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第四節

李復暫時在李憕的留守府中住下,幫著府中的眾人做點雜活,侍弄一下花草什麼的。因為母親愛花,在家中有一個不小的花圃,種了不少的花草。李復從小看著這些花草長大,也跟著學了一手,如今竟也派上了用場,做起來倒很是麻利。

李憕見他願和府中的僕從們一起幹活,沒事時也湊在一起打的火熱,倒是沒有說什麼,覺得他多和眾人說說話,會有助於記憶的恢復,卻沒有想到李復是在盡量多聽大家說話,來學習這時的語言,以儘快適應口音。

如此數天後,李憕看他很是勤快,老是主動做事,但畢竟是崔國輔把他交給自己的,總不能老把他當作僕從使用,再說他認得字,聽他的口氣也懂得詩詞,就專門安排他去兒子李彭的書房,讓他和李彭一起讀書。

李憕有十多個兒子,算是一個大戶,他喜歡廣置產業,如今地產已極為可觀,不過不在洛陽本地,而多在八十裡外的伊川,他的兒子們也大多都在那裡看護田產,自己身旁只有兩子,一個是李彭,二十多歲,素有才情,一個是李源,此時才五歲。

李復對這個安排也很滿意,畢竟這半個多月以來,和眾人的交流和溝通已基本能夠滿足當前所需了,他現在要進一步了解更多的情況,特別是得看看現在的書籍,這對他今後生活非常有必要,所以李憕一提出來就很爽快的答應了。

李彭的書房在後院,一個人讀書雖是安靜,卻很有些煩悶,早就想找個伴兒,如今得償所願,見李復來陪他讀書,也很是高興。

李復絲毫不浪費機會,如魚得水一般開始瘋狂閱讀書房的藏書,雖然此時的書籍都是繁體豎排,不少還是手抄,但對小時候學過很長時間書法的他來說,並不是問題,雖有一些和現在寫法不太一樣的字,但還是能看懂大略意思的。

李復一天到晚的不停看書,幾乎不和李彭說什麼話,這麼一來,李彭倒開始鬱悶了,本想來個人能陪著說說話,解解煩,結果來的這位如此沉默寡言,這讓他很是失望。開始以為李復是因為初來乍到,有些生疏,熟悉之後自然交談會多起來,就沒說什麼,自己也繼續讀書,過了幾天看李復都是如此,李彭便有些急了。

這天已近傍晚時分,李彭悶著頭學了一天,覺得很是疲憊,抬起頭來,看看一直坐在書架旁的李復還在低頭看書,一整天幾乎都沒有動彈,不由嘆口氣,道:「李兄,你這麼一看一天,不覺得累嗎?」

李復頭也不抬,下意識回道:「不累。」

李彭見他回答的爽快,心下有幾分竊喜,以為他願意聊天了,又道:「明日就是端午了,李兄可喜歡吃粽子?」

李復這才抬起頭,茫然道:「什麼?」

李彭無奈的又重複了一遍,李復才明白,笑道:「粽子啊,我自然愛吃。」

李彭問道:「那李兄可知道端午節的來歷?」

李復一笑,端午的來歷人人皆知,這時李彭卻拿來問自己,看來是憋悶了許久,故意找話茬和自己說話呢,就笑道:「我怎會不知,端午是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來。」

李彭道:「是啊,我們每年端午高高興興吃粽子,佩香囊,可是千年前的屈原大夫卻是多麼凄慘,抱石自投汨羅而死,實在可敬可嘆。」

李復搖搖頭道:「屈原大夫葬於汨羅江可能是真的,但說他抱石投水自盡,恐不符實。」

李彭來了興趣,奇道:「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說屈原被流放至江濱,曰:『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乃作懷沙之賦,后懷石遂自汨羅以死。寫的明明白白,是抱石自盡,李兄為何說不是?」

李復以前查閱端午來歷,看過一篇文章,說屈原不是自盡而死,當時看來印象很是深刻,此時說起,便仔細回憶著,向李彭道:「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雖是一部歷史巨著,但我等讀之,也不可盡信。屈原本是巴人,出身於楚國巴族巫祝之家,而巫教認為自殺者屬於凶死,將變成孤魂野鬼,很不吉祥,一般不會這樣做。屈原作為巫者出身,對此怎能不知,一定也非常忌諱的,要他自盡豈不是不合常理。」

「關於屈原自沉汨羅江的說法,並未見於他的學生或晚輩,比如宋玉等人,也未見於楚國史書中。最早記述屈原投水自盡的人是漢初的賈誼,而他做弔文時已是百年之後,已不可信。況且屈原在自己作品中也曾明確反對用投水自盡的方式去諫昏君。」說到這裡,李復停頓了一下,哪部作品中的什麼句子,自己已是記不得了。

李彭卻道:「李兄說的是屈原在《悲迴風》里的『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是說像申徒狄那樣背負重石投水自盡又有什麼作用呢,是這句吧?」

李復點點頭,道:「不錯,就是這句。」

李彭道:「李兄剛才所說很有道理,但賈誼為何在《吊屈原文》中說他『遂自投汨羅而死』呢,若不了解一些情況,恐怕不會空口無憑的這麼說的。」

李復看他如此認真,反應如此之快,不由讚許的一笑,解釋道:「屈原可能確實是沉於江中,但他應是高壽而終,並非自盡,死後按照他們巴人的風俗以船棺水葬。但他葬於汨羅江,並非巴人之地,當地人對此風俗毫無所知,因此,見到屈原死後使用船棺而葬,便誤以為屈原是自沉汨羅江而死。賈誼應是聽了這個傳說,才寫下弔文的。」

李彭道:「船棺水葬?巴人這個風俗是什麼樣的?」

李復道:「船棺水葬是巴族特有的習俗,船棺由整木削鑿成船形,內置棺槨,為防止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內。船棺在水上漂流時,送葬的人要划著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及隨葬等物,促使船棺沉沒,以完成葬禮。如今端午節龍舟競渡、向江河裡投放粽子的習俗,也許是在模擬船棺水葬的場景。屈原死後堅持使用本族的葬禮,倒可見他對本族的信念。」

李彭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些新奇的東西,此刻聽來,竟是聽得雙眼放光。

李復又道:「屈原志向遠大,追求長壽。在《天問》中提出大量問題,涉及宇宙之起源、人類之起源,這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懷,有這種胸襟的人,是不會自殺的。」

李彭道:「我以前讀書也有疑問,都說屈原是秦國大將白起攻陷楚國郢都的那一年,因絕望而投水自盡的。但是,他在記郢都淪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卻分明說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復」,那就是說此文寫於楚國郢都淪陷九年後,國都淪陷之年未自盡的話,那九年後更不會自盡的。」

李復道:「不錯,屈原在寫完這篇《哀郢》后,可能又活了幾年呢,這樣算,他至少活到七十多歲,算是高壽了。」

李彭嘆道:「屈原人品高潔,舉止不俗,忠君愛國,文才卓著,算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大詩人,「離騷」詩體,廣為流傳,影響至今。若是高壽而終,才不枉了一生。」

李復點頭笑道:「屈原之所以能夠創離騷詩體,一是因為他同時熟悉巴族和楚族的文化,能夠將兩種文化融合起來。二是屈原曾擔任左徒、三閭大夫之職,有條件讀到楚國的文獻,這些文獻可能包括周室典籍《山海經》等,使他開闊了眼界,後來他在任職三閭大夫時,寫了不少祭神的歌詞,最終創作出離騷詩體的新體文學。所以說,多看些書籍是決沒有壞處的,也只有多學多讀,才能夠有所收穫,再進一步突破,成為飽學之士、直至一代宗師……」

李彭眼中流露出一種嚮往,喃喃道:「周室典籍,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屈原引用《山海經》的內容確實極多……」說著忽然站起,離開書案,向李復深深鞠了一躬,道:「李兄才識過人,小弟深為佩服,日後還請李兄多多教我。」

李復忙站起,一把扶住他,笑道:「不必如此,我也是亂說而已,實在受不得如此大禮。」

李彭正色道:「李兄說的這些,都合情合理,發古人未發之論,令小弟茅塞頓開,耳目一新,怎能說是亂說呢?」

李復見他如此認真,只好笑了一笑,不再反駁。

李彭道:「平日里我一個人讀書真的很是煩悶,遇到疑惑難題找人談論都很難,如今李兄和我一起讀書,以兄的博學多聞,弟定要受益匪淺了!」

李復笑道:「弟切勿如此,你我共同交流便是。」

李彭恭恭敬敬請李復坐下,親去倒了杯茶,遞給李復,才說道:「李兄請。弟還有許多存在心中許久的疑惑,想請李兄解之。」

李復倒是沒有推讓,大大方方的接過茶水,道:「弟儘管說來,兄知無不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唐・復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新唐・復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