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員的表演活力,是崑劇復興的礎石(3)

青年演員的表演活力,是崑劇復興的礎石(3)

連我自己都想知道緣由。首先,除了舞台布景做了相當寫實的處理(朋友戲稱可以用來演希臘悲劇),其它不管劇本、身段、念白、部分唱腔、服妝場面,都盡量在傳統範圍內改動,或者說,依傳統作改動。我比較受不了的只有大樂團配樂,讓我十分懷念早年**文藝活動中心一演崑曲時,那一管幽然凄美的笛子,還有不用麥克風的演員貼近、人性化的原音。還是不要太沉迷「傳統」,來談談如何「改」而「良」吧!功勞第一當屬汪世瑜、張繼青兩位國寶級演員,兩人都是我的偶像。汪世瑜的《西園記》堪稱小生戲的一種典範,張繼青的成就更值得讓沈豐英再花個幾十年苦學。初作排戲導演工作,汪世瑜在場面調度、節奏控制上可圈可點(想來戲劇指導的汪其楣一定也功不可沒),這點在有較多武打動作、大場面的下本尤其可見,精準的節奏,一新耳目的龍套加強了舞台效果與戲劇的張力,頗見功力。除了原流傳下來的老折子戲外,新排的生、旦之間閨閣濃情蜜意雙人戲,美不勝收。只有點可惜的是:「青春版」兩主角在這個部分可能因「戲」味不足,流於像兩人之間一場又一場美麗的動作舞蹈。不過崑曲本來就是演到老學到老的頂級精緻藝術,兩個年輕人美美的演出,有此整體成績,套句白先勇的話,通過考驗啦。小生扮相俊挺,帶著陽剛,這與我年輕時習慣的曹復永、高蕙蘭的陰柔不同,亦不同於汪世瑜的「軟調」。俞玖林可說符合戲中的柳夢梅角色,大概要有點陽剛,才膽敢如此「死去活來」的愛吧!服裝亦是令人讚歎的成功之處。王童在基本上不動戲服款式配置,而在顏色刺繡上著墨(花神戲服當然全然翻新)。王童用色時或傳統、時或創新大膽(紫色配青色,女鬼的正紅色大披風等),但把握了「雅」作中心主題,整體融合效果不差。有人認為偌大舞台上戲服又如此淡雅,被白色背景吃去不少,我可能由於坐在前排,看得到刺繡上的「蝶」、「戀花」等意象,只覺服裝雅麗秀逸。至於下本的滿堂熱鬧滿堂紅,劇情要求,恐怕也只好如此。有趣的是,演杜麗娘的六年級生沈豐英,身材美健,加上此次戲服外罩褶子不似傳統寬鬆,而變得較合身,便見病危消瘦小姐仍前有胸部,作出種種身段時體態清楚可見,少了傳統戲里女子的飄逸。這大概是此番青春版《牡丹亭》最青春之處。青春版《牡丹亭》有人或有批評,實在大半都是拿傳統的崑曲來對應比照,再指出哪裡哪裡有不足之處。如果依我前面所言,青春版《牡丹亭》自該定位作改良版,凡事要對照傳統,實有不公。不如跳開一一比對,以演出整體來評分論斷,我個人以為會較為公允。至於青春版《牡丹亭》舞檯燈光衣妝唱腔身段等是否該如此改變,我以為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這關係到我們對崑曲的定位,值得另外討論。我當然希望崑曲能回復傳統,在小型舞台,依老規矩,回復原唱腔身段文武場,甚至回復原緩慢、劇情張力不集中等等等……但再說一遍,我仍樂見青春版《牡丹亭》這樣的改良方式,而且不怕說:這是我多年來看過最精緻完整的一出改良崑曲,在推廣崑曲上絕對功不可沒。期待於製作人白先勇的是:白老大,這麼大的手筆、這麼大的舞台、這麼大的製作您都玩過了,下一回可否為我們製作一出傳統崑曲,讓我們的年輕觀眾,也知道崑曲原來比較應該長得怎樣。期待期待!一連三日得賞二十七折崑劇青春版《牡丹亭》,想平生看戲無數,從未得如此享受。百花園裡打過滾,一身香上好幾十天。多日以來,餘音繚繞耳際,不絕如縷。謹以三日來觀劇心得隨感部分與讀者分享,亦不負一時之盛也。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周四天氣晴從今天起一連三天,晚上都要到國家劇院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可真是極一時之盛,不僅滿座,而且冠蓋雲集,文化界的朋友幾乎全到齊,大家好象為了慶祝一個了不起的節日而來,個個興高采烈。白先勇在這次演出中擔任了最重要的催生角色,促成了這一個「青春版」的演出。以前我們看崑劇還是國劇,大多都是名角,但是,老成雕謝,好戲也就漸漸少了;然後,就看大陸來台演出的戲,大陸頗有一些好演員,但是,後繼乏人,好多年了,雖然都是百看不厭的好演員的好戲,總是讓人操心以後怎麼辦?台灣有最好的觀眾,大陸有最好的演員,要是年輕的演員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出現,則好觀眾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培養,劇種才有機會可以生存下去。這一次白先勇催生了一個「青春版」的《牡丹亭》,讓觀眾可以看到早年的人看戲的那種場面,也就是伶人正當青春之年,觀眾看到的就是老一輩年輕時看戲的感受。我們總是聽過老人家說到當年誰的戲是如何如何的好,但是我們自己看的時候,不一定真的那麼好,原因是伶人已經不是青春年華,藝術修養當然無話可說,卻也無法不受年華老去之限,嗓音身段要跟年輕時代相比,依然略遜一籌,因為這可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有多麼好看的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上一章下一章

青年演員的表演活力,是崑劇復興的礎石(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