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南征三

第80章 南征三

恆帝從沒想過要讓所有人都和自己想法一致,這是不切實際的,也沒必要的,因為這樣太費時間了。

「所有人」是個大概念,要將「所有人」進行區分,該拉攏的拉攏,該團結的要團結,該孤立的要孤立,該打擊的要打擊。

首先建立了以恆帝為核心,攀侯,條南,衛向,田光四人為輔助的初始團隊,接下來根據諸侯對《宗論》的不同反應做區分。

但反饋回來信息的時間不一致,《宗論》還沒到巴方,畿內已經吵翻天了,反對者每天抱著書簡就要找恆帝進行勸諫,更有甚者要求去掉衛向的冢宰之位,恆帝不置可否,直接不見。

這群反對者內部也有區分,自身確實如《宗論》所言,淫亂貪婪,好逸惡勞,生活奢靡,品行敗壞,因而惱羞成怒而反對,對《宗論》持全盤否定。這第一種人占反對者的八成。

有些是自身潔身自好,勤儉節約,只是初始被羞恥心,還有被上面的人裹挾,就懵懂的就反對。

見天子避而不見,就包圍冢宰官邸,衛向大開中門,所有人就衝進去,衛向淡然應對。

第一種人反對《宗論》卻提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張嘴就上綱上線,衛向幾句話就回懟過去。於是轉而對衛向進行人身攻擊,甚至影射天子,

第二種人,在與衛向辯論中,逐漸清醒。接受了部分觀點,至少不再反對。

看起來吵得凶,鬧得凶。其實以上二種人加起來還不到畿內全部的四分之一。剩下的人要麼茫然,完全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只有極少部分聰明的人,知道恆帝的意圖,靜觀其變。

以上的人,恆帝都命司馬區別記錄下來。同時任命觀風使三十八人,以收集詩歌的名義,分別進入大中小三種不同諸侯的領地,實則探聽全宗華對《宗論》的反應然後回報華都。

恆帝十三年冬,終於整個宗華八成以上諸侯都開始爭議起來,極少部分諸侯同意《宗論》的觀點,而他的公卿們也分成少部分同意,大部分反對,群情激憤,物議洶洶。

這種爭論是從上至下貫穿的,天子明顯即是推動者,也是支持者。大部分諸侯反對,少部分支持,還有冷眼旁觀的。三者比例為5:1:4。卿大夫則是6:2:2。士族則是1:1:8。這是恆帝以當下情報能掌握的信息。

然後分開具體分析,諸侯的反應是反對與沉默基本持平,諸侯反對者大部分是因為自身就是《宗華》所批評的那一種諸侯,因為《宗華》本身的結構太鞏固,他們只能從一些大而化之,但實際上沒有什實質的概念上攻力,說服不了人。

沉默的諸侯,恆帝猜想應該是同意了開拓的觀點,因為如果開拓他們才是獲利最直接最大的一群人,但本身可能生活習慣被《宗論》所批評,所以對《宗論》同意一半,反對一半。

卿大夫反對者如此多,是因為開拓的功業心不如諸侯,但守舊的家園土地情結大於諸侯。這是由於雙方所處位置不同,諸侯臣服於天子,但距離太遠,天子極少干涉諸侯。諸侯較自在。

而卿大夫受諸侯管制較諸侯受天子管制多,即便開拓一塊新地,也是照樣受管制。而且諸侯對自己領地只是一個概念,實際收稅,建設,管理都不是諸侯本人親身參與。

而卿大夫卻要關心稅收,溝渠,道路的日常管理,對土地參與了建設,規劃,所以有家園土地情結。所以反對開拓。

士族沉默如此之多,是因為話題距離他們太遠了,身份低,他們有小塊地,而且是卿大夫日常管理的執行者。

但正因為封地不大,甚至大部分已沒封地,所以沒有什麼不能割捨的土地情結,但也沒有功業心,因而覺得反不反對,決議都是上層貴族的事,沒有話語權與決擇權。

士族中只有少部分人聰明,他們很清楚身份地位已經固定死,天下太平,他們一生就是士,替卿大夫做事,或者管理自己的一兩百畝土地。幾代人都不會有變。

只有發生動亂,如與鄰近諸侯發生衝突甚至戰爭,他們才能有建功立業,擴大領地的機會。但在宗華太平的情況下,諸侯發生衝突多以談判解決,發生戰爭又有天子干預,戰爭的決擇權也不再他們手上。

士族是最渴望建功立業,但又最無話語權的一群人。

但支持者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恆帝是支持者。信息傳播匯總上,以《宗論》為思想指導,恆帝將支持開拓的聲音快速傳遍天府,在極短時間內讓全宗華的人都知天子支持開指。

而反對卻是被動反對,是在支持開拓的總綱《宗論》已經傳播到自己這了,才表示反對,而且反對的聲音彼此孤立在各諸侯封地內,而《宗論》卻已經達成合力,達成串聯。

在分折以上各層次貴族間的不同反應,和為何有這種反應后,恆帝要使這種分層的不同反應發生突變,要將從諸侯至士族的反應比例變化引導至對南征有利的局面。

首先以華陽氏為突破口,恆帝派使者召華陽公入朝,恆帝十三年,華陽公修在千里之外的玉邑疑惑的接見了天使,在接過天子詔命,看過之後,面帶狂喜,朝東南天府方向三拜,三日後就啟程,帶著一班大臣往華都趕。

恆帝十四年秋九月,恆帝在龍泉山祭天圓圜上,舉行盛大儀式,有七路明確支持開拓的諸侯親自到場――分別攀侯暢,清華氏,苴方,伏氏,宣氏,畢節氏,平氏(除清華氏為公,其餘五人為侯)。

還有三路反對的諸侯,三川氏,渠氏,台氏,以及十幾路諸侯的使者。

在《宗論》已經傳播近二年,爭議不休的情況下,天子召華陽公入見,並召諸侯觀禮,當是天下大事,於是宗華如暴風雨前的寧靜,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龍泉山,看看這位驚世駭俗的天子又將扔下什麼天雷。

恆帝大裘而冕,祭天後,站於台上,華陽公修跪於台下。恆帝親手展開一卷玉簡,金口玉言下達《重封建詔》。

《重封建詔》與《宗論》遙相呼應,第一部分是論述封建制,第二部分是論華陽氏之功,第三部分是對華陽氏重新封建。第四部是重新建立一個高於公的爵位,和這個爵位與公的不同。召天下諸侯學習華陽氏。

概括起來就是,天子建國,諸侯立家,是宗華的基本國制,於是啟帝分封諸功臣,而華陽氏於希玉拓土千里,面積與天府同等,其功大矣,公爵已經不足以彰其功,而且距離過遠,朝貢不便。於是特新設一爵――王!

恆帝封華陽氏為希王,以整個希玉為封地,與公爵有以下差別:

一,希王可以建立王廟,華陽氏始祖造是啟帝的嫡叔,華陽氏也祭祀也只祭祀到造這一代,現在希王可以祭祀到造的父親,啟帝的祖輩震帝。這兩者有極大區別,代表希王的始祖將確實是一代天子。這是祭權。

二,希王可以在封地內冊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在這之前是只有天子才能冊封諸侯。這是封建權。

三,恆帝將華帝始祭天而制后被啟帝回收的禮器――禮北之玄璜重新賜與希王。

四,命希王永鎮希玉,開疆擴土,屏蔽宗華,以國相稱。

五,希王可以五十年一朝,二十年一聘。

恆帝將詔書念完,又將一支玉鼎,裡面裝的是圓圜下的土,遞給希王修,裡面刻了「帝十四年制,希王修受。」幾個字。又將《重封建詔》的玉簡,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的玄璜都送於希王修。

在場諸侯完全愣在當場,清華公心潮澎湃,其餘人熱血沸騰,各種心情自不細表。

回到玉京后,苴,宣,伏等氏迫不及待,要求加入南征,恆帝卻是不急,要求各自回到領地,日後自有安排。

華陽氏被封王,《重封建詔》的消息在天下掀起驚濤巨浪。

恆帝十五年,恆帝命田光討伐畿內那些生活奢靡,固執死板的反對派,去爵收土,同時將這些公卿以不孝非人的罪名鳩殺,大概在畿內公卿中佔三成。

恆帝十六年,恆帝命田光以同樣罪名,聯合清華氏,畢節氏討伐反對聲音最大,本身行為又最惡厲的尚華氏,恆帝十七年,恆帝宣布尚華氏去爵去氏去土去民,將尚華氏嫡族一擼到底,全部打散流向至支持南征的伏,宣二氏與攀方的領地。

同時將尚華氏的德陽納入天子直轄,同眉樂一般。

此舉恨恨震懾了反對派,南征已成定局,但南征開拓的成果得先有個大的框架分配。

恆帝發《南征詔》,宣布奉天命南征,各氏如全外遷,爵升一級,各氏如出人出人,那就是再分一平爵。

比如宣氏,如果動用全族力量,如希王那般,全遷至雲地或甸地,他本爵是伯,就可以升至侯。如只是出人出力,想在雲,甸兩地建個分家,那本爵不變,分家將被冊封為伯。

之後原意南征的諸侯紛紛開始準備,並決定到底在這場南征中出什麼力。

恆帝十八年,合畿內,攀方,畢節三方全力,南征線打通至甸地,恆帝親自帶二萬首批移民南下,正式拉開了大規模移民的序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宗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宗華
上一章下一章

第80章 南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