊劉裕後路,則劉裕軍就可不戰而克。」

明元帝拓跋嗣聽了這個計策,十分興奮。他就此與崔浩商量,問:「劉裕前軍已至潼關,依你之見他能否成功?」

崔浩說,「後秦皇帝姚興一死,二子交戰,眾叛親離。劉裕乘其危前去攻打,兵精將勇,以我看來,必勝無疑。」

明元帝拓跋嗣又問:「劉裕已進入潼關,軍隊陷在那裡。我們派精銳騎兵到南方襲擊他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壽春(今安徽壽縣),劉裕在那裡救得了嗎?」

崔浩勸明元帝拓跋嗣說:「現在我國西有夏國,北有柔然,這兩個敵人還存在著,你不可親自帶兵南下。我們兵馬雖強盛,但沒有韓信、自起那樣的將領。長孫嵩雖有治國才幹,但無帶兵進攻的能力,不是劉裕的對手,我認為等待一下,看一看形勢再動,也晚不了。」

明元帝拓跋嗣聽得頻頻點頭,問:「劉裕比慕容垂,誰強?」

崔浩說:「劉裕比慕容垂強。慕容垂是靠父兄之影響,重新恢復其大業,民眾很容易歸順,就像螢火蟲藉助火光,稍加倚仗,就易成就事業。而劉裕卻是從寒門中奮起的人,他沒後顧之憂,自古寒門出貴子,自古雄才多磨難。

劉裕奮起后,討滅恆玄,興復晉室,北擒慕容超(南燕主),南梟盧循(東晉時農民起義軍首領),所向無敵,不是有過人的才能,不可能成就這些大事。「

明元帝拓跋嗣聽崔浩講完,又問:「你能再談一談各國將相的情況嗎?」

崔浩說:「我試論一下當代的將相之臣: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輔動主,慕容偉之霍光也;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之曹操也。」

明元帝拓跋嗣說:「夏國現在怎樣?」

崔浩說:「夏國國破家覆,孤子一身,依附於姚氏,受姚氏封蔭。但卻不思報恩,而乘人之危,純是小人,雖能橫行一時,但最終要被人吃掉的。」

明元帝拓跋嗣十分賞識崔浩的精闢分析,說:「我體味你的這些話,像食鹽、美酒一樣有味道。」

明元帝拓跋嗣和崔浩一直談到深夜,臨走賜給崔浩御用美酒美食帶回,以示厚愛。

這一次,明元帝拓跋嗣完全贊同崔浩的策略,只派將軍長孫嵩,叔孫建各率精兵監視劉裕的軍隊西進。

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北魏軍的襲擊,在洛陽停軍兩個月,部署後方的防衛。

公元417年7月,東晉太尉劉裕率主力由潼關進攻長安。為迂迴、包圍秦軍主力,遣沈田子、傅弘之率部由武關出秦主力之後,又派朱超石等北渡黃河攻蒲販(山西永濟西),掩護主力側翼。

後秦主姚泓正欲親率大軍正面迎擊劉裕軍,聞沈田子襲擊其後並發展迅速,決定先出擊沈軍,率步騎數萬至青泥(今陝西藍田)。沈軍本為疑兵,僅千餘人,得知姚泓大軍至,於是乘秦軍立足未穩,先發制人。秦軍圍沈軍數層,沈田子激勵士卒奮戰,殲秦軍萬餘人,姚泓敗奔霸上(今長安東)。

恰劉裕增援軍至,一同追擊,關中郡縣,紛紛投降東晉。沈田子軍的勝利,有力地策應了主力西進。但攻蒲阪的朱超石軍失利,退回潼關。針對南翼勝北翼失利的情況,劉裕依將軍王鎮惡的建議,令他率水軍溯渭水逼近長安。

正面據守定城以阻擊劉裕大軍西進的姚贊,見晉軍由渭水逼近長安,便退守鄭城(今陝西華縣),劉裕也進逼鄭城。王鎮惡率軍乘蒙沖小艦,進至謂橋(今長安北),棄舟登岸,擊敗秦軍姚丕。姚泓率軍來救,被敗兵踐踏,不戰而潰,王鎮惡軍攻入長安城。8月24日,後秦主姚泓投降,被送於建康斬於集市,後秦亡。

劉裕「北伐」的目的在於篡晉,即所謂「動於彼而獲於此」。劉裕怕大權旁落,未能在攻克長安后,積極鞏固和擴大戰果,而匆匆率軍南返;對關中的留守也處理不當,造成諸將自相殘殺,大夏乘機進攻,使所佔長安不到一年半時間,即被大夏奪去。劉裕返回建康后,地位日隆,被封為宋王。

公元420年,劉裕逼晉恭帝讓位,自立為帝,國號宋,即宋武帝,史稱劉宋。

至此,東晉103年而亡。

劉裕對當時南方的封建統治來說,所起的作用很大。用崔浩的話來說:「劉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擒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非其才之過人,安能如是乎?」並且,崔浩也斷定劉裕伐後秦,「兵精將勇」,一定會取勝。劉裕「北伐」先後滅後燕、後秦,最終篡晉,都被崔浩預見到,可見,崔浩的深謀遠慮、遠見卓識,在當時無人可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崔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古典文學 崔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劉裕借遭真假難分 崔浩建議隔岸觀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