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明節?(3)
踏青的前身應該是野外的交往。在氏族時代,兩個氏族之間的婚配就是依靠這種交往,進行對歌、跳舞等形式,彼此相識及建立感情,發生族外的婚戀關係。後來的踏青卻是文明時代的產物,是文人雅士的娛樂手段。踏青時用的轎、車要插掛柳枝,在房檐上、婦女頭上、兒童衣襟上也插掛柳枝。另外,也有的地方以柳枝做成球具為戲,或把柳芽摻入麵食內,攤餅食之。插柳、戴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是一種節日裝飾。「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戴不戴柳成為人的生死攸關的大事。它的起源有三種傳說:一說唐太宗給諸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二是古代皇帝賜楊柳之火,伴之而來的柳枝也身價大增,成為插柳的來源;三則認為柳枝有靈性,可以避邪,故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物。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房檐上插柳,是一種住宅標誌,以示醒目,可導引祖先的亡魂歸來。(四)蠶花會中國是一個養蠶古國,遠在史前時代就懂得使用蠶絲。當然,一般民眾還是穿用麻衣,貴族才能服用絲綢。但絲綢遠銷國外,中國有供運輸的絲綢之路。所以養蠶是民間一大行業,並有相當多的節日活動。清明前後,既是民間飼養蠶的季節,又是祭祀蠶神的節日。《湖州府志·歲時》:「清明晚,則育蠶之家設祭以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蓋祛蠶祟也。」湖州、杭州「祛蠶祟」有兩種方法:一是在白虎星神像前吊肉,祭而退神;一是在門前畫弓箭,使白虎逃之夭夭。還有吃海螺,把海螺殼丟在房上,象徵趕白虎。中國供奉的蠶神基本有三種:嫘祖、馬頭娘和青衣。各地都有祭蠶神儀式。民間信仰認為,白虎是養蠶的大敵,通過畫彎弓、桃青等巫術以及貼門神祛禳,祈求蠶業豐收。杭州桐鄉芝村有龍船廟,蠶農在廟前河中集合,用兩船並在一起為祭壇,上供蠶神,設供品。祭祀時向蠶神叩頭,祈求蠶業豐收。然後表演文藝節目,號稱蠶花盛會,實為祭蠶神儀式。祭蠶是為了蠶業豐收,同時也有求子風俗,如蕪湖過「真清明」時,在前一天準備一個南瓜,第二天煮熟,夫妻對坐食南瓜,認為吃南瓜能生男娃。(五)遊戲清明節有不少遊樂活動,主要有盪鞦韆、放風箏、鬥雞、拔河、踢球、馬球、賽龍舟等等。盪鞦韆鞦韆是在木架上懸挂兩繩,下拴橫板而成。人們坐或站在板上,前後搖動,做出種種驚人表演。此外還有轉秋、磨秋等形式,其起源於北方。南北朝時期已傳到江南。除漢族外,在朝鮮族和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都較流行,而且越玩越大,出現有地方特色的轉秋、磨秋等。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