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遷徙與山水迷宮(5)

十一、遷徙與山水迷宮(5)

在「大斜線」與長江、黃河交叉的地方前者是宜昌、後者是鄭州。一般人知道距離鄭州西南大約200公里的洛水流域(實際上也就是偃師)才是上古文化密集地點,這裡發掘出了疑為夏城和商城的遺址;奇怪的是,中國另外一個更早期的城址也出現在距離長江出山口宜昌西南的澧水區域。這兩個上古遺址的共同地理特徵是,都既在小的支流上面,同時又在山區或臨近山區,並不在大平原上。這樣的選擇一定有他們的道理。山水,既是上古時期人們的冤家,又是他們必須依賴的命脈。在生活手段脆弱的古代,所謂「風水」是必須要預先考慮的,所以「風水」也一點都不神秘。

為佐證這些,我們可以拿中國境內古代岩畫的分佈來說明。岩畫一般時間為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為多,下限基本上在文字出現和成熟之後,所以其時間性基本與人類避居高原、高山有一定關係。我們發現中國的岩畫恰好集中在多山或高原地帶: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內蒙、寧夏、甘肅、新疆、西藏等多有發現,其他平原省份罕見。河南這些地方沒有發現大規模的岩畫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所謂的自然地理「大斜線」約略正是今天中國東西部的分界線。眾所周知中國今天東部發達、西部落後閉塞,這個現象其實揭示了另外一個問題:東部平原臨海的自然條件更符合今天農業或商業社會發展,而西部高原多山地帶卻適合農業生活之前的文明發展。三千年河西,三千年河東!

假如來到中國南方的人群是中東的人們,那麼北非的人與中東新月地帶的人們面臨著同樣的地理條件。假如不選擇走海路,繞過兩河流域之後人們碰到的第一個大難題將是印度河,然後是密密麻麻的恆河支流。請特別注意從西面的印度河文明發展到東部的恆河文明時間大約經過了3000年,這個時間的延長其實很可能就是因為河流為患阻止了文明的暢行。假如有人在印度半島這裡向北,他們還會碰到令人絕望的喜瑪拉雅高山。不過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會有許多人被迫或自願選擇了進入青藏高原,適應的人就永遠留在了那裡,部分人幸運地在有生之年走出了世界屋脊,來到中國的腹地四川、甘肅或青海,甚至新疆盆地;還有一部分人不能適應高原反應,他們或者留在印度半島,或者苦練渡河技術,終於有一些人穿越緬甸的大河伊洛瓦底江①,進入雲貴高原,比如佤族。

這是一條標準的與山水抗衡的道路,非常艱險,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是九死一生才來到了中國境內。不過我們也可以說,他們並非是在一代或者兩代之內快速遊動過來的,而是經過無數代的努力才走過來的,並且不一定帶著什麼偉大使命,只不過為了部落或家族的生存而已。或者戰爭或者自然災害,或者其他原因這些人不停地流動,就這樣漸漸離開他們祖先的大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猜測中國文明的另類起源:歷史也瘋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猜測中國文明的另類起源:歷史也瘋狂
上一章下一章

十一、遷徙與山水迷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