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在空谷中吶喊(2)
「天津市副市長對我說,大馮這下你該滿意了,這回房地產商賠了6千萬。」這個房地產公司叫「萬隆」,後來老百姓編了一個順口溜,叫「馮驥才加謙祥義,萬隆少了一個億」。謙祥義是民國初年的建築,是當時馮驥才呼籲保護的重點對象。北京大柵欄也有謙祥義,只不過是個分店。「當時我和市領導開玩笑說,你們要保護我,哪天被他們砍了怎麼辦?好傢夥!人家少了一個億呀!後來我和房地產商見了面,氣氛還是比較友好。我首先向萬隆公司表示敬意,寧願賠6千萬,也要執行保護性改造方案,這是為城市文化保護做了貢獻。我還說,這也不是賠了6千萬,只不過是少賺了6千萬。我開玩笑說,如果計劃拆故宮,後來又決定不拆了,你還少賺幾百億呢!」後來,馮驥才把這件事的全過程寫了一本書,叫《搶救老街》,目前,該書即將出版。馮驥才說:「我認為這件事比我寫一部小說還重要,因為它表現了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對文化的關切,是一個重大的主題。」我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為什麼從城市建築開始呢?」馮驥才說:「毫無疑問,一個民族的建築是這個民族文化最直觀、最具體的反映,這比書本形象生動得多,這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中國多元的文化傳統在現代化的衝擊中已趨於死亡,這一點從城市建築中最能體現。我曾做了個試驗,我在北京、天津、上海各拍一張照片,然後登在《文匯報》上。我在配文中聲明,這三張照片誰要能準確判斷出是哪個城市,我發獎。結果沒人能分得清。可見我們城市建設已失去了文化特色。」「現在的拆遷很生猛,一片民居一瞬間就沒有了。」我說。「現在全國都在舊城改造,把一片片街道、衚衕、弄堂都鏟掉了,變成一個個所謂的『羅馬花園』、『香港國際村』、『美國小鎮』,這是對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心理的無形打擊。在這一點上大陸不如台灣和日本,台灣的一些小區的名字用的都是中國名字;日本人也絕不會起這樣的名字。包括台灣出產的文化品起的都是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名字,日本也是。只有我們連農村的理髮店也叫『威尼斯髮廊』、叫『蒙娜麗莎』。最可怕的是農村的小鎮上到處是外觀西化的小洋樓、尖頂。連農村生產隊長貪污點錢也要蓋『別野』(墅)。可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個時候我哪有心情畫畫,去寫小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馮驥才出名是從文學開始的,雖然他從事繪畫的歷史要比寫小說的歷史長得多。在20歲那年馮驥才因比賽受傷退出了體壇,轉入天津書畫社,專事繪畫。當時以摹制宋代北宗山水及風俗畫為主。「文革」期間飽受磨難,曾秘密寫作,藏匿於磚底牆縫間。「文革」後文壇興起傷痕文學,馮驥才以小說《啊》走上文壇。這「啊」的一聲大喊使他一鳴驚人,成為後來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家。1985年後文壇開始尋根,馮驥才開始寫文化反思小說,以一雙《三寸金蓮》,迷倒了無數讀者。馮驥才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到目前為止,他已出版了各種作品集50餘種,各種譯本30餘種。上世紀90年代初,馮驥才的興趣漸漸從文學創作轉向繪畫,並在中國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舉辦個人畫展,他以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和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在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1996年以後,馮驥才幾乎從文壇和畫壇消失,文化研究和城市文化保護成了他的中心工作。走進馮驥才在天津的工作室,就像走進了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各種出土文物擺滿一屋,坐在那裡一下便被五千年的歷史包裹了,各種文明的碎片像不落的隕石,在空氣中飛翔。關於文化的對話就這樣開始了。張者(以下簡稱張):從96年起,您開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文化您肯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馮驥才(以下簡稱馮):中國文化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思想文化,這其中主要是封建主義的;另一塊是生活文化(包括民俗文化),這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民文化。而維護封建保壘的就是封建文化,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的東西。儒家文化保護了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使中國社會2000年基本不變。封建社會要保持超穩定,他必須要創造一種文化來維持這種超穩定。中國的文化不能把世界的一切都解釋清楚,所以中國文化中就有很多虛偽、功利的自圓其說的東西。「五四」時期要變革,要激活中國這個沉睡的獅子,結束中國社會的停止不前,要找原因自然而然地要朝著封建社會去。代表了中國封建文化的儒家文化「孔家店」便成了首當其衝要砸爛的對象。張:您的意思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再來一次「五四」那樣的新文化運動。馮:我們今天的時代和「五四」時期不同。現在是中西文化的衝突時期。今天的變革我們對文化的態度很冷靜,我們甚至把傳統文化都忘卻了。從媒體上我們基本上感受不到傳統文化的存在,有的是流行和時尚的文化。現在看來「五四」時期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過於粗躁了。魯迅就認為一切古代的「四書」、「五經」、「古塔」、「玉佛」,通通都應該踩在腳下。當然,這是那個時代的變革所需要的。需要一種激烈,一種激情,需要要解決單方面的問題。在我們這個相對平穩的時代對傳統文化就不應該再採取這種方式。我們需要冷靜的分析,需要批評,需要思辨。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