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公司被「延續」(3)
有哪家公司不希望長大?全球最賺錢的汽車公司之一,也是那個總是喜歡依靠供小於求規律來謀取利潤的日本公司:本田汽車公司(HondaMotor)被稱為汽車業的彼得·潘(PeterPan)─拒絕長大的公司。該公司堅持認為「小而美」,其獨立行事、快速行動、大膽的全球戰略、可持續資源開發等戰略都一直很有效果。但是,誰能說本田不是一家喜歡長大的公司呢?1948年從一家摩托車製造公司開始,短短數十年後,它成為全球第七大汽車公司,也是最贏利的汽車公司之一,在日本佔有15%的市場份額,超過日產(Nissan),僅次於豐田(Toyota)。如果這還不夠的話,它為什麼迅速擴張到北美?北美市場創造了該公司2/3的利潤,在那裡本田建立了5家汽車廠,並且現在它正在對「三大」汽車公司的最後堡壘─輕型卡車市場發起進攻。另外,它還在做一些別人看不懂的擴張:本田公司花費16年時間和數億美元資金開發了一個4英尺高被稱做Asimo的機器人,能夠攀登樓梯、握手,還曾經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搖鈴開市,誰敢保證它不會藉此擴張到機器人領域呢?日本在此方面向來都處於壟斷地位。本田公司還投入巨額資金開發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商務機,目標是製造像本田汽車那樣出色的商務機,誰敢保證它不會藉此擴張到飛機製造領域呢?無論是製造飛機還是製造機器人,都會產生一個更大的本田公司。當然,本田公司不願意採取合併的方式長大,即使在1998年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併交易之後,許多大汽車公司希望與本田公司合併或者結盟,它也不為所動。是它不想長大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本田吸取了與RoverGroup合作關係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不幸夭折的教訓,一直在避免與其他公司結盟。誰也不要再試圖否認「本田是一家大公司」的結論,不然它隨時可能在某一天突然侵入你的領地,或者乾脆把你收購掉。誰不想長得更大呢?華爾街想把巨型企業拆分成許多小公司的同時,製藥業則反其道而行之。輝瑞公司花費600億美元併購法瑪西亞的交易會產生世界上最大的製藥公司,這個製藥公司年收入將超過480億美元,產生90多億美元的凈利潤。兩年前吞併沃納-蘭博特公司(Warner-Lambert)的輝瑞公司,將會比與它最接近的對手科爾尼公司(GlaxoSmithKline)的規模大50%。關注一下中國公司的「長大**」吧,聯華超市、比亞迪、國美電器、好孩子集團、均瑤集團……哪一個不希望變得更大?「我們必須一邊跑步,一邊學習走路。」聯華超市董事長王宗南一年前說這話時,主要是說他必須帶領聯華超市瘋狂地長大,理由很簡單,只要大了,就有抵抗力!結果呢?他在1997年就實現了目標:中國最大的零售公司!去年銷售收入超過140億元。但是,上海政府的「長大**」更加強烈,政府覺得聯華還是不夠大,所以在不久前,政府主持合併了上海的數家零售公司,其中包括聯華超市。好孩子集團則是一步一步長大的公司,靠生產兒童車,它成為全球最大的童車製造公司之一,去年收入接近2億美元,並且佔據美國1/3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則超過80%,接近壟斷了。但是,好孩子集團認為保持領先地位的方法很簡單:繼續長大!2002年,好孩子公司開始實施其野心勃勃的長大計劃─建立連鎖零售商店,增加產品系列,建立網路管理系統,首次公開上市。創始人宋正華說:「我們很想創立一家世界水平的大公司,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眼下,這個公司正以30%的長大速度前進。其他著重於把公司變得更大的中國公司還有很多,對這些公司來說,大就是戰略!大就是競爭優勢!格蘭仕公司正保持著353%的增長速度,它從製造鵝毛撣子開始,現在已經持續6年保持全球最大微波爐製造商的地位,佔中國市場70%和全球市場40%的份額。如今,公司已經擴張到空調領域,收入長大到超過100億元規模。均瑤集團早就不想只做一家大的乳業公司,而是收購航空公司,收購機場,擴張到航空運輸領域。國美電器公司從賣黑白電視機開始,現在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零售公司,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但是現在它正進入地產業,並且計劃生產自己品牌的家電產品。比亞迪公司自1995年從250萬元起步,保持每年70%以上的增長速度,現在則是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製造商,去年營業收入超過23億元,凈利潤6億元。但是它希望做得更大,計劃動用2億港元收購秦川汽車,製造自己的鋰電動汽車。也許不久后,它就是全球最大的鋰電動汽車公司了。哪個公司願意「延續經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