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尹建莉――另類好媽媽(4)
媽媽趕快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圓圓當時雖然想睡覺,但可能是她覺得不寫完心裡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爸爸媽媽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她無可奈何地下床,從書包中掏出書本,說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寫,要到客廳寫,可能是覺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覺的願望吧。
爸爸媽媽假裝關燈睡了,靜靜地聽著她的動靜。圓圓大約又寫了十幾分鐘,自己收拾書包去睡了,爸爸媽媽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接下來幾天,圓圓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早早把作業寫完帶來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體會到。爸爸媽媽並不覺得她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
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麼牢,理解得多麼清楚,但是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通過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虛幻,只能叫做屈服。只有孩子自己去克服了,那麼孩子才是成長了。
尹建莉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所以只有不陪,孩子才能養成好習慣,才能真正地成長。
家長應該記住這一條: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第三節懲罰她,不讓她寫作業
《哈佛家訓》里有一則故事:
三位無聊的年輕人,閑來無事時經常以踹小區的垃圾桶取樂,居民們不堪其擾,多次勸阻,都無濟於事,別人越說他們踹得越來勁兒。後來,小區搬來一位老人,想了一個辦法讓他們不再踢垃圾筒。
有一天當他們又踹時,老人來到他們面前說,我喜歡聽垃圾筒被踢時發出的聲音,如果你們天天這樣干,我每天給你們一美元報酬。幾個年輕人很高興,於是他們更使勁地去踹。
過了幾天,老人對他們說,我最近經濟比較緊張,不能給你們那麼多了,只能每天給你們50美分了。三個年輕人不太滿意,再踹時就不那麼賣勁了。
又過幾天,老人又對他們說,我最近沒收到養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給你們10美分了,請你們諒解。「10美分?你以為我們會為了這區區10美分浪費我們的時間?!」一個年輕人大聲說,另外兩人也說:「太少了,我們不幹了!」於是他們揚長而去,不再去踢垃圾筒。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與其他人的直接勸阻相比,老人的說服工作不著痕迹,卻有明顯的效果。
尹建莉說,家長懲罰孩子也是一樣,要運用巧妙的方法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不能讓懲罰成為通向目的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