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陳屹,這位留學美國多年的學子,十多年來,他一直在比較中、美兩國在教育理念上的區別及優劣。作為國內多家媒體的特約撰稿人,陳屹經常在國內的媒體上發表各類有關教育方面的文章。下面這篇文章是他在2002年9月5日的《北京青年報》上發表的,題目是《美國人不談「父母恩」》,請看: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是在我們做了父母之後,才感悟到:「原來做父母真不容易。」但是,多年來在與美國人的交往過程中,我並不記得他們說過「當了父母后,才知曉做父母是這麼難啊」。

在有意和無意的觀察中,我覺得海外大部分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很盡心儘力,但有時並不覺得他們在享受子女的成長,而是盼望他們長大成人,父母好解脫辛苦。似乎養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時刻趕著完成系列任務。比較而言,美國家庭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要比中國父母隨意得多,大部分父母更注重整個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結果。

比如,美國學校為學生組織了各式各樣的體育隊:足球,籃球,壘球,學生自己報名,象徵性地交一些費用。教練呢?都是隊員的父母,他們都是自願服務者,為了孩子,也為了他們自己的興趣。隊員的訓練時間不定時,有時為了趕場地,訓練從下午四點半就開始。我真不理解,正是上班的時候,這些孩子的父母們怎麼安排出時間的?比賽的時候,儘管這些水準參差不齊的隊員,表現得實在慘不忍睹,但是,大人們還是認真地為他們助興。有一次,我在停車場等兒子,看到兒子的教練愉快的樣子,我說:「他們贏了?」教練說:「這次踢個3比9,雖然我們輸了,但是,孩子們鬥志昂揚,精神可佳。」當時,「祝賀孩子們」的話幾乎要從我的嘴邊脫口而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何沒有聽到他們講「養兒方知父母的苦呢」?經過多年觀察,我總結了下面幾點:其一,大部分美國人決定當父母時,在經濟、心理上,做過一段適應和調整。其二,相互尊重,把子女作為一個享有同等權益的人,尊重子女本人的意願,遠比完成父母的夢重要得多。其三,孩子不可能跟父母一輩子,父母也沒有想靠孩子養老,所以在具體生活中,孩子和父母雙方保持獨立的思考和經營方式。比如,父母不會拿出自己的養老退休金給孩子付學費,只要孩子有機會,他們都以自食其力為榮,即使父母非常富有。

在中國的大文化下,我們看美國老人,覺得他們很可憐,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子女在身邊相伴。實際上,這正是大部分美國老人自己的選擇,不靠子女,靠獨立的自己。也許美國父母比中國父母「狠」些,因為他們的子女上學自己貸款,以後自己靠工資償還,甚至高中時候就開始打工。但是,這些正是孩子走向獨立,提早步入社會,鍛煉個人素質不可缺少的機會。

在中國我曾看到高級自助餐上,孩子大吃,父母要了一份最最便宜的食品,為的是陪孩子。當時第一個念頭我想到的是:「我不會這樣做,如果經濟上不允許,我會誠實地告訴孩子真相。」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中、美兩國在教育下一代的觀念和行為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生兒育女是一種任務,並十分注重孩子長大以後的結果;

美國:養育一個生命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結果不是主要的;

二、中國:學習是孩子最最重要和最值得鼓勵的事情,而玩是無關緊要的;

美國:興趣是孩子成長最最重要的事情,孩子們玩的同時就是在學習;

三、中國:中國的父母很「善」,以給孩子包辦一切為榮;

美國:美國的父母很「狠」,讓孩子們自力更生為耀;

四、中國:以貌似濃厚的人情味實際上給孩子的是溺愛;

美國:以貌似冷酷的理性情事實上給孩子的是真愛。

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WTO的加入,就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這個地球村一個無法孤獨的成員。一切法則的共效性已經從各種競爭開始顯現,當然也包括人才的競爭。所謂人才競爭,歸根到底實際上是取決於培養人才之教育方式的不同。而這種方式之所以會不同,就是因為各自的教育理念和觀念的區別。那麼區別已經十分明顯了,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教育病――對當代中國教育的拷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教育病――對當代中國教育的拷問
上一章下一章

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