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前您穿過鼻環嗎?
二十歲前您穿過鼻環嗎?(某調查問卷中的一個提問)做媒體的人時間一長,難免滋生"教主"心態--男的把自己比成"教父",女的把自己想成"教母"。這種心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5或10年前,30歲上下的人想全權負責一本雜誌還很困難,可如今,情況已大為改變。一間媒體,就算仍舊是年長者主持生殺予奪,可其實,真正挑大樑、拿大頂、出選題、搞策劃的,一定是那些三十啷噹的年輕"中層"--這個現實其實更合乎客觀規律。固然,並非所有人一定心態與年齡成正比例衰老,但年齡障礙卻不能不考慮。令人高興的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媒體不再將"贍養老人"的美德誤用於"媒體工業"。在這裡,"媒體工業"的意思是說,在一個商業語境中,"媒體"更多的是一架商業機器,而非文人雅客推杯換盞相互酬唱的園地……將工業化的"媒體"之關鍵詞確認為"市場"和"業績"、將媒體的主要消費人群定義為"時尚"、"前衛"一族,那麼,媒體領軍者的年齡也就不難圈划。所以,假使果真"尊老愛幼",才幹而外,年齡上的把關至關要緊。那類"教主"、"教母"類的人物在一間媒體擔當主筆或顧問,再恰當沒有。而執行主編則最好讓那些三十齣頭的新銳小鬼擔綱。這其實已經是充分考量國情后的建議……簡·溫納創辦《滾石》雜誌的時候只有20歲,亨利·盧斯創辦《時代》時只有24歲,海夫納28歲創辦《花花公子》,威廉·巴克萊30歲的時候也已經主編《國家評論》;在中國,《新青年》雜誌創辦人胡適當年也僅28歲……有調查公司以嘗試新鮮事物為主題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嘗試新鮮事物確與一個人的年齡密切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假使一個人在25歲之前還沒有品嘗過一種新食品(如日本料理),那麼他在今後品嘗這種食品的可能性便僅剩1%;假使一個人在20歲之前沒有嘗試過某種時尚(如戴鼻環),那麼99%的人一輩子再也不會這樣做……看來,有必要在媒體選拔人才的測評過程中,添加表象為個人愛好內里為納新能力的試題--比如詢問應試者對"巴西烤肉"或"晒傷妝"的看法……要不就當頭一棒直接發問:"20歲前您穿過鼻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