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溝古村,中國北方版桃花源

后溝古村,中國北方版桃花源

來過後溝古村的人都知道,后溝在一條長長的溝里。

出了榆次市區,沿通往壽陽的公路向東,走到東趙村東再向北一拐,便進入了后溝古村所在的山谷。這時你會立刻產生一種回到從前的感覺,因為那些代表著現代文明的景物一下都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夾道而立的黃土山峰,如果是在夏天,山峰上的綠樹青草會把整個山谷映襯的生機盎然,如果是在冬天,山峰上因枯萎而發黑的草木會給山谷平添原始古樸的氣息。

但是,你不要以為後溝馬上就到了,其實還早著呢!即便是開車過來,也需在曲曲彎彎的鄉村公路上走上十幾分鐘,而且剛入谷口的時候還能偶爾看到道旁有人家,再往裡走沿途卻只能看到挺立的黃土山峰。若不是腳下的鄉村公路和公路兩旁零零碎碎的農田,真會讓人以為是走進了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

等到汽車在公路上走過九曲十八彎,讓人都辨不清東西南北之時,遊人才會在一片棗樹林后看到后溝景區若隱若現的票口。其實這也是后溝古村開發成景區之後才有的景象,在這之前古村是完全隱藏在一道山崖之後的。只有等來客繞到山崖背後,層窯疊院、錯落有致的后溝村才會豁然呈現在眼前。

當我們走到這裡,不禁就會想起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對「武陵人」尋找「桃花源」的描述: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當年的后溝古村就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由於經濟不發達,后溝村長期以來都沒有專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村民外出就是沿龍門河道往出走,雨季河水上漲后,根本看不到有人走過的痕迹。當時村子完全掩藏在現在票口看到的黃土崖壁之後,不知內情的人根本不知道這裡有村子。據說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掃蕩走到這裡,只看見一道黃土崖,沒發現有人煙的跡象,就掉頭回去了,使后溝逃過一劫。

后溝古村不僅是地理環境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她的起源也與桃花源十分相似。據后溝村出土的墓誌碑記載,后溝古村張姓的始祖張崇暉原是「清河望族」,「避地於茲」來到后溝。墓志銘中雖然沒有確切說明來此的原因,但卻記載張崇暉卒於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享年81歲。那他就應該生於公元738年,即唐開元二十六年。而公元755年,即唐天寶十四年張崇暉17歲時,「安史之亂」暴發了。一場空前的浩劫橫掃中原大地,包括清河縣在內的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片蕭條,人民過的是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杜甫在他的詩作《無家別》中描繪了當時的景象:「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我們不難推測,張崇暉一定是為躲避「安史之亂」才來到后溝的。這與桃花源中的人為「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如出一轍。

而從我們現在了解到的后溝先民的生活狀態,也幾乎與桃花源人一樣。后溝古村保存有一塊記錄后溝先民修建「玄天寶殿」的石碑,石碑兩面都有字,記錄了后溝村民張財祿和妻子胡氏發願修建「玄天寶殿」,不幸中途亡故,他們的兒子張顯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父母心愿的經過。碑上還開列了捐資人和建造工匠的姓名。然而最吸引人的是刻碑的年代,石碑一面的刻錄年代是明崇禎十六年七月,另一面刻錄的年代是永昌元年三月。崇禎我們比較熟悉,永昌則是闖王李自成的年號,崇禎十六年是1643年,永昌元年則是1644年。從1643年到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一,發生了大明王朝從崩潰到滅亡,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主北京又兵敗退出,清軍進兵山海關並最終入主中原等大事。大清王朝為奪取中國的統治權,製造過多次屠殺抗清軍民事件,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慘殺等,導致中國人口銳減數千萬。而這時的后溝村民卻在專心地修建一座「玄天寶殿」,可見后溝人的生活是相對安定的。他們雖不像桃花源中的人那樣「不知有漢」,但朝代的更迭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顯然是很小的,他們可以好不困難地把新朝和舊朝的年號刻在同一塊石碑上。

后溝古村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人們為躲避戰亂逃進深山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以前人們說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般都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為表達心中理想所做的藝術創造,是陶淵明虛構的村子,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從后溝古村的歷史來看,桃花源應該是有現實原型的。只不過現實中的桃花源少了一些浪漫超脫的幻想,多了一些辛勤勞作的汗水。那麼,「桃花源」就不只是中國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園,還應該是中國人頑強圖存的精神寫照,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2017年5月8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帶刺的玫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帶刺的玫瑰
上一章下一章

后溝古村,中國北方版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