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17章 老驥伏櫪1
看來時間畢竟有限,皇帝陛下尚未真正擺正自己的位置,「主人翁」精神也不知丟到了何處,要不然怎麼能夠眼看著這些所謂「眾正盈朝」實際上純粹是些蠅營狗苟的人霍亂朝綱、荼毒子民而竟然置身事外呢?要知道,這大明王朝雖然搖搖欲墜,可到底還是他自家的江山社稷啊!
可若要知道皇帝陛下並非當下人們看到只有十七歲的年齡,他的「心理」年齡實際上已過而立……或許還要加上將近四百年的閱歷,早已將大明王朝崩塌的整個「推演」過程看了個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從一個居高臨下的視角,並且以「局外人」的身份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他並沒有試圖讓自己的痕迹遍布這一世的大明王朝的每個角落,只是在最恰當的時機,在最關鍵的節點上予以著力,藉此扭轉大明王朝的頹勢。
他清楚地知道,即便陝西的災情暫時得到緩解,也只能算是得以喘息之機。造成大明王朝糧食短少的根本因素,也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那時,皇帝陛下要面對的,還有一個、或者更加強大的一群對手——江南士紳。
不,確切地說,是皇帝陛下要主動去挑戰他們。
一方是至高無上的帝王,一方只不過是一群地主……哦,是一大群大地主……好吧好吧,是大地主階級,對陣雙方擺開陣勢,孰勝孰敗還真不好說。
在這個世界,大地主階級所代表的勢力幾乎就是牢不可破,簡單的幾個字不足以顯示其內涵。
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差不多同樣的狀況,最後的結局都是看起來至高無上的帝王成為大敗虧輸的一方,而且至少有兩次——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隋煬帝——成就了短命王朝終結者的角色。
因此,皇帝陛下在剛剛登基不久,朝中尚有不安定因素的情況下,竟然要主動挑戰江南士紳,實在不能算是明智之舉。
即便能夠僥倖躲過崇禎初年的災荒,崇禎八年、九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災荒在前面等著,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年代越往後,如果沒有有效措施的話,王朝的頹勢越是無法遏制。
如果不能從跟不上予以改變,疥蘚之疾很有迅速轉變成肘腋之患。而這些必須的改變不僅是著落在陝西這一個點上,也不僅是有了徐光啟一個股肱之臣就可以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
為此,起複了在上海老家「冠帶閑住」徐光啟之後,皇帝陛下又迭次與其「函商」,一方面是表述自己對陝甘地區災情的重視,聽取老愛卿對救助災情的見解,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徐光啟積極向朝廷舉薦人才,而且不限領域和國籍。
皇帝陛下知道徐光啟在教,而西洋也有很多的傳教士在中土,他們中多半都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長,天文曆法,火器槍械,格物地理,等等,都是大明王朝所急需的人才。
大凡中國歷史上的大家,都是在某一領域學有專長或是某一方面的權威。而徐光啟涉獵的範圍和取得的成就,絕非某一領域或某一範圍能夠涵蓋。因此,我們只能將其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學問家,是大家中的大家,而且沒有之一。
他研究的範圍包括數學、天文、曆法、軍事、測量、農業水利、機械、墾田、救荒、鹽法等方面,著有《徐氏庖言》、《詩經六帖》、《勾股義》等專著,編著了《農政全書》、《崇禎曆書》,翻譯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作,因此,我們就稱他為數學家、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這些學問有些是可以直接應用,有些屬於基礎學科,但若是大力普及,也將會對大明王朝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難能可貴的是,徐光啟不僅著書立說,不僅在理論方面執當時之牛耳,在很多方面、尤其是練兵等方面已經開始身體力行。只是因為當時的大明朝廷陷於紛亂的黨爭,使徐光啟空有抱負,可不能暢行其志。
翻遍歷史,真的很難找到第二個像徐光啟這樣的人,皇帝陛下怎能不倚為股肱。
最為重要的是,西風東漸可不只是清末才有的現象,明朝末年也已經開始。
從表面上看,單從火器方面來說,明末時似乎東西方處於同一水平。可此後漢人世界開始不斷沒落,而西方卻一直沒有停止發展的腳步。
湯若望深受玄燁的重用,可利瑪竇做為西方的先驅,在十六世紀末就已經來到中土。只可惜大明王朝並沒有重視,白白錯過了一個號就會。
因此,徐光啟不是一個人,皇帝陛下重用他倚重他也不是看中他一個人,而是看中了他所代表的一種思潮,一種發展趨勢。只要給他、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抱負的平台,徐光啟這個老邁之臣、以及他身後的那些有識之士,就可以煥發出驚人的能量。
有些遺憾的是,如今的徐光啟已經是六十六歲高齡了,皇帝陛下的記憶中,他應該是在崇禎六年年底去世的,現在是天啟七年年底,明年就開始進入崇禎元年,滿打滿算還有六年的時光。
皇帝陛下是非常非常希望因為自己「到來」的原因,許多事情都因此而改變,其中就包括延長徐光啟幾年的壽命。
但這都是美好的願望,究竟能否實現都還是未知數,眼前只能是盡人事而聽天命了。
因此,此次起複徐光啟,皇帝陛下順便把這位老臣唯一的兒子徐驥一併帶上。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方便徐驥隨身照顧老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徐驥能夠在老父的身邊多加歷練,有朝一日可以接過老父衣缽。
希望徐家的榮耀得以延續,這是徐家該得的,皇帝陛下不會吝嗇,況且大明王朝也可以繼續享受東西方文明交流帶來的碩果。
皇帝陛下如此篤定,是因為自己有著無人能及的「先見之明」。而徐光啟本人卻心懷忐忑。他雖然也希望將自己的平生所學貢獻給這一片熱土,可幾十年的官場蹭蹬以及坎坷經歷,卻讓他的心逐漸變冷。
此次受命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赴陝甘地區,皇帝陛下對他可謂從未有過的信任。對此他深信不疑,並且也準備將自己的風燭殘年奉獻給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