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久違的讀者重逢1
很有可能,讀過北島詩歌的人,或者僅僅是知道北島這個名字的人,都會想讀讀他的散文。長久以來,作為八十年代中國所謂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他一直以符號的方式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視野背景之中。當然,根據個人的喜好,每個人還可以在他之後填上其他人的名字,比如芒克,比如多多,比如顧城,比如舒婷,等等。儘管在世界甚至僅僅是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無論如何都不能說這是一份值得炫耀的名單,但是,能有這樣一份名單,作為同時代人,我們已經可以為此而驕傲了。不同的是,或者因為傳奇的消息,或者因為聳人聽聞的新聞,或者因為頻繁在媒體出現,其中有些人已經被公眾熟知,變得不那麼神秘了,而北島卻因為他本人的缺席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他從我們的視線消失,更準確地說,他從來就沒有正式出現過,這成為他如今向著我們走來的前提。
神秘帶來的可能是光環,也可能是陰影,那麼對於北島來說是什麼呢?我們巴不得通過對於他個人言行舉止的報道來了解他的生活、創作和個性,但遺憾的是,讀者並沒能得到滿足。雖然就我個人來說,對於媒體總是持有懷疑和保留,但是不能否認,大多數人寧願相信媒體,而不願意花點力氣從他的作品下手。
近十年以來,散文,當然還有界定極其廣泛的隨筆,在中國幾乎取代了小說,成為最重要的文學體裁,擠滿了每一個書籍熱愛者的書架。有不少人為此而感嘆中國作家創造力的低下和中國讀者的懶惰。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實用的甚至是急功近利的現實之中,對於書籍,趣味和情調的欣賞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實用所取代。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非虛構性,雖然僅就文學的品質來說,我們不能說虛構與非虛構相比,哪個更好,或者更難,或者更純粹,但當你想了解一個作家的時候,比起小說,散文肯定更加「文如其人」,更別說與抽象而隱晦的詩歌相比了。
因此,讀者對於諸如北島、高爾泰這樣的作家,閱讀的期待,首先不是作為文學的文本,而是文本背後的作者本人。人們試圖通過作品進入作家的世界,進而通過作家進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