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舞蹈(1)

大象的舞蹈(1)

不斷長大的公司令人羨慕。1870年,第一家通用銀行德意志銀行的創立人格奧爾格·西門子希望「通過工業發展運用企業家的資金來統一仍然處於農業化的分裂德國」,理想多麼宏大!自它創立后的20年間,德意志銀行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金融機構,直到今天仍然保持這個地位,其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通貨膨脹、希特勒統治的考驗。19世紀70年代起步的三菱公司根據明確的「長大經營理論」創立起來,10年內它就成了正在崛起的日本領袖企業,20年內就成為首批真正跨國經營的公司之一。但是,總會有管理者對大公司懷有恐懼,擔心大公司會有複雜的官僚主義和決策的錯誤,是「笨重的大象」。比如,通用電氣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公司,它的產值佔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簡直就是「GDP公司」(公司業績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增長);歐洲最大的工業公司之一ABB公司,擁有5000個利潤中心,遍布一系列業務領域,僅電源變壓器業務,就有30多個部門。這些公司管理起來太複雜了。比如,招商局公司認為自己管理的資產過於龐大,超過1000億港元,它聘請麥肯錫公司做戰略諮詢,把公司的業務重新規劃成4塊。當然,集中優勢資源會有利於一家公司延續下去。但是,許多管理者認為過去公司之所以不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太大了」。這也是為什麼業界一直倡導「小而美」的原因,早在1984年《追求卓越》一書中就在組織理論中提到「精簡」的妙處。近幾年,許多長大很快的公司增長放緩,甚至倒退,有管理者就認為是公司太大的原因。思科公司曾經計劃保持每年40%的長大速度,到2005年收入超過1100億美元,也就是說用20年時間完成通用電氣公司107年的長大任務。新經濟衰退後,公司的業務開始受到影響,並且停止了增長。戴爾、康柏、英特爾公司等也慢了下來。微軟公司的收入增長率由1996年的46%逐步下降到了2000年的16%。IBM公司在80年代就希望數年內長大到收入1000億美元的公司,至今它仍然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確如此,讓一家營業額為300億美元的公司以每年40%的速度發展,要比讓一家營業額只有3000萬美元的公司以同樣的速度發展棘手得多。這並不能說明,大公司就是行動遲緩,而是因為管理者沒有把大公司調整成一頭能夠跳舞的大象。沃爾瑪公司用50年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司,所以每年它必須飛快長大:從每年銷售收入的增長看,1991年為400億美元,1993年為673億美元,1995年為936億美元,2001年為2000億美元……誰能說它不會長大到4000億美元?問題是已經足夠大的沃爾瑪公司是笨重的嗎?或者說沃爾瑪不美?事實上,全球沒有幾家公司像沃爾瑪那樣行動靈敏,它的供應鏈和信息系統比只有一家商店的小公司還要靈活,任何一項新措施或者任何一筆浪費都可以飛快地被統計出來,它不就是一頭跳舞的大象嗎?沃爾瑪己經擁有2400多家連鎖商店,但是這個數目每月都在增加,它仍然要保持「長大經營」理念。大公司也有更敢於冒險的,亨利·福特(HenryFord)就是憑藉這一戰略掀起汽車業革命的,他通過創造流水線,能夠更快、更多、更便宜地生產大眾汽車。英特爾前任CEO(現任董事長)安迪·格魯夫(AndyGrove)說道:「規模就是戰略。」當70年代的日本公司在政府扶持下,迅速在存儲器晶元領域擊敗英特爾時,這家公司沒有死死防守,而是果斷而勇敢地放棄記憶晶元,迅速轉到微處理器晶元領域,緊接著就趕上了個人電腦的興起,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如今電腦業日漸不景氣,英特爾公司果斷地冒險,進入通信領域,並且取得了同樣的成功,這些成功使它變得更大,更不容易被打敗。大公司「集群運營」的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大公司才能更容易站到「大公司陣營」去。台灣有三家公司值得尊敬:它們是宏電腦、巨大機械(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生產「捷安特」自行車)、鴻海儀器,它們都是從代工而快速長大的公司,現在它們都站在「大公司陣營」之中。鴻海公司創立於1974年,開始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80年代,隨著PC工業的起飛,黑白電視衰退,鴻海公司很快切進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並且成為連接器霸主。正是因為它是一家最大的代工公司,它才會不斷尋找到更大的客戶,這包括索尼、惠普、英特爾、戴爾、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公司,而且「大公司」的地位是許多公司把新的業務信任地交付給它的主要原因。這些大客戶甚至會認為:鴻海公司是最大的代工商,所以它應該什麼都能生產。因此,它才有機會成為索尼公司遊戲機產品的惟一供應商。IBM公司的前任CEO郭士納幾乎就是IBM公司的「救星」,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大象跳舞!他很反對小而美的說法,認為那是無稽之談。他說:「如果大象能夠跳舞,那麼螞蟻就必須離開舞台。」從計算機誕生之日起,IBM曾認為自己的大型主機將意味著未來計算機事業,隨後當這種以中央工作站和大型主機為基礎的信息體系似乎確實產生時,突然間有兩個年輕人拿出了他們的首台個人電腦。每一個計算機製造商都認為這種個人電腦是荒謬的:它沒有記憶體,沒有資料庫,沒有速度,或者說沒有成功所需的計算能力。所有計算機製造商都認為個人電腦必定會失敗—這個結論正是數年前施樂公司所得出的,當時該公司的研究小組實際上已經造出了首台個人電腦。然而,從「蘋果」電腦開始,個人電腦就不斷壯大了。在歷史上,每一個成功的大公司在面對這類意料之外的事情時,總是拒絕接受。「這只是一種愚蠢的小玩意,3年之內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蔡司公司(Zeiss)總裁1888年見到柯達公司的勃朗尼照相機時這樣說道,當時這家德國公司是世界攝影市場上的老大,正如IBM公司在一個世紀后的計算機商場上一樣。大多數大型主機製造商對個人電腦的反應也差不多:尤尼瓦克(Univac)公司、寶麗來公司、NCR公司、西門子公司、日立公司、富士公司等。IBM公司是大型機的霸主,它自然可以視之不見,然而IBM卻立刻把個人電腦作為新的現實接受下來。幾乎是一夜之間,公司立即成立了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互相競爭的開發小組,從事設計甚至更為簡單的個人電腦。兩年後,IBM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並由它來制定工業標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第一部探討中國公司如何不斷長大的著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第一部探討中國公司如何不斷長大的著作
上一章下一章

大象的舞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