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5)
●獎勵讓成績大幅下降
在實驗室里測試現金這樣的外在激勵因素所產生的影響,有一個難處:成本。如果你要給別人錢讓他做點什麼,你付的錢必須能讓人有點心動。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要使給每個人的錢都能讓他們「有點心動」,再加上龐大的被試者人數(通常是幾十個),這個成本足以讓行為科學家的賬單堆積成山,入不敷出,難以為繼。所以,部分出於成本的考慮,丹.艾瑞里與其他三名經濟學家一起,在印度的馬杜賴(Madurai)開了一家商店,來估測外在激勵因素對成績的影響。由於印度農村的生活成本要比北美低得多,
因此研究人員不必傾家蕩產就能提供大量獎勵。
I型實驗
他們僱用了87名被試者,要求他們玩幾個遊戲,比如朝某個目標投網球、解字謎、記一串數字,這需要運用他們的運動能力和創造能力,還得集中注意力。為了測試激勵因素的作用,他們將被試者分為三組,每組達到一定成績後會獲得不同的獎勵。
三分之一的人達到一定成績后只能獲得少量獎勵:4盧比,當時約等於50美分,差不多是當地人在馬杜賴一天的收入。三分之一的人能獲得中等獎勵:40盧比,約等於5美元,約合當地兩周的收入。還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得到大筆獎勵:400盧比,約等於50美元,幾乎相當於當地5個月的收入。
結果如何呢?是否能從獎金數量的多少判斷成績的好壞呢?
能,但不是如你所認為的方式。結果,獲得中等獎金的人並不比獲得少量獎金的人表現得更好,那麼有機會獲得400盧比超級大獎的人呢?實際上,他們的表現最糟糕。幾乎每次遊戲他們的表現都落在另外兩組之後。研究人員在對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出具的報告中寫道:「我們的3個實驗中包含9項任務,其中有8項任務激勵越大表現越差。」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結論。這4名經濟學家中有一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兩名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一名來自芝加哥大學,他們承擔了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美聯儲的研究。但是他們沒有肯定「獎「如果那麼」型獎勵:作為條件提供的獎勵,比如「如果你做這個,就能得到那個」。對於重複性工作來說,「如果那麼」型獎勵勵越多成績越好」這一簡單的商業原有時會有效;對於需要創造力的腦力勞動來說,它們必定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