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文化4
這裡,我得提一下銀行的職稱體制與基本報酬。銀行的職稱體制大體分為五個等級:1.助手(Associate);2.助理副總裁(AssistantVicePresident),這個職位處於助手與副總裁之間;3.副總裁(VicePresident);4.董事(Director);5.執行董事(ManagingDirector)。華爾街一是論資排輩,二是論貢獻排輩,每一級之間相差大概五年。由於華爾街完全是「以人為本」的企業,人的優秀與否直接影響到投資的回報,因而報酬是十分清楚的,職位的提升與經濟上的回報,一點不含糊。助手每年的底薪又叫年薪在五至七萬美元之間;助理副總裁的底薪在七至九萬之間;副總裁的底薪在十至十五萬之間;董事的底薪在十五至十八萬之間;執行董事在十八至二十五萬之間。在此底薪之上,視其銀行的利潤,所在部門的利潤,以及個人的貢獻,還有年底分紅,分紅是年薪的20%-100%不等。但這裡要將銀行的三個部門除外,它們是:投資部,交易部,銷售部(分為企業團體或私人銀行部)。這三個部門是銀行最賺錢的部門。投資部(investmentbanking)負責大公司、新公司的上市,上市盈利是投資銀行的第一利潤。其次是銷售部(sales)。銷售部門有企業(institutionalsales)與個人/私人銀行部(high-net-worthindividual/privatebanking),他們一方面要將銀行的產品賣出去,一方面還要吸引「有資產者」和新客戶進入銀行。第三是交易部(trading)。交易部也分為兩個部門:用銀行的錢在股市做交易的(proprietarytrading),和用銀行客戶的錢在股市做交易的(sales-trader)。這三個部門的分紅往往視他們的純利潤而定,按不同的比例關係分紅,拿七位數分紅的並不少。我認識的交易員里,有一年分紅好幾百萬的,我的一位客戶在1998年的分紅是三千萬美元!當然,也有年頭不好的時候,這時候,銀行為保護自己的人力資源不流失,有時只好「變賣家當」,如,1995年,波士頓第一銀行將自己在曼哈頓的兩座大樓給賣了,集資給銀行最不能失去的僱員分紅,以留住他們。我們應該知道,美國與新加坡和香港相差無幾,人均收入均在三萬美元,而且美國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全世界的前幾十名首富均在美國,但絕大多數財富卻集中在很少數的人手裡,所以這個人均收入的參考值不能真實地反映一般美國人的生活。其實,75%的美國人都過著很一般的生活:工作,養家,操心孩子的教育費用,操心自己的退養社保,擔心醫療保險不足,擔心房屋貸款、汽車貸款不能按期支付。今天,要維持中產階層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依地域不同,一年至少得有七至十五萬美元的收入。從中產階層開始,大學教授的薪水與電腦專家的收入平均在五至十萬之間,六七萬居多;醫生和律師,薪水的平均值拉得很開,五至二十萬不等,十萬居多——如果是私人開業,還得自己去找客戶和病源;各行各業的銷售部門如賣車賣房做進出口生意,薪水相差懸殊,二至二十萬不等,八萬居多;一般中小學老師和工廠工人的薪水在四至七萬之間,相對穩定;警察的收入與在超級市場、麥當勞、電話局、郵局等政府部門的公務員的收入相差不大,二至六萬不等,四萬為多,也相對穩定。每年,美國經濟雜誌都要公開社會財富與各個行業的收入情況,以引導人們就業。畫家、音樂家、作家、詩人和從事藝術的,這些行業的收入,從來沒被刊登過,也許收入太微薄吧,無法算做行業,只能看做個人愛好。美國政府雖說把言論自由看做第一,但還是以納稅的多少來衡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球星、歌星、影星也沒上「排行榜」,成名前與成名后是兩個世界的對比,無平均值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