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好好說
有話好好說
前半部分我們從整體上了解了和孩子交流的一些特點,接下來我們將具體地談談,一些典型情境下如何「有話好好說」。以下我選擇了一些父母最可能經常使用的不當言語,以期說明怎麼去和孩子說話。看看下面的語言大觀,其中是否有你的影子。
如果有,那就讓我們嘗試著進行語言轉換,請看以下的表2–2十大語言變形計吧!
表2–2十大語言變形計
即便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和怎麼說,但讓一個人改變態度並學習新的技巧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當我們試著去改變自己,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尊嚴時,他也會感覺到你和從前的差別。他會試著調整自己,用更為尊重父母的方式來說話。
不過需要明白的是,父母不要期望孩子總是會感激這種新生的交流方式,有時孩子在面對我們的平靜和理性時,依然會攻擊我們,甚至嘲笑這種交流方式,然後不以為意地說一些這樣的話:「這是幹什麼呀?我不喜歡你的改變。真可笑!」
但這沒關係,你不要因為這樣就讓孩子牽著我們的情緒走,自己又回到從前對待孩子的老路上。我們依然要堅定決心改變,多給雙方一些調整和改變的時間,假以時日,孩子會看到你的誠意,繼而回報你的努力。
1.啰唆誇張變明確簡短
情境:8歲的丁丁沒做作業在看電視。
媽媽:「和你說過很多遍了,做完作業才能看電視。做作業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每次都要我提醒,你難道是為我讀書嗎?嘖嘖嘖,你看看你的房間,還好意思在這看電視,睡覺前你必須要把屋子收拾乾淨了,總是亂糟糟的。說多少遍都記不住,睡覺前要把屋子弄乾凈了,玩具圖書看完要收起來!我說的話是耳邊風嗎?」
試試這樣說:「關了電視,先去做作業。」
情境:歡歡騎自行車去上學,出門時卻沒拿車鑰匙
媽媽:「你怎麼總是丟三落四?」
試試這樣說:「這是你的自行車鑰匙!」
教養要點:
讓丁丁迅速明白自己該幹什麼,父母說一大堆話,孩子卻抓不住重點,不知是做作業,還是收拾房間,還是做些什麼應付在生氣的大人。
說的話越多,越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他只會獃獃聽著,左耳進右耳出。
每次要求孩子執行任務,只說具體的一件事。如上文說的那樣,只說做作業,不說收拾屋子。
言簡意賅代替長篇大論,明確簡短代替冗長廢話。
如果匆忙中,歡歡忘了拿書本、眼鏡、車鑰匙、午餐錢等東西,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把東西直接遞給孩子,不要增加判斷詞,如「健忘」「不負責任」之類的。
把話說得越重,也許最後孩子越容易健忘。
2.長篇大論變真誠共鳴
情境:12歲的蘭蘭升初中。
蘭蘭:「聽說初中會比小學更有意思呢。」
媽媽:「進入初中,課程更多,學習壓力更大了,需要更努力。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小學生很容易拿高分,從初中開始可不一樣了,不能隨便浪費時間。而且要注意早戀這樣的問題,不僅影響學習成績,也影響將來戀愛……」
試試這樣說:「哦,看起來你很渴望上初中!」
蘭蘭:「是的。」
教養要點:
當媽媽說完前面的長篇大論,蘭蘭從本來心情愉快瞬間索然無味,再也不發一言,開始自顧自想別的事了。也有的孩子在這時會和媽媽陷入長長的毫無結果的辯論,沒有結果是因為:媽媽說得對不對不重要,而是不想就這麼認同了,對於媽媽在此時發表的長篇大論覺得反感。
媽媽是想敲警鐘,不僅沒有起到引導蘭蘭的作用,反而阻礙了感情交流,實際上蘭蘭帶著新奇和些許喜悅的心情想和媽媽說點心裡話。
3.針鋒相對變沉默是金
情境:8歲的丁丁一早起來犯懶。
丁丁:「媽,今天身體不舒服,不能上學了。」
媽媽:「你怎麼好意思說謊呢?傍晚你還打算去踢球,上午就不能去上課?」
丁丁:「可能……下午會舒服點。」
媽媽沉默……(幾分鐘時間的沉悶)
丁丁沉不住氣:「媽/爸,你認為我該去上學嗎?」
媽媽/爸爸:「你自己也覺得有點困惑?」
丁丁邊穿衣服邊說:「是的」,準備去上學。
教養要點:
當父母用沉默幫助丁丁做了決定,他肯定是意識到了能去踢球就能去上學,但如果父母像個偵探一樣銳利地指出來,丁丁可能會替自己爭辯兩句,雙方都不開心,雖然最後丁丁去上學了,但他認為自己只是服從父母的要求,迫於父母的壓力才去的,而不是自己做的決定。
4.挖苦譏諷變善意提醒
情境:13歲的歡歡上學快遲到了,但她還在鏡子前仔細打量自己。
媽媽:「趕快!照什麼照?都幾點了!你以為自己長得漂亮嗎?」
媽媽:「你聾了嗎?要我叫你多少遍?」
試試這樣說:「現在是北京時間七點半。」
教養要點:
孩子注意自己的外表本身並沒有錯,尤其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對自己的外在形象格外在意。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應該貶低孩子的形象,不管是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還是在外人面前的形象。
其實用這種口氣說話意味著父母有種內在的擔憂:心思都花在打扮上,學習肯定會退步。然而,注意外表和學習成績之間不是矛盾對立關係。
帶著人身攻擊意味的口氣催促歡歡,她反而會故意拖拉,以此來反抗父母。甚至有些孩子在成人以後,依然保持這種特點。
就像有時我們在生活中看見一些脾氣很好但喜歡拖延的人,即所謂「無用的好人」這類型。這種特點的人不太習慣或者說沒有足夠的勇氣直接和人「主張自我」,便會以「表現無效率」「辦事特別拖拉」來作為武器,間接表現一種反抗。
5.懷疑警告變表達關心
情境:9歲的豆豆在上學出門前。
媽媽:「放學了早點回家,不要在外面溜溜達達。」
試試這樣說:「你回來晚了,我很擔心。」
或這樣說:「下午五點我會去接你。」
教養要點:
我們不能先做負面假設——「豆豆放學後會去閑逛」,即使他有過「前科」。生活中不要做負面假設,尤其不應該先假設「孩子糟糕」,否則你就會暗示自己一直尋找證明他糟糕的證據,來符合你的假設,這是多麼可怕的暗示!
對豆豆不信任的假設,會讓孩子對他自己喪失信心。我們應該期望,也認定孩子會守時,正面的預期有時候能提供更多幫助。
6.責怪辱罵變傾聽關切
情境:8歲的豆豆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把他的父母叫到學校。
媽媽:「你怎麼就知道在學校打架、給我惹麻煩呀!」
媽媽:「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哪!」
試試這樣說:「能和我說說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嗎?」
教養要點:
聆聽是良好關係的開端,能打開對話之門,保證我們能了解到所有的事實,能讓我們聽見孩子的感受和體驗,不管是讓人高興的,還是讓人討厭的。
如果我們想從孩子嘴裡聽見實話,那就從小給他提供一個可信賴的氛圍,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讓孩子學會撒謊,只去說父母想聽到的話。
即使老師告訴我們事情經過,我們還是要聽孩子親口說出。這不是不相信老師,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有的交流和溝通。
7.消極打擊變開心樂觀
情境:10歲的小新和父母一同走過一家高級餐館。
小新:「媽/爸,等我長大掙錢了,經常帶你去那家餐館吃飯。」
媽媽:「像你這樣調皮,不好好讀書,以後能有什麼出息?不知道我是不是命夠長,能活到你掙錢那一天。」
試試這樣說:「哈哈,媽媽/爸爸等著吶,小新要加油哦!」
教養要點:
不要否定孩子的願望,不要懷疑他的未來,更不要隨意貶低他的孝心。任何悲觀的預言都會破壞我們的生活。
我們要去相信、去承認,父母只有樂觀堅定,才會讓孩子自信開朗。
8.東拉西扯變就事論事
情境:軍軍回家了,身上髒兮兮,臉上全是泥垢,衣服被扯破了,頭上有幾道血印子。
媽媽:「像你這樣子,遲早要去做流氓!你說說你不去做流氓還能幹什麼?學習不行,還經常打架,交的都是什麼爛朋友?你是不是跟他們在一起變壞的?早跟你說了,不要和他們在一起,是不是要一起去坐牢呀……」
試試這樣說:「看起來你今天不是很順利!?身上很疼嗎?」
教養要點:
作為父母總有可能要去應付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實,我們要有堅強的心理承受力。
哪個做父母的遇見這種情況不會生氣呢?但是生氣只會讓事情更糟,還應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軍軍可能遇到麻煩了,引導軍軍說出麻煩所在,並且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如果羞辱他,反而會讓他拒絕說實話,很多時候孩子只有依靠父母的力量才可能解決麻煩,甚至避免更大的麻煩產生。可我們要讓孩子有勇氣有信心在遭遇困難的第一時間,願意求助父母。
只談重點,只解決當前問題。翻陳年老賬,孩子才不會買賬,這些賬算完后不僅沒利息,還要倒賠。不要把孩子從身邊推開,讓孩子陷入不良團體。和煦的春風才會讓人脫下冬裝,凜冽的寒冬只會讓人把自己包裹得更緊。
9.嚴厲專制變彈性靈活
情境:9歲的建建和父母參加團隊旅遊,他在沙灘上玩得正高興,不想離開,可旅遊車要出發了。
媽媽:「閉上你的嘴巴!跟我走!」
試試這樣說:「你是打算跟旅遊車現在回賓館呢,還是再玩10分鐘后我們花20分鐘走回去呢?」
教養要點:
首先,我們得承認,建建因為玩得開心所以想多留一會兒的願望沒有什麼不對,他還不可能像大人似的把問題考慮周全。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幫助孩子控制慾望,卻又不令他們反感。
如果我們採取更有彈性的處理方式,建建會想:「爸爸考慮了我的願望,對於我自己的生活,我有說話的權利。」他不會心生抱怨,讓開心的旅遊變得不開心。
做了決定后,建建自己要承擔決定的後果。也許建建這次選擇的是讓你疲憊地陪他走回賓館,但他也明白了任性需要承擔的後果,下次的類似情況他會做更多考慮。
守時的任務留給孩子自己,父母只需要給他們一個現實的時間限制。
「還有十分鐘,我們就要出發離開了!」
對於幼兒,可以直接牽著他的手或抱起他離開沙灘,行動比言語更直接。父母要幫助孩子果斷控制不合適的慾望,因為孩子自己控制不了。
10.空洞過度變具體適度
情境:萌萌數學競賽獲獎了。
媽媽:「太棒了,真了不起,毫無疑問你是個數學天才!」
試試這樣說:「看得出來,你為這次的競賽做了很多準備,看了不少好書,也少看了幾場球賽。我們為你高興,去好好慶祝一下吧!」
教養要點:
鼓勵程度:語言應該與孩子所完成的事情基本相稱,把孩子捧上天,可能會導致如果未來情況不順利或成績不理想,孩子從天上摔下來時會跌得比較慘,孩子會擔心父母因此不再愛他。
鼓勵頻率:無須對每一件小事都積極表揚,那樣反而會降低孩子的成就感。就像菜放多了鹽會使品嘗的人味覺麻木似的。
鼓勵方式:表揚要具體化,不要大而無當,要讚賞孩子的努力過程,肯定學業努力過程比單純的表揚要高明得多,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不斷進步,而不是天生高人一等。
不鼓勵用「如果……就……」的句式當作獎勵的條件。比如「如果你不哭了,媽媽給你買小汽車」,這樣有條件的獎勵會讓孩子掌握要挾父母的技巧。鼓勵不應是事先擔保,而是事後驚喜。
以上十大「言語變形計」,是我在臨床的實踐中得出的一些體會,大致能夠體現出中國父母存在的一些不當的表達方式。
本章我會用後現代心理療法中的敘事療法的觀點來收尾。該療法要求治療者在和當事人交流時抱著一份天真的精神,或者是「特意的無知」,不藏身在所謂的「真理」背後,自認為知道世界如何運作或人類如何發揮功能似的。沒有人是全能的生活專家,個案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針對產生的問題,重新編寫故事,就像寫電影劇本似的,弱化問題本身對人的打擊。比如說:「你怎麼又逃學了?」和「逃學這個小惡魔是怎麼找上你的?」就是兩種不同的引導方式和思維方法。
語言創造現實。
這句話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示意義。語言不僅僅是指向現實的工具,它本身就創造現實。現實不是一個已然存在的實體,而是等待著語言去描述、表達和創造的非實體。子女不是完全天生天養、由天賦基因和本性本能決定的,也是由環境來塑形和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