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胡碩歸天
卧病在床的日子裡,我更是改不了愛嘮叨的毛病,每天對病床前的瑾兒、思漢、宛楓,以及他們的孩子嘮叨個不停。
每當我神志稍稍清醒的時候,我便跟他們講起穿越的故事,我向他們描述了許多五、六百年之後現代人的生活。雖然我看這些孩子們表面上似乎是聽得很認真,但我從他們眼神中可以判斷出,他們此時的心中一定在想:這老爺子又開始說胡話了!
彌留之際,我回憶起了我的一生。穿越之前的父母應該是早就不在人世了,雖然我不怎麼喜歡他們,但我還是希望能在陰間與他們相會,我想把我一生的傳奇故事分享給他們聽。因為也只有他們能聽懂我的這個故事。
當然,有幾個聽不懂我故事的人,我更想與他們在陰間相會。
第一個便是沈大哥。由於我不敢確定沈大哥是否還在人世,因此我很想去陰間看看,沈大哥到底有沒有來陰間報道,他是否跟著張三丰修鍊成了長生不老之術。
第二個便是常二哥。常二哥因年早逝,是我這個開了天眼之人最大的遺憾。明明知道他有劫難,但我卻未能保他避過此難,我覺得對常二哥心中有愧。
第三個便是陳叔明大哥。我不知道大陳國沒了,陳叔明大哥會不會責怪我。如果他真的責怪我,我願意下輩子為他做牛做馬來補償他。
第四個便是當年的小兄弟張玉。這是我這輩子唯一一個曾有大恩於我,我卻無法報答他的人。雖然後來我促成了張輔南徵得勝、大虞國併入大明版圖之壯舉,但對於這位好兄弟,我仍然是覺得欠他的太多。
還有霏兒、思淑、蘭兒、未了四個,我想告訴她們,你們的夫君上輩子欠了你們太多,這次陰間再度重聚,我保證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九月十九日,已卧病在床三月的我,終於在一片安祥之中離開了人世。不過我的去世,並不意味著故事的終結,因為還有一些事情我必須要交待清楚。
還是先從大明帝國那邊說起吧。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八月,鄭和等人回到了應天。鄭和自然是將我當初讓他給季氂、季貔、儼兒、姣兒,還有道衍和尚帶的話,都一一帶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話起到了作用,反正打這之後,季貔不再對元咎欲帶家小返回交趾持堅決的否定態度。當然,元咎要帶著家小返回交趾,那也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得辭官,然後得安排具體行程。經過眾人的商議,元咎決定跟隨鄭和再次下西洋之時返回交趾。
不過這就有一個問題了,鄭和又能有什麼把握,確定他還能率船隊再下西洋呢?這是誰給他的自信?
給他這個自信的人不是別人,就是他的師傅道衍和尚。
話說道衍和尚聽了我讓和兒捎給他的話,他沉思良久,對和兒說道:「你父親的身體狀況是不是大不如前了?」
和兒點了點頭。
道衍和尚仰天嘆了口氣,說道:「這就對了!你父親應該是感到大限將至,才會讓你給我捎這幾句話來。」
道衍和尚說到這裡,和兒流下了淚水。和兒有些抽泣地說道:「四下西洋,也算是取得了圓滿的成果。皇上恐怕再也不會為了下西洋而浪費國庫的錢糧了,這次與父親的別離,應該是永遠的別離了。不過讓我不甘心的是,我恐怕連去父親墓前祭祀一次的機會都沒有了。」
和兒這話說得太傷感,道衍和尚都不禁有些動容。
許久,道衍和尚開口道:「你放心,至少還有一次下西洋的機會。」
道衍和尚這話一出,和兒是又驚又喜。他趕緊追問道:「師傅何出此言?」
道衍和尚說道:「北平的皇城已完工大半,遷都的日子應該不遠了。遷都之前,我自然會向皇上建議,遷都之時,一定要讓你再次率船隊南下,去龍頭的水龍脈上祭祀一番。」
和兒有些意外地問道:「去祭祀水龍脈?皇上會答應嗎?」
道衍和尚笑了笑道:「皇上肯定會答應的。北方屬水,但北平城卻無大的水系經過,難以聚氣。唯有在遷都之時,尋一水龍脈祭祀,方能為北平皇城聚氣。而最適合,也是最大的水龍脈便是龍頭所處的那處水龍脈,加上朱允炆又葬在那裡,去南洋祭祀水龍脈一事絕對是板上釘釘。」
也正是和兒與道衍和尚有了這番對話,才讓和兒堅定了自己必將再下西洋的信心。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初,我的遺體、汪耀南夫婦的遺體、陳維林之妻陸可馨的遺體,均被馬悅下葬到西礁的水底墓中。此時,也就剩下馬悅夫婦仍然健在,一旦他們夫婦去世,汪振海就得按照岳父兼師傅馬悅的遺願,將這個水底墓正式沉入大海之中了。
這年夏天,我的死訊被瑾兒傳到和應天的和兒那裡。得知父親去世,季氂、季貔、儼兒、和兒、姣兒幾個都是悲痛萬分。
雖然以遷都需要祭祀水龍脈為由,和兒還能到西礁來祭祀,但想想這遷都至少還得是四、五年之後的事,和兒就有些等不及了。但等不及也得等,畢竟這下西洋可是個大工程,得皇帝親自點頭,那不是說走就能走的。
到了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初,事情突然起了轉機,朱棣找鄭和商議了一件大事,這事兒便是準備立即啟動五下大西洋的壯舉。
朱棣為什麼突然要啟動第五次下西洋的行動?他跟鄭和商議的這件大事兒又是什麼?這一切還得從張輔說起。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初,張輔回京獻俘,由於陳季擴和阮帥在途中投海而死,馬騏得知消息之後,自然是糾集了幾個人共同參了張輔一本,說他玩忽職守。
當然,朱棣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雖然不能說陳季擴、阮帥之死張輔一點兒責任沒有,但瑕不掩瑜,朱棣並未因此事責怪張輔。不過,朱棣仍然將馬騏等人蔘奏張輔玩忽職守的摺子,單獨拿給張輔看了。
朱棣之所以如此做,那是因為他有了一個打算,決定不再派張輔去交趾了,交趾就交由黃福、沐晟、馬騏等人管理。而朱棣不想讓張輔再入交趾的真正原因,是他已經感到張輔與馬騏勢同水火了,張輔用尚方寶劍斬首黃中一事,自然也是逃不過朱棣的耳朵。如果張輔和馬騏二人仍舊在交趾共事,不知道這二人還會鬧出什麼動靜。
朱棣覺得張輔三征交趾,居功至偉,如果將不再派他入交趾這事兒明說,怕張輔臉上掛不住,便故意將馬騏等人蔘奏他的摺子給他看。從朱棣的角度來看,他是想將張輔與馬騏二人徹底分開,對他們兩個都是一種保護。
不過這事兒在張輔看來,就有些不是滋味兒。自己三征交趾、斬獲無數,最終因為小人背後告狀,皇上便不再派自己入交趾,說明皇上還是信任那馬騏比信任自己多一些。
為什麼張輔會產生這種想法呢?
那就是張輔回應天之後,朱棣再不談起讓他回交趾之事,只說他三征交趾勞苦功高,該在應天享享清福了。
如果是因為自己跟馬騏鬧得不可開交,不便入交趾,那至少也應該把馬騏調任別處,這樣才能顯得是一碗水端平了嘛!可是現在,皇上不讓自己去交趾,那馬騏仍然在交趾當著一方大員,這不是厚彼而薄己,又是什麼?
就因為這事兒,回應天之後的張輔一直是悶悶不樂的。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與張輔昔日還算有些深厚友誼的重量級人物登場了。這人便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話說這朱高煦生得是高大威武,頗有些神似朱棣,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兒子。
而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幼時因一場意外事故,帶了點兒殘疾,行動有些不便。再加上朱高熾喜好讀書,缺乏體育鍛煉,因此年紀輕輕便顯得大腹便便,形象著實不怎麼樣。朱棣心中常常暗自納悶兒:本王如此英明神武、風流倜儻,怎麼生了朱高熾這麼個兒子?
尤其是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表現突出,也算是立下過赫赫戰功。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朱高煦便有意結交軍中將領,張輔便成了朱高煦結交的對象之一。
在朱棣的內心深處,他本來是更想讓朱高煦來當太子的。但由於群臣極力反對,朱棣也不敢違背祖制,還是冊封了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則被冊封為漢王,藩國在雲南。
什麼?要去雲南那個偏遠之地?朱高煦不樂意了,他便三天兩頭纏著父親,說自己不當漢王都成,只要能常伴父親左右便好。父親將來如果要御駕親征之時,他便討一先鋒官便心滿意足了。
朱高煦這話說得讓朱棣有些感動,再加上朱棣著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