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吃(3)

雲南的吃(3)

除傣族外,布朗族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主要表現在製作簡單。以前由於較貧窮,「家裡除了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鐵鍋之外,很少使用鐵質器皿。不少群眾用砂鍋煮飯,用竹節做碗、勺、匙,甚至舂鹽和辣椒的器皿也是竹盆,用竹筒代茶壺的現象更是處處可見。」(征鵬、楊勝能語)烹飪方法以清煮為主,缺油寡鹽也能對付。為節省碗筷,每人端著一段芭蕉葉盛飯盛菜,用手抓著吃。真會就地取材啊。當然,現在富裕多了,早已結束了手抓飯的歷史。都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可布朗人在野外勞動時沒有鍋灶的情況下,也能想出辦法做飯。布朗族名菜卵石鮮魚湯即是一例。除當場捉到的活魚和隨身攜帶的一點鹽巴外,不用任何佐料:「只要在沙灘上刨一個坑,在坑內鋪上幾層芭蕉葉代替鐵鍋,然後裝上清水和鮮魚,再將河中卵石取來放在火塘(或野外火堆)內燒紅,又將燒紅的卵石一個接一個地投入裝有清水和鮮魚的芭蕉葉『鍋內』,於是不用鍋不用油的鮮魚湯便燒成了。這種魚湯味甜,而且有燒石的干香,吃起來別有風味。」(引自《西雙版納風情奇趣錄》)這是漁民或獵人在野外抓到魚后,既饞又餓,臨時想出的笨辦法。仔細推敲,又一點也不笨。聰明著呢。還有誰能在沒有火堆支架和鍋的尷尬境地里,做出既解饞又抵餓的魚湯?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很會讓「腦筋急轉彎」的。還有一點很重要:必須帶著火種。否則絕對喝不上魚湯,只能改吃「三文魚刺身」了。西雙版納的村寨,家家都有火塘。靠火塘做飯,靠火塘取暖,夜間還靠火塘照明。我去愛尼人家中吃過包燒肉。圓形篾桌支在火塘邊,以靠近火塘的席位為首席,一般留給長者。包燒肉,就是將瘦肉剁細,加上苤菜根、香蓼、芫荽、辣椒等佐料,用芭蕉葉裹上三四層,埋於火堆內,主人和客人一邊聊天一邊等肉慢慢燒熟。扒拉出來,剝開燒焦的芭蕉葉,噴香。客人也顧不上客氣了。坐在火塘邊,還可以用夾棍烤魚、烤肉。通常將魚或肉剖開,抹上各色調料,夾在特製的棍子上,伸入火塘中慢慢烘烤。飲食因為帶有遊戲般的可操作性,而充滿樂趣。想起西雙版納的民間飲食,我彷彿就看見一口深挖在屋子中間的經久不熄的火塘,上面支有鐵三角架,吊著鐵鍋、砂鍋啊什麼的。鍋里煮的什麼,要等蓋子揭開了才能知道。可我已提前聞到了泄密的香氣。我還看見火塘邊被映紅的一張張面龐。火光使他們的表情更為神秘,也更為豐富。不知多久以後,火塘會廢棄,裡面殘留有陳年的灰燼。當地人,遲早要改用煤氣灶做飯。方便倒是方便了,是否也會缺少一些古老的樂趣?我很尊敬並羨慕那些在火塘邊長大的人們。他們體會過真正的人間煙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侃遍中華美食:《閑說中國美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侃遍中華美食:《閑說中國美食》
上一章下一章

雲南的吃(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