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與「70后」
作者:伊沙有關「生於某個年代」的話題,只在一種情況下才有被談論的意義,即某一類人群以為生在某一個年代有什麼優勢可言。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個話題的由來是「70后」這個概念的提出。最早在文學批評界先被提出來的是「60后」,了解情況的人會明白當時提出這個概念還有一種經歷上的自卑心理,即這是從幼稚園一直上到大學的一代人,他們的寫作比起上一代人(下過鄉,進過廠,扛過槍)有什麼不一樣嗎?而到「70后」——從文學批評界的最早提出到後來成為一個社會性的熱門話題,從始至終透著一股得意洋洋的勁兒,為什麼而得意洋洋?我想那是一種擁有年輕的優勢心理。只有在這種優勢心理的驅動下,「70后」一躍而為「年輕神話」的時候,我才願意針對它。「神話」轉瞬間變為鬧劇是再正常不過的程序,一個「出生於50年代」的人跳出來說:「不和生於70年代的人交朋友」,接著又一個生於50年代的人跳出來說:「不和生於70年代的人做生意」,他們的理由是:生於70年代的人職業感強,但社會責任感差,「長著一張不負責任的臉」,「我們的年代」見不到開著的水龍頭,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現在的青年人更加強調現實利益,是消費的一代人。以經歷優勢為基礎的「時代神話」和以年齡優勢為基礎的「年輕神話」忽然幹起來了,這便是發生在「50后」與「70后」之間的一場話語爭鋒,為什麼沒有「60后」的人?因為「60后」不具有這兩重優勢中的任何一種,是為反證。在我看來,任何一種「神話」中的人和事都包藏著巨大的愚蠢性,這就是我聽到上述蠢話未感吃驚的原因。而在「70后」那裡,這種愚蠢的表現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無知者無畏。我在網上貼了一首詩,一個「70后」的詩人以純然自信的口吻評價說:你不老,寫得好。因為「不老」,所以「寫得好」——我的理解沒錯吧?其實他有一個更加自信的潛台詞:「年輕」=「好」。「50后」的詩人汪國真倒是在十年前就寫出了現在「70后」的心聲:「年輕真好」。我的牙齒不知早就被酸掉了幾個……我不否認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一代人身上所打下的不同的烙印,在我個人經驗的範疇里,遇事立馬想到動用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的往往就是一個「50后」;而遇事馬上想到用錢來解決的常常會是一個「70后」——即便如此,我也反對對某一代人做出任何結論式的斷語。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每個人的個體性已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張揚與彰顯,再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談論什麼「代」不「代」的說明我們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腐朽,尤其是「70后」的人,你們身為「新人類」、「新青年」究竟是「新」在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