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員的表演活力,是崑劇復興的礎石(5)

青年演員的表演活力,是崑劇復興的礎石(5)

明天還有《牡丹亭》可看,固然盼望得不得了,但是,在看過今晚的好戲之後,不免懷疑,還能更好嗎?是的,藝事一道就是如此,一山還比一山高,未登此山便不知彼山之高;未登彼山更不知還有更高之山。好的藝術讓人覺得再無超越的可能,卻依然有更好的藝術家在設法超越。明天,也許還有凌越今天的境界,拭目以待吧。二○○四年五月一日周六天氣晴曉清直接從陽明山到劇場,而我匆匆回家才又趕了去。本來是為了拿那一本演齣節目冊才回家的,卻在又出門時根本就忘了這一檔子事,到了劇場,只得再買一本。樊曼儂邀我們參加演出以後在國家劇院的茶會,看到汪世瑜、張繼青上台說話,令我印象深刻,他們真的是造詣極高的藝術家,而且這樣的造詣也表現在為人的品德上,是那麼自然的謙和得體,一點也都沒有失去真誠。王童的藝術總監與服裝設計等極好,沒有機會親自跟他道賀,以後見面可別忘了稱讚他同時也感謝他。更希望真的江山代有才人出,然而如果沒有觀眾,再多的好演員也是白費。台灣就有演員幾乎生活難以為繼,一些身懷絕藝的藝術家後來十分潦倒的例子。大陸的演員都好年輕,他們都是將來的主要承傳人物,只是這樣還是不夠,要有平平凡凡的許多演員,讓更多平平常常的人可以看戲,崑劇才有希望存活,光靠大成本演出是撐不下去的。今天是最後一天的演出,也是九折戲,但是迴腸盪氣的愛情戲已經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對於傳統禮教正面提出了很多挑戰的戲。最後一天的戲比前兩天熱鬧而喜氣,劇情的曲折也多些,但是,劇碼似乎沒有前兩天來得著力。當然還是有十分動人的部分,會見母親的一場戲,看得曉清熱淚直流。另外遇到岳父大人的一場也非常出色,岳父與岳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典型,這個角色處理成一個只知禮教法度卻不通人情的官僚,也是湯顯祖泰州學派的思想表現,要是這一場戲處理得更文靜深刻一些,觀眾應該看得出來這樣的精神,可惜只是表現了一個糊里胡塗的官僚,沒有把這種在許多時代中都有的人物給刻畫個透徹。不過一般的戲劇性倒比較強烈,戲會好看些。三天的崑劇看完了,有很多的感想,不僅限於崑劇一事,而是在現今這個時代中精緻的表演漸漸式微的問題。這一次白先勇個人的傳播能力以及他的個人魅力,是演出轟動的一大條件,老實說,雖然怎麼說都是好事,卻有點不正常。真正要靠的是大家對崑劇本身的愛好,台灣的演藝活動常常是看明星的,有的是這一行的明星,有的不見得是這一行的明星;這一次靠的是並非這一行的明星,但以後卻不能總是希望有個白先勇來推動,就好象許多的藝術不能永遠希望財團來支持一樣。可是在所謂全球化的今天,低俗文化還真的勢不可擋,我們很容易相信財與勢的幫助,那就是政府與財團的支持,這都非長久之計,只有把人教得精緻了,精緻文化才有長長久久的指望。也只有精緻的存在讓人敬重與欣賞,精緻文化才有展現的空間。歐洲許多國家已經到達此一境界,而我們的近代史都在戰亂中糟蹋掉了,幾十年的時間要精緻起來真不容易,雖然台灣的精緻人口比例上比大陸要多些,是承傳精緻文化的一線生機,但是崑劇的未來命運如何,現在還真的看不出。所有的有心人都要時時刻刻的留意、鼓吹、支持才行。表演藝術的文化不像陶瓷器,今天沒人欣賞,大可留待後來,反正東西總在那兒;表演藝術的藝人要是沒有飯吃,再精緻也沒有用,那麼承傳與否,就是整個時代的責任了。否則的話,後代子孫一代比一代低俗噁心,而其中就是有一兩個人發現了前代的精采,也是無法恢復的。我們知道成化窯的瓷器是不可能再現的,以致於成化的一個小小的杯子都要上億元,卻無視於幾百年來活的承傳更為難得,未免大小眼的厲害。知識分子的悲劇之一就是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卻完全無能為力,我就是這一種。很多事都可以證實我是個百無一用,巴望有用的人。多上點勁呀!拜託拜託,感謝感謝!公元二○○四年五月一日晚十一時許,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台北首輪演出徐徐落下帷幕,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總策劃人白先勇走上舞台,手攙該劇主要演員沈豐英、俞玖林,向觀眾一再致意並謝幕,於是全場起立,報以熱烈掌聲。北市報刊破例以頭版頭條的顯著地位登載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幅劇照以及有關評論報導,此次公演所獲致的人氣,實為主辦單位始料未及。大約二十天以後,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同樣的盛況重演於香港沙田大劇院,一票難求,觀眾若狂,滿城爭說杜麗娘,傳媒驚呼港埠颳起了一陣崑曲旋風。又過二十天,這股旋風趁勢北上,直指崑曲源頭——蘇州。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蘇州大學存菊堂門前出現多年不見的人流如潮的場面」,開場前,有兩千四百多個座位的存菊堂已座無虛席,連四周及過道都擠滿了人。「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雖然喜愛各有不同,卻有一個共同感受:『崑曲真的是國粹!』」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三地巡演,更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矚目與關注。著名戲曲學者曾永義認為「這是劃時代的演出,其意義非同凡響。」「對於崑劇未來的發展,相信會有推波助瀾之效,將成為今後戲曲史上稱道的一大盛事。」上海戲劇學院葉長海以「清純、乾淨、雅緻」三個辭彙概括他對此劇的印象,認為演出「充分展現了崑劇本身的魅力」,因而「比較接近我們理想中的名著《牡丹亭》」。著名漢學家伊維德(WiltIdema)則指出,「這次演出利用廣大的舞台和現代化的劇場技術去搬演傳統的戲曲,安排得很理想」,對他而言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美感經驗。」在湯顯祖逝世將近四百年,民族傳統戲曲早已風光不再的當今時代,蘇州崑劇院竟然以一部新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三地掀起一陣崑曲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文化現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上一章下一章

青年演員的表演活力,是崑劇復興的礎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