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爆竹
七月爆竹
一小包一小包疊著,擺在近窗口的角落,乍看還以為是糕餅--小時候常吃一種「雲片糕」,也是劣質紙的包裝,不過是淡淡的粉紅,不是這種略透明面上有點臘的艷紅色。第二眼就認出來了:是爆竹。
可不是爆竹。隔得太久,不但面目模糊,連名字也澀澀的。當年對這物體只有畏懼,劈嚦啪啦帶來的絕對不是歡樂,避之則吉,沒有把它存放在記憶檔案是意料中事。雖然這個夏天迄今不算熱,畢竟也是夏天,實在沒想到會碰到和新年息息相關的古老玩意--儘管南洋的新年徹底的熱。
在法國不是違禁品?或者只在小城小鎮才公然擺買,山高皇帝遠,鄉親父老的規矩比硬橋硬馬的法律更深入民心。巴黎就不見有。分三四種尺碼,最小的賣一法郎一包,裡面起碼有五六根,物美不美不得而知,價廉倒無可否認。招牌是個老虎頭,五彩印刷,然而顏色對位不準,看起來別具立體感,本來死板的線條忽然活潑地裝鬼臉,錯綜的紅黃藍靛紫鬧紛紛起鬨--人家說「虎虎生威」,它將威嚴兌換成俏皮,自顧自鑽進卡通王國去。
顯然為順應市民兩天後慶祝國慶而設,而且這晚適逢世界盃總決賽,難保法國隊不會爆冷勝出,雀躍歡騰有賴微型炸彈做代言人。我的慷慨解囊卻不是趁熱鬧,純屬購買紀念品的心情--紀念一去不返的童年。
晚上在酒店房間里一面吃麵包一面看電視--幸好有先見之明到超級市場購買乾糧,全城只得三間餐館,星期天晚上全部關門。戰績三比零,已經寫進歷史,@不必細表。熒光幕的歡呼太響,打開窗才聽到鎮里的現場反應:果然有爆竹聲,聊聊地此起彼落,遠不及汽車號角驚心動魄--時代的確不同了。
我一直覺得義大利人和中國人神似,隔著半個地球眉目傳情,不知道是馬可勃羅的功勞還是民族性的無獨有偶。三四年前在羅馬過新年,除夕漫天爆竹的盛況令人懷疑是王帝子孫的傑作:午夜前已經開始演習,舊歲甫除的一刻簡直山崩地裂,再兇猛的年獸也被嚇得落荒而逃--當然這隻傳說中的動物未必有翻山越嶺的本事,潛伏在異國子民的意識里伺機張牙舞爪。
褪色的芝麻綠豆,新一代因為從來沒有嘗過,大概沒有耐性看我喋喋不休。爆竹當然是博物館拒絕收藏的前朝破爛,轟然一響,煙消雲散。我更懷念的春節玩意是滴滴金,花一樣地開,花一樣地落,纖細的流火打在皮膚上有點刺癢,實實在在的喜悅。
九八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