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芳國的崛起
班文及二千死士力戰而亡,德治總督急追,那三千部將又留一千人于山道上死戰。餘下二千人終於將三百鐵匠,將制鐵技術帶到了芳國。
德冶總督往回趕守住要道,使甸地諸侯聯軍退回時被征歷大敗,但曼國保守幾百年的制鐵技術也擴散開來,接下來的征朝也再無曼朝那般對甸地,宗華的優勢地位。
芳國得到鐵器后,也需要極長的時間,才能將技術轉化為具體的國力。華歷一千四百八十七年,芳國吞併龍來半島上馬,萊,西三國,統一龍來半島,人口近一百萬。
這時征朝恢復國力,認定甸地,宗華二地人多勢強,只能爭霸,不能奪地,而龍來半島,可以奪地。
在華歷一千五百年間多次進攻芳國,芳國一面以克拉城為基地,一面計劃傾全力建造長達六十公里的長城。
但芳國人少,如何能修如此龐大又堅固的城牆呢。這時芳國人打起了龍來半島南部諸島上土著的主意。
在吞併了制,萊,西三國之前,芳國人就已知道龍來半島南部有大島名蘇門,並且有土著人。
於是芳國人乃組織二千人始渡海,一年內抓得五萬,五十年內,島上藏於森林中九成土著被去修城。期間又登上瓜哇,婆羅二個大島大規模捕捉奴隸。
華歷一千五百零七年在蘇門島上建城,一千五百零九年在瓜哇島建城,一千五百十五年於婆羅島建城。
本來建城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抓捕奴隸,但隨著發現了島上豐富的珍貴木材,礦產,香料,黃金,於是開始在各島上建立殖民地。
各種形式的鐵器,鎚子,大砍刀,鋸子鐮刀,鋤頭等,可以更有效開發周邊環境。
芳國自一得到制鐵技術,就以國家力量在短時間內在農業生產,礦產開發與軍事裝備三個方面全面推廣普及,由君府出面,以借貸甚至半賣半送的方式在龍來半島替換了以前的農具。
並專門設立了管理全國鐵礦冶鍊,鍛造,製成,替換的全部流程各個階段的鐵造司。
由此一來,芳國本土大面積開發,以往難以用青銅斧劈開的巨木森林,也不用一把火全燒光了,各種巨木能鋸子鋸開,中等樹用鐵斧砍刀,芳國由此得到大量木料。同樣,一把鐵鋤頭十年都用不爛。
至華歷一千八百年之前,芳國以新嘉為中心,一面大力開拓龍來半島,以出產糧食,鐵器,用砍伐來的柚木(鐵力木)等木材造船,一面對外移民。
為了鼓勵對南部諸島移民,芳國在華歷一千六百年左右實行改革。
移民方式是以有宗華人特色的宗族封建移民。芳國大夫開枝散葉,經常由一個兒子(多半是不能繼承主枝家業的),分配一群士族(也是家中庶出或者嫡二,嫡三子等),這些土族多既能識字管理,又能率陣衝鋒。
再分配一批工匠,主要是木匠,手工藝者。還有一群平民,和一些脫產士兵。
組成方式是一名主君,三十幾名士族,三十名工匠,一千名平民,一百名士兵。
如能達到以上標準,並且建設城堡五十年不被蠻人攻破,或者自己不拋棄。芳國君府將授予這人下大夫一爵,那些士族庶子也將繼承士子身份。
還有更高標準的中大夫,上大夫,更低一點的元士。
於是芳國大夫紛紛組織移民帶著種種生產工具,軍隊帶著鐵刀到各自看上的島上抓捕土著建城堡。
城堡也有硬性規定,中大夫必須建多大,有什麼必要設施如城樓箭塔,護城河,弔橋,下大夫又是如何。
這是確保各移民者不要貪圖爵位,而胡亂修城,還規定其移民首領必須一年在領地待幾個月的種種措施,但依然不減大夫的開發熱情。
城堡建好,領主常年居住在城堡及附近,實質參與管理,有些領主還親身下田勞作和鑽入密林中抓捕幾個土著人,或者與附近領主約好一同行動。
早期,平民在城堡內有單門獨戶的房間,白天在城外勞作,晚上回城堡休息。主要種植水稻,供應整個領地所有人,到後期人口增多才在城堡外圍建造房屋。
獨立於城堡外多半有個伐木場,礦產,芳國領主以中大夫為例,一般有一千至二千的土著奴隸。負責伐木,開礦,在城堡外還有香料採集園,後期變成香料種植園。奴隸多居於城外,由士兵看守。
在這些島上,芳國開採出木材,金銀錫銅,香料,提煉出食用的棕油,甚至蔗糖。這些東西,芳國自身無法消化,只能外銷。於是不得開拓商路。
在華歷一千三百年至一千八百年間。芳國在震旦學到造船技術,自己加以改造升級,印國船有龍骨技術,芳國自己發明了多廂水密隔艙,並完善了多桅硬杋技術。
造出大型船上寬下窄,長20米,寬10米,可以容納300人左右或260噸以上的貨物,用熱帶盛產的鐵力木建造,即可作戰船,也可作商船,稱廣船。
另一種可近海行駛,裝載量在五百噸左右的商船,稱沙船。前者用於海戰,後者用於商運。
華歷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六百年間,芳國開闢了一條從本土建船出發,到南部各島收集木材,銅錫礦石,香料,蔗糖。然後至甸國,震旦的大規模固定海上商道。
華歷一千六百二十四,芳國為於龍來海峽中的新嘉城越加重要富裕,而舊都克拉太靠北,容易受到進攻,因而遷都至新嘉。
華歷一千六百八十年。芳國北上與宗華交,桂,粵三地建立起穩定的貿易商道。
華歷一千七百年左右從震旦印國人那得知西面也有大型人類社群――國家。於是繞過震旦半島,沿海岸線進入波斯灣,與亞述發生貿易往來,甚至越過天方半島(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與埃及交易。
到華歷一千九百年時。一條以芳國為中心,連接歐亞東端商朝,西端埃及的超大商業圈形成。
芳國大量出產棕油,香料,蔗糖,與宗華換來絲綢,茶葉,甚至玉石,與甸國換來寶石,用香料,蔗糖與印國換來糧食與棉織品。用絲綢,茶葉,蔗糖與亞述換來紡織品和紫綻,馬匹,皮革。用絲綢,香料,蔗糖與埃及換來象牙,玻璃。
這裡面與芳國的國家中只有宗華與芳國達到貿易平衡,其他國家全是入超!
尤其是芳國的香料與蔗糖更是價比黃金,而宗華出產的絲綢芳國自己用掉一些,再賣給震旦西部的豕人國家,亞述,埃及,和一些非洲部落,依然供不應求。
芳國不僅出口性商業發達,本土手工業也發達,礦冶、木工、皮革、制陶、漆器、玉石器、煮鹽、冶鐵、鑄錢,造船。
其中當時芳國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每年可造一千艘大小船隻,所控制的商道上最多時有七千艘商船滿載貨物往返,技術上用水密艙,指南針,大型龍骨,硬帆及船尾舵,皆是超前世界幾百至上千年。
同時芳國水手發現印度洋季風的規律,每年十月至來年五月,東北季風從印度吹向東非,六月至九月則相返,於是水手不用緊靠海岸航行,從新嘉至錫蘭中轉再到埃及只需一百天左右。
華歷一千七百年左右,芳國鑄造出統一貨幣,分金幣,銀幣,銅幣三種。一兩黃金=五兩白銀=十貫銅錢=一萬文銅錢(芳國不僅本身產金銀銅,而且還從各國收入大量金銀,所以金銀價較低。)芳國本身糧食加上進口糧食,導致糧價較低,一貫可買七十公斤糧食。
又在金銀幣上標明含金銀量,如五兩黃金,五兩銀。另一面印上龍紋,並在邊緣上加鋸齒。
印龍紋是因為芳國處於南海,又常年在海上航行,所以行成了對龍的崇拜。如有人磨損金銀就是褻瀆,這是精神層面的警告。邊緣加鋸齒也是不讓人剪掉一角。因為做工精良而被廣泛使用。
芳國從打通建立並掌控了這條商業圈之後,就變成了商業佔據國家經濟的主導地位。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多是奴隸)在各島上開採礦物,種植或收集香料,蔗糖,伐木。五分之一的是往來海上的水手,五分之一是手工業者,士兵,統治者就是商人。剩下五分之二才是農民。
這些農民種植的糧食只能供應少部分自己的領主,多是龍來半島的領主。而各島上則要從甸國,印國處購買――他們用土地去種植價比黃金的蔗糖與香料。
芳國在華歷一千八百年左右,全國人口六百萬左右,裡面有一百萬左右奴隸。分佈在各島上從事艱苦的工作。還得從亞述,埃及處購買。看管這些奴隸的有十萬士兵。
加上二百萬左右的農民,一百萬左右的手工業者,水手。芳國人在華歷一千九百年間在軍事上改革,使行精兵政策。
第一種是分散於地方的領主兵。第二種在龍來半島的十萬精兵,二萬重步兵,全部配備鐵皮包木大長盾,鐵劍鐵刀全身鐵甲。六萬輕裝步,鐵皮包木圓盾,配予,刀,劍,弓。還從軍事強國亞述那裡習得騎兵技術和馬鞍,組了一萬騎兵。還有一萬戰車兵,共計十萬常備兵。
芳國的文化也逐漸發達,因為精於商業,為了記帳算術方便,發明了數字元號。更在華歷一千八百年左右,從天府處刻錄《豐恆華藏》一套,視若國寶,用九條長十一米,高一米的黃金龍,五百船奇珍異寶,五千艘船往迎,入貢天子求得,供於新嘉專門修建的比芳伯宮殿還大的南華宮中,請來時,芳伯親迎,有近五十萬芳人夾於二道,鼎禮焚香,場面恢宏壯觀,令來觀的甸,印二地諸侯嘆為觀止。
而原本在甸國的那一套已經在曼野破武里時遭到毀壞。而甸地諸侯多年戰火,刻印的一部分也大半遺失。
而印國的那一套則因印王失權,被各諸侯搶走一半,之後也是互相爭戰,不能保全。這樣一來,整個宗華世界竟只有天府一套,及芳國新嘉一套,共二套齊全的《豐恆華藏》了。
芳國人又將《宗華記》刻錄多套,各大夫至士子日夜頌讀,向晚輩族人宣揚祖先輝煌往事,讀及感人處還淚如雨下,以能背誦裡面記載的詩歌為榮,以裡面的道德訓言教導族人,視若傳家重寶,非族長不得翻閱。芳人興起識字之風,文化昌盛,甸,印兩地都不及。
芳國人崇拜龍,多修龍宮,尤其新嘉的南海龍神宮,規模龐大,構思精巧。
至華歷一千九百年,芳國國力達至鼎盛,人口七百萬,財富比印,甸,曼三國加起來還多。
華歷一千九百二十九年,亞述國王亞述尓巴尼拔平定埃蘭,擊敗了亞述最頑強的敵人,同時因為金銀大量流失於芳國,決定驅逐芳國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