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消失的傣族傳統佛文化

第8章 消失的傣族傳統佛文化

陶慧珍看起來柔柔弱弱,多年學習舞蹈的她,身上散發著文藝青年的氣息,與這被大山包圍的傣鄉,好像隔著一個時代那麼久遠。她站在這鄉土路上,周圍的房屋和山川啊,都好像變得只有黑白兩色了,讓李老想到了六七十年代,知青下鄉的情景。

總之,陶慧珍與這大山是格格不入,好像茫茫枯草之中的一朵小花。她勢必堅持不了多久。不過,她臉上那一抹熱情洋溢的紅色,又讓李老覺得,她無比的堅定。

王科員對陶慧珍說,勐臘縣城裡,有一所中心小學,周圍十里八村的孩子都趕到那裡上學,可是唯獨大茶村沒有這個條件。大茶村深入山腹,在大茶山腳下,通往縣城唯一的路,就是此刻牛車碾壓的羊腸小路。

這條道,天氣好的時候,從大茶村的村口來到縣城,大人也要走上三個小時,整整有十五公里的路程,要是趕上陰雨天,這條路基本上就是斷了,像是一條小河一樣,在山谷里川流不息……

陶慧珍坐在顛簸的牛車上,抬眸看去,頭頂有一條細長的天空,牛車「咣當」到山谷中來了,兩側聳立的奇峰向上延綿而去,最後只在連接處,露出那一條天空,乾淨的連一絲雲都沒有。

而前方,這條羊腸小路蜿蜒到無窮遠處,看不到盡頭。回頭看後面的來路,也是一樣的蜿蜒到無窮遠處。

王科員又說了,要想讓孩子們到縣城上學,每天需要來回走三十公里的山路,花去六七個小時,孩子們就算凌晨三點鐘起床,也得夜裡八九點鐘到家,披星戴月不足為過。是這條山路阻隔了孩子們讀書,不親身經歷的人無法想象,僅僅是十五公里的山路,就阻礙了多少希望啊?

「從那以後,就有了大茶村小學,」李老很是自豪的接過話茬。

「校舍很簡陋,娃娃們還得吃苦,但總好過這條路的兇險,」李老坐在牛車的前端回過頭來,說:「縣裡的教育局沒少操心,王科員跑前跑后,都成了大茶村小學的專職人員了,大茶村的這個教育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吶,算上陶老師,都來過六七個大城市的教師了,這一點,是縣小學也沒有的待遇啊。」

「這麼說,大茶村的小孩兒,也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了。」陶慧珍想到了什麼,看著小路兩旁的岩壁。

「有了,這些娃都很聰明,以我那肚子里的丁點兒墨水,是沒法教他們了,我一輩子都沒讀過書。」李老的眼光向下移去,褐色的眼仁兒里閃過一絲不甘的神色。

要是能更有文化就好了,他能做的事兒,還遠不止這些呢,老人凝視著遠處的山坡,這麼想著。

「李老這一輩子都獻給這所小學了,自開辦之初,都是李老在跑,後面沒有人支持他。幾十年來,大茶村就好像與世隔絕了,義務教育傳不進來,上學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新鮮事物。傣鄉人,一直以來傳播著傣文化,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有的會走進寺院,學習佛經,學習文化,認識傣文字,這看起來好像也彌補了文化的缺失,可是近年來,家長把孩子送進寺院的越來越少了,男孩子們也不願意再去了,偌大的寺院,經常是四壁蕭然。」

陶慧珍閉緊嘴巴,眼睛盯著王科員的嘴,聽的認真,傣族人信奉南傳佛教,已經有好多年的歷史,在勐臘縣的縣城裡頭,她也看到了寺院的建築物,金色的尖頂從那些破舊的建築里冒出頭來。

不過陶慧珍很難接受的是,男孩子們倒可以有機會學習文化,那麼女孩兒卻不能,而且在傣鄉之中,還有其他的民族生活在這裡。傣文化雖然貴為傳統文化,不可割棄,用文秀的話說,「不能再消失下去了」。可是義務教育和知識文化,與傣文化並不衝突,她還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學習。

最好能夠學以致用,通過知識改變人生,看到山以外的更廣闊的世界。她知道,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可總有人在做。

「寺院從香火鼎盛,到四壁蕭然,沒了寺院的文化傳遞,大茶村的人徹底沒了獲得知識的途徑。十里八村的小子們都開始讀書了,李老說我們不要被落下的太遠,當時沒人想到李老會成功,說服了很多人,在我們給大茶村小學掛牌的那刻,李老笑著說,這是希望。」王科員沒什麼感情色彩的描述著,望著老人的後背說:「李老付出了很多,大茶村小學,要是沒有他的支撐,不可能走到今天。」

「不,支教老師才是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者,他們放棄城市的生活,深入大山,把知識帶到我們的大山裡來,帶到傣鄉來。我僅僅是做了一點推動,一所學校,沒有老師的日子才是最難熬的啊。今年,已經半年的時間沒有支教老師過來了,娃們正嗷嗷待哺。」

支教老師就如同火種,山裡的孩子被比喻成一顆顆希望的燈芯,迫切的需要被點亮。

陶慧珍感覺到一種力量,前所未有的力量,附著在她的身上。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可總有人在做,就像李老和王科員一樣!在中國的各個角落,都有李老和王科員相同的身影,在砥礪前行。她身上的這種力量,正是來自於泱泱大國,無數相同身影的感應。

此刻,牛車已經在山路上蹣跚了一個多小時了。翻過了一道道嶺,曠野中,綠機盎然。遙遠處,一道道水渠冒出波光粼粼的白光,視野極其的開闊。整個天地間,只有牛車在緩緩的前行,許久不見兩側的景緻有什麼變化,好像牛車已經定格在了廣袤的天地之間,成為了一幅畫卷。

陶慧珍開始想瀋陽的樣子,又想父母和文秀在送她時的臉部表情。但是很快她就不想了,目光長久的盯著四周的山巒,大地。她問還有多久能到大茶村?

「那一座,就是大茶山了,大茶村就在山腳下,再有一會就能看到大茶村的面貌了。」李老手指著不遠處的山巒。

陶慧珍點了點頭,往前挪了挪身子:「李老,能跟我說說大茶村小學的情況嗎?學生們分了幾個年級,幾個班?課程跟縣裡中心小學的能不能同步上?」

李老沉吟了下,囁嚅了幾下嘴角,說道:「比你想象的要壞喲,陶老師,大茶村的娃們,幾年級的都有,大一點的娃,就多學一些,小一點的娃就少學一點,沒什麼章法,更別提能不能跟上縣城裡。分教室那是辦不到的,我們一直在盼望著支教老師的到來,一個老師都已經銜接不上啦,還敢分教室嘛?娃們正嗷嗷待哺,我們缺教師資源,嚴重的缺,支教老師要是趕在暑假來,我們就暑假上課,趕在寒假來,我們的娃就寒假上課,支教老師倘若時來時走,我們的娃就時斷時續……要是一直都有支教老師該有多好啊,娃們就能一直上課了。他們落下了太多課程。」

陶慧珍問:「很久沒有老師來了嗎?」

「嗯,從年前到現在一直沒有,我們能夠理解,大山裡多麼的清苦啊,陶老師看到這邊的環境,也要大吃一驚吧……」李老苦笑一聲,又說:「這群小孩兒,除了缺老師,還缺書本,教學工具,甚至吃喝穿戴都缺,大茶村是勐臘縣最窮的一個村,地處偏遠,村民幾乎沒有生活來源,勉強自給自足,沒有額外的錢讓娃們讀書,那麼,這一部分花銷,就得落在教育局的身上,教育局也沒錢呀,最後還是要我們自己來想辦法……」

陶慧珍睜大了眼睛,眼裡流動著一絲訝異,但也有像是針刺的東西在瞳孔間放大,像是在堅定著某種信心。

「不過,有支教老師來了,其他的就好辦了,說到底,我們最缺的還是知識啊。」

李老微微的眯起眼,彷彿一切困難都不重要。苦難這東西難不倒人,人可以承受的苦難,遠比想象的更多,這都算不了什麼,不論走多少彎路都不礙事,最終總可以到達的。唯獨這知識文化,不是光能受苦受難就能獲得,它需要有個人去傳播,來言傳身教。

那些吃的辛苦,無論多麼深刻,過去了就會被遺忘,但留下來的,就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了。這也證明了,苦難,在人生中,不管曾經多麼深刻,它也是糟粕,會被剃掉,它站不住腳,打不倒人,最後總會被知識和希望所取代。

為了學習到知識,付出一些很快就能被遺忘的辛苦,這不知道有多值得呢。

李老對陶慧珍說,大茶村小學雖然來過七八任支教老師,但總共在這裡的時長還不到一年,平時有個跟陶慧珍一樣大的姑娘,在大茶村小學里作為替補教師,誰也沒想到,替補教師的她,反倒是陪伴孩子最多的那一個。

陶慧珍心想,有人「拋棄」了山村的孩子,但是有人一直在堅守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遙遠的微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最遙遠的微光
上一章下一章

第8章 消失的傣族傳統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