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人選
那眼神讓齊暮秋覺得很熟悉,很眷念,可是她就是想不起來她在哪裡見過這個眼神,最後她還是在迷香的作用下,昏昏沉沉的睡了過去。
這睡就睡了一整晚,第二天,齊暮秋一睜開眼睛,如玉就湊上來跟她彙報了兩個消息。第一,她之前讓她調查的那個小玉會武功,最擅長射箭,第二,小玉極有可能是熹妃的人。
「極有可能是什麼意思?」齊暮秋靠在床頭,微微一挑眉,目光灼灼的看了如玉一眼,「你是查不到小玉和熹妃聯繫的直接證據還是查到證據了不敢確定?」
如果不是在調查小玉的過程中,出現了會影響如玉判斷的東西,齊暮秋相信,以如玉的本事,她應該不會對她說出「極有可能」這種帶著不確定性的話。
果然,聽到她這話,如玉的臉上立刻露出了複雜的表情,似乎是在糾結應該怎麼跟齊暮秋說小玉的事情。
思考了很久,她才皺著眉頭低聲說了一句:「小玉的背景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複雜很多,我發現她跟熹妃,淮安王,甚至蕭王都接觸過,其中,和她接觸的最多的人,就是熹妃身邊的貼身侍女,所以推斷她應該主要是熹妃的人,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證明我的猜測。」
「小玉跟蕭溟逸也有接觸?」
齊暮秋對小玉跟熹妃和淮安王有聯繫並不感到奇怪,但是她對小玉和蕭溟逸有接觸卻有些介意,畢竟不管她表面對蕭溟逸有多冷淡,從內心來講,她對蕭溟逸這個人還是非常看重和忌憚的。
「如玉,你去查一下,看看我宮裡的人,除了小玉之外,還有誰跟蕭溟逸接觸過,把那些人全部偷偷處理掉,記住,我宮裡不能有蕭溟逸的眼線。另外,今天晚上你把小玉偷偷帶到我房裡面來,我要親自見她。」
「是,我知道了。」如玉點了點頭,先將齊暮秋的吩咐認真的記了下來,然後才又接著對她說道,「對了,皇上早些時候讓人來過,說讓你去南書房一趟。」
「好,給我更衣吧。」
齊暮秋翻身下床,讓如玉給她換了一身簡單的朝服,用最快的速度往南書房的方向趕了過去。
如果她沒有猜錯的話,皇上這次找她,應該是要跟她商量不久之後北燕使團來訪的事情,上輩子,淮安王就是抓住這個機會重的皇寵的,這一次,她不能再給淮安王這個機會了,她一定要想辦法把接待北燕使團的任務抓到自己手上。
心裡這樣想著,齊暮秋往南書房走的步伐又急切了兩分。
到了南書房,皇上果然如齊暮秋所料,沒跟她寒暄幾句,就跟她說到了北燕使團即將來訪的事情。
簡單的把北燕這次來訪的原因說了一下,皇上就坐在龍椅上,用手支著下巴,把選擇接待北燕使團的人員的事情拋給了齊暮秋。
「再過十幾天北燕使團就要來了,接待北燕使團是大事,皇兒覺得誰去比較合適?」
「回稟父皇,您剛剛也說了,此次北燕使團來訪是帶著極大誠意來的,他們來的當中身份最高的人是北燕太子,兒臣以為,我朝這次應該安排皇子接待北燕使團,才能充分顯示出我朝北燕交好的決心。」
面對皇上的提問,齊暮秋表現的非常淡定,她並沒有主動去攬這件差事,也沒有給皇上提出明確的接待北燕使團的人選,只是用就事論事的態度把皇子這個選項說了出來。
不過,細想一下,她說的話,還是很值得深究的。
要知道,目前大齊皇朝可是還沒有冊立太子的,所以,如果皇上這次真的要派皇子去接待北燕使團的話,他一定要派最有可能被他立為太子的人去,畢竟這次北燕派來出使大齊的人,不是別人,是他們的太子,只有太子才最適合去接待另外一個太子。
如此以來,皇上派誰去接待北燕使團,影響可就深遠了。
聽到齊暮秋這話,皇上的表情一下子變得晦暗不明起來,連帶著南書房的氣氛也變得微妙了很多。
但是,齊暮秋並沒有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至始至終她的表情都非常坦然,就像她一點都不在意皇上最後會派誰去接待北燕使團一樣。
皇上盯著齊暮秋的眼睛看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還是緩緩的點了點頭,同意了她的意見。
「嗯,你說的很對,這次北燕派來的人是他們的太子,朕的確應該派個皇子去接待他,以顯鄭重。那……暮秋,你覺得朕派哪位皇子出來比較好呢?」
皇上不愧是皇上,三言兩語間就又把難題拋給了齊暮秋。
這一次齊暮秋思考的時間稍微久了一點,她在心裡迅速把目前的局勢考慮了一遍,才突然一矮身,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給皇上磕了一個頭。
「請父皇贖罪,兒臣暫時還沒有想到特別適合去接待北燕使團的人。」
「哦?」皇上挑了挑眉頭,輕笑出聲,「暮秋,你不想幫璉兒拿下這個任務嗎?」
「回稟父皇,老實說,從私心來講,兒臣是想幫璉兒爭取一下的。可是大局上來說,兒臣也知道,璉兒年紀尚小,恐不能擔此重任,兒臣身為大齊長公主,不能為一己私慾不顧大局,因此兒臣並沒有幫璉兒爭取這次機會。」
不論皇上怎麼問,齊暮秋的回答都進退有度,既沒有一味的為自己謀利益,也沒有什麼意見都不發表。
見她事事都在為大齊的利益考慮,皇上滿意的點了點頭,總算不再故意試探她了。
「暮秋啊,你把朕所有的皇子都考慮到了,為什麼沒有考慮你這個帝女呢?其實朕心中早就有合適的接待北燕使團的人選了,那個人就是你。你是大齊長公主,是朕最看重的掌上明珠,前段時間朕還准你參政調查淮安王了,你有資格替朕接待北燕師團。好好掌握這次機會,不要讓朕失望。」
「是,兒臣謹遵父皇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