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區別,修真境界
()求收藏!!!點擊!!!推薦!!!
更求更求更求廣大讀者的支持!!!!!~~~~~~~~~~~~~~~~~~~~~~~~~~~~~~~~~~~~~~~~~~~~~~~~~~~~~~~~~~~~~~~~~~~~~~~~~~~~~~~~~~~
那麼,煉精化氣的基礎工作,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不過,這種基礎,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須要「持盈保泰」,恆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數。倘使在靜坐的過程中,偶然有過一次類似經驗、瞎貓撞到死老鼠、一見永不再見,那就不足為是。
但從此要進到「鍊氣化神」的境界,就必須和「道」的觀念結合,並非只屬於靜坐工夫的範圍了。
煉精化氣:氣功內丹術術語。又稱為百目關、小周天。為內丹術築基功夫后的第一階段。內丹術認為,在煉丹藥物精、氣、神中,以精為基礎。但元精須與元氣合煉,化為輕清無質的精?相合之物,始能隨河車運轉,煉成丹胎。《還真集》卷上:「初關煉精化氣,抽坎中之陽也。」其具體功法,有採藥、封爐、煉藥、止火四訣要。
第二境界
鍊氣化神(本書簡稱化神期)
鍊氣化神,又稱中關、十月關、大周天功。與初關煉精化氣不同,這一階段修鍊的目的是神、?合煉而歸於純陽之神,也就是結聖胎的階段。就是在返還童體以後,全身的關竅進一步打開,經脈暢通,此時將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進一步相合,並配合自己的元神進行煉養,使神?摶結,結聖胎於中下二丹田間,再和合凝集,以養大丹。
《西山群仙會真記?煉?成神》:「若以神鍊氣,氣煉成神,非在於陽交陰會,其在於抽鉛添汞,致三八之陰消,換骨鍊形,使九三之陽長。三百日胎仙完而真?生,不可再採藥也。
肘后飛金晶,自腎后尾閭穴升之而到夾脊,自夾脊關升之而至上宮,不止於腎?補腦,而午後降真火以煉丹藥,致陰盡陽純也。
」故稱此過程為「二歸一」。神、?歸一也就是聖胎(大葯)產生。又與小周天功不同,這一階段講求「乾坤闔辟」,運用「大周天」即乾坤卯酉為四正,以乾坤交媾為用,以下田為爐,以黃庭為鼎,以元氣氤氳於二田之間,行二田返覆,十月養胎。
本朝大家李道純稱此修鍊過程為「有無交入」,即「有為」向「無為」的過渡。《中和集》說:「丹書云:真土製真鉛,真鉛制真汞;汞鉛歸土釜,身心寂不動。斯言盡矣。即得真鉛,則真汞何慮乎不凝氣鍊氣之要,貴乎運動,一闔一?,一往一來,一升一降,無有停息。始則用意,后則自然。一呼一吸,奪一年之造化。
即太上云: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正此義也。」就是說以神抑制心中真火,使真火抑制腎中真水,水火交媾于丹田,身心即會寂然不動,得到了真火,真水就會凝結。
煉?的要領在於運動,闔、往來、升降、呼吸一刻也不停息,開始可以運用意念,後來就要自然而然,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其具體修鍊過程為:七日煉大葯,十月守關養胎、抽鉛添汞,到胎完?滿,移胎上田天宮。就是神、氣歸一,聖胎(大葯)產生之時。功夫修至此時,陽神就會出現,可以印證到**長生;此時性命合一,處於混沌狀態,就象胎胞中的嬰兒一樣,即返老還童。
第三境界
煉神還虛(本書簡稱返虛期)
煉神還虛,內丹學術語。當實施了「鍊氣化神」的中關功夫有了成效的時候,就可以進一步實施「煉神還虛」的功夫。「煉神還虛」屬於「三步功」中的「上關」功夫。在傳統上,「煉神還虛」以九年為火候數足的時間標誌,所以該層次的功夫又稱作「九年關」。
在實踐上,「九年」並非是固定的,而是活的,這要根據內丹修習者的先天素質、個人悟性、外部環境等方面的條件而定。
反虛期的九年,是指極限。第一階段9年,第二階段81年,第三階段729年,第四階6561段年。也就是9的1次方,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只要第一個九年突破不了就得等第二階段的81年,餘下另推。
「煉神還虛」是內丹修鍊的高級階段,也是出神入化的一種理想境界。如果說「煉精化氣」是「收三歸二」的功夫,「鍊氣化神」是「由二歸一」的功夫,那麼「煉神還虛」則是任神而至於虛極的過程。
與初關的「有為」、中關的「若有若無」之操作不同,上關的修鍊完全是「無為」的功夫。「無為」是大道的本性,它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丹家常常以一個圓圈「O」來表示。
這個圓圈既表示神志進展到虛空狀態,也表示內氣周圓的品性。「圓」是從月象來的,月亮周圓就是大明,研究所日月陰陽的符契而合一。至於該層次的功夫為什麼又有「九年關」的說法,這是遵循後天回復先天的逆式理則而得出的。
由後天而先天,則坎離陰陽相交而成乾體,乾卦以「九」為陽數之極,九九數足,則純陽而延年,呂洞賓以「純陽子」為號,這本身就象徵著「煉神還虛」的內丹奧妙境界。
第四境界
煉虛合道(本書簡稱合道期,達此境界,脫離**凡胎,可超凡入聖,一般被尊稱為合體期境界。之後就是渡劫期和大乘期。)
煉虛合道,內丹學術語。
這是道教內丹修鍊的最上乘功夫。所謂「煉虛合道」也是道門逆式思維與「破執」觀念的體現。從煉精化氣到鍊氣化神,再從鍊氣化神到煉神還虛,這遵循的都是復歸回復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