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躬耘子田疇

依舊躬耘子田疇

依舊躬耘子田疇

江城子

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①,顧瞻南阜②,愛曾城之獨秀③,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④,余躬耕於東坡,築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後丘⑤,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余齡。

蘇軾以「東坡」名於後世。東坡是蘇軾在黃州的躬耕之地,其由來與閑情雅緻無干,而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一塊為填飽肚子而開闢出來的荒地,經蘇軾的「墾殖」,最後竟成了最負盛名的詩意棲居之所。

蘇軾是宋哲宗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來到黃州的,最初住在定惠院僧舍。「布衣蔬食,隨僧一餐」,倒也簡便。五月,蘇轍護送家眷到來,蘇軾的日子就不好過了。由於太守的照顧,全家得以在臨皋亭借住,但衣食之憂隨之而來。黃州團練副使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蘇軾已領不到俸祿,再加上向來不善經營,蘇軾的所有積蓄僅夠一年之用。

在給門生秦觀的信中,蘇軾講述了他的「節財小竅門」:

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初一)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

蘇軾頗會寬慰自己:「口腹之慾,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但一年之後積蓄耗盡,該作什麼「經畫」呢?蘇軾沒有交代。我們只知道,趁這一年無憂,蘇軾時常布衣芒鞋而出,與漁樵為伍。他有時候拿彈弓擊打江水為樂;有時候泛舟江上,漂到哪裡算哪裡。游得興起,甚至過了郡界,數日不返,讓負責監視他的地方官十分頭疼。

逍遙的日子如箭飛逝,到了第二年,蘇軾不得不面對囊中羞澀的困境了。

在這時,長期追隨他的窮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得一塊數十畝的舊營地。地在黃州城東的山坡上,故名「東坡」。東坡不是肥美的沃野,而是荒蕪已久的「茨棘瓦礫之場」。這年恰逢大旱,墾闢之勞讓蘇軾筋力殆盡。但對來年豐收的期望,使所有勞作之苦都有了意義。

把東坡的荒地墾闢成良田之後,蘇軾又在坡上營造了一座房屋。這年冬天黃州大雪數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新居是在大雪中建成的,之後蘇軾又展丹青妙手在房屋四壁上繪滿雪景,故名此堂為「雪堂」。

宋哲宗元豐五年(1082年)初春,蘇軾躬耕於東坡,居住於雪堂。地是自辟,堂是自建,又逢春雨下足、豐收有望,蘇軾站在堂前怡然四望。南瞰有超拔挺立的四望亭,西望有潺潺流淌的微泉。出神之際,蘇軾彷彿置身陶淵明斜川之游的隊伍里。

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陶淵明五十歲。正月初五,天氣澄和,風物閑美,陶淵明與二三鄰里同游斜川,作詩《游斜川》。

陶淵明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語),平白如話,直接摘錄幾乎沒有閱讀障礙:

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否!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陶淵明詩中幾乎篇篇有酒,人們知其愛酒,但未必懂得他的酒趣。陶淵明自言:「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世人常在互相應酬中彼此灌醉,陶淵明卻在與影子對酌時把自己澆醉,何故?蘇軾一句「醉中了了夢中醒」得其真味。

蘇軾和陶淵明一樣,飲酒不為消愁、不為逃避,而是在微醺中反而能看到更加真實的自己。蘇軾在後來作的《和陶飲酒詩二十首》序云:「吾飲酒至少,常以把盞為樂,往往頹然坐睡。人見其醉,而吾中瞭然,蓋莫能名其為醉為醒也。」他們在醉中或夢中都是清醒的,甚至比不醉不夢時更清醒。

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寫道: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蘇軾這次是「地偏心更偏」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主動辭官歸田,結廬於廬山腳下。蘇軾有過「致君堯舜」之志,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卻遭小人陷害,貶謫黃州,衣食無著之際,被迫躬耕於東坡,可以說是「為五斗米折腰」。兩人的人生經歷可謂「異曲同耕」。

陶淵明的斜川、曾城、菊、籬、南山、飛鳥,和蘇軾的東坡、春雨、雪堂、烏鵲,本非奇境,但一經詩人點出卻詩意十足。可見一個人心中有什麼,眼中便有什麼。

昭明太子蕭統說,讀陶淵明之文有以下「功效」: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亦乃爵祿可辭。蘇軾之慕淵明,大意亦在此吧,而不止於摹效躬耕、排遣寂寞。

註釋

①臨流班坐:面對河流,依次而坐。

②南阜:南山,指廬山。

③曾城:又名層城,傳說中昆崙山的最高級,系太帝之居。這裡指廬山北面的鄣山。

④元豐壬戌:元豐五年(1082年)。

⑤中觴:飲酒中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四海一生踏歌行,蘇軾詞傳
上一章下一章

依舊躬耘子田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