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治癒力
第三章
大自然的治癒力
◣走出去,接接地氣,讓大地母親給我們做一下身體和心理上的按摩。
◣在大自然中恢復幼童般明亮的眼神和精神,尋覓一份「童心、童真、童趣」。只論快樂,不談世情,不談犧牲。
◣在大自然的懷裡,我們和孩子同是自然之子,我們的心和孩子的心一起跳動。
◣大自然教我們珍愛自我,拒絕虛弱的父母之愛。
◣大自然教會我們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父母。
◣大自然教會我們平淡恬靜,過度的刺激反而找不到「我」,過度的「善」會變成「惡」,不要愛孩子愛到身心麻木。
◣以自然為導,以天地為師。
讓我們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過一天吧。
——梭羅
大自然的治癒力
走出去,接地氣
很多很多年以前,人類就在自然的懷抱里。出門聽見鳥鳴,抬頭看見藍天,低頭看見螞蟻搬家,還有小昆蟲在雨後一蹦一跳……那時,沒有汽車尾氣、鋼筋水泥大樓和日益浮躁的人群。
只要有時間,你也可以走出鋼筋水泥的世界,去戶外轉轉、走走、看看。別說工作太忙沒時間,找宅男宅女之類的託詞,這是和工作同樣重要的事情。
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生命活動都需要從大自然的造化中吸收養分和力量。
在催眠治療時,我們經常會讓人想象自己身處自然之中,如草地或者山林這樣的地方。深呼吸來放鬆自己,或者通過想象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充實自己。
在有限的生活空間中,我們尚可想象著和大自然去做交流,用潛意識來獲取能量。當我們走到真正的大自然里,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感受自然的力量呢?
布朗把孩子領到園林里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孩子說:「看到了太陽、樹林、松鼠,還有綠草……」
布朗提議:「那麼,讓我們閉上眼睛,看看能聽到什麼?」
孩子閉上眼睛努力地聽,過了一會兒說:「我聽到了風聲、樹枝和樹葉發出的響聲,松鼠在樹上的跳躍聲,鳥叫聲,遠處依稀的人聲和車聲……」
「還有嗎?」布朗繼續問。
孩子想了半天,怎麼也回答不上來了。
布朗揭曉了謎底:「你仔細聽聽,難道沒有聽見『時間的聲音嗎』?時間的印記刻在人的臉上、身體上、花草樹木上、大地山巒上、日月星辰上……仔細傾聽,你可以從世間萬物中,聽到時間在流逝和走路的聲音呢!」
古人常說小孩子要「接地氣」才能長得結實。孩子一般不愛穿鞋,脫了鞋襪在沙灘上玩會讓他們特別高興。甚至你給寵物穿上鞋,它都死活不願意。難道這僅僅是一個習慣問題嗎?其實。這是生物的天性,也就是接地氣。
當我們光腳走路或躺在草地上時,會感覺身心愉悅放鬆。這是因為得到了「地氣」的調節。不過赤足行走也要做好一些安全準備,以免受傷。另外,人類在原始生活中都居住在低處的洞穴,對高處有一種本能的原始恐懼,所以現代人總選擇生活或工作在高樓上,但即便是一覽眾山小的優越感,依然比不了腳踏實地的安全感。
心理療法中有種沙盤療法,其中主要的媒介就是沙。沙是兒童最經常玩的玩具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有玩沙的童年經歷。通過觸摸沙,人可以回歸到孩提時代。我們可以在沙中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心中的城堡和山川,從而整合自己的身心,恢復一些感覺機能,感受到安全和溫馨。
這種療法的治癒功能不僅運用了心理學的理論,還藉助了沙這種媒介所帶來的自然神秘的治癒力。
不要小看我們腳下這片廣闊的土地,這是我們賴以生存、和我們有著天然聯繫的厚土。你看不見,卻能感覺到與土地的羈絆。所以自古民間出外遠行的人,據說都會帶上一包家鄉土。在異鄉水土不服時沉澱取清服下,居然很有效。
「接地氣」的說法不僅符合我國古代養生哲理,也能為當代科學所證實。由於人的身體是一個導體,所以,它常有機會吸收靜電。當人體靜電積存過多,又沒有地方可「放電」時,靜電就會在人體內作怪,影響人體內分泌的平衡,從而干擾人的情緒,造成人的失眠、煩惱。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黃帝內經·素問》
大地母親的按摩
陽光明媚的夏日裡,孩子不妨光著腳滿地撒歡兒,讓大地母親給他做按摩,讓陽光土地和他盡情親近。
成堆的鈣片可能比不上遍野的陽光。昂貴的消毒機不如紫外線殺毒來得徹底。進口的電子玩具車如何比得上雞飛狗跳的生動。
在城市生活時間長的人總以為農村臟,地上都是泥污,一不小心會踩上鳥糞狗屎。
其實這不臟,這是原生態。自然來又自然去,土裡出又回土裡。所謂「沒有大糞臭,哪得稻穀香」。
真正髒的是有農藥的菜、有瘦肉精的肉、有毒的奶粉、名目繁多的食品添加劑、不能消解的塑料污染、無良商家防不勝防的陷阱。
玩土是孩子天性,農村的孩子天天在地上玩,長大后大多比城裡孩子抗病能力強。1~3歲是兒童免疫系統逐漸形成的階段。想要離打針輸液遠點,就離大自然近些,因為在地上玩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完善。
3~6歲更是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重要時期。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發育,手腳與身體的靈活性同時加強。而玩高科技玩具長大的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就差多了。尤其是孩子和電子玩具培養出深厚的感情后,與大自然的感情就越來越遠了。
就像現在很多網癮少年,他們在自然生活里體會不到快樂,就拚命在那一尺屏幕里找樂趣,依賴機器給他帶來的快樂。這些孩子不能發現快樂和感知快樂,可想而知他們的性情有多麼乏味和空洞。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開始教各種文化知識,如英語、珠算、拼音。「小學化」的幼兒園總讓孩子學習一些無法即時即用又晦澀難懂的東西,讓孩子以為提前學習就會更具競爭力。實際上這種模式不僅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還會造成精力浪費。如果僅僅為了讓孩子認識幾個複雜的字,而使他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知識的興趣,簡直得不償失。
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通過玩耍來鍛煉身體,同時認知和感受周圍世界,在孩子心裡產生這樣一個概念:這個世界充滿樂趣,生動無比,我很好奇,學習好快樂,我好幸福!
體驗純粹的快樂
請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偉大的父母,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才拚命擠出時間去郊遊。這聽起來像是在恩賜孩子,實際只會影響你欣賞風景的心情。
你的確為了孩子在努力,但其實也可以讓自己想想放鬆,如果一邊想著平時上班努力工作,另一邊想著假期還要為家庭付出,這樣便會不自覺地給自己增加了負擔。
如果總是擺出「我為了孩子做什麼,怎麼樣……」的一副犧牲的姿態,希望獲得孩子更多的理解,事實往往會讓你失望。比如說,孩子在遊玩時調皮不聽話甚至闖禍了,你會覺得因為自己做了犧牲,做出「我擠出時間帶你出來玩,你還這麼不聽話!」的反應,心情隨之大受影響。輕則擺臉色給孩子,重則揍兩下。
這樣的結果就違背了走入大自然的初衷,須知,風景再美,心情不美也是枉然。何必大老遠地跑到風景優美的地方來生氣呢?
那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和孩子走進大自然呢?
答案是:共同體驗,共同成長,和孩子一起去玩,而不是帶他去玩。
體驗什麼?去體驗自然的顏色,呼吸新鮮空氣——那是最起碼的。更重要的是去體驗自己的心,聽聽自己的心跳……是否已經麻木和僵硬?自己是否已經對人間美景視而不見,對天籟之聲充耳不聞?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只有回歸孩童時的好奇與純真,像幼兒一樣精神煥發、目光清澈,才能對這世界有更多的發現,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視到更多神奇與美麗,從而讓快樂翻番!
不用懷疑,不管你多大年紀、多麼深沉、多麼睿智,骨子裡總還會存有一份「童心、童真、童趣」,即便它們因為生活壓力蒙上了世俗的灰塵。
也許有人會說:如今物價飛漲,房價高昂,股市低迷,就連上下班路上都狂堵車,工作方面眼看到手的升職機會泡了湯,孩子偶爾的發燒感冒還揪著你的心,好不容易閑下來猛地又被毒奶粉、地溝油弄得心驚肉跳,誰還能有心思去聽鳥叫蟲鳴,看花開花落?
其實,越是這樣努力生活的都市人,才越需要去培養一些閒情逸緻,讓自己活得沒那麼累。
實際上,很少有成年人能夠真正看到自然,多數人不會仔細地觀察太陽,至多他們只是一掠而過。太陽只會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卻會通過眼睛照進孩子的心靈。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的人,是那種內外感覺都協調一致的人,是那種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
我們和孩子同是自然之子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只有藏起「天真」,才會成為一個精明強幹的職場人,才會有當爹當媽的樣子,才會像個撐起一家老幼的頂樑柱。
可是在藍天白雲下,不妨摘下職場的面具,做一個簡單快樂的自由人,做一個平易近人的父親母親。不必擔心種種艱難,無論生活多麼費勁,天也不會塌下來;如果一直綳著勁,反而有可能天塌地陷。這時,沒有人會笑話你幼稚,不食人間煙火。
從過去到現在直至未來,我們一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我們每個人都是孩子。所以,在藍天曠野我們不如盡情地敞開心扉去尋歡作樂。我們和孩子也同是自然之子,緣於此,家長和孩子的身份弱化,都變成調皮玩耍的孩子,反而讓孩子和我們的距離一點點拉近。
你和孩子的心越近,越能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如收聽收音機不把頻率調到電台波段,就怎麼也接收不到信息。因為傳播雙方不在同一波段。人際交流也是如此,要暢通無阻地交流,我們的心就得在同一波段跳動。一臉嚴肅地說教,只會讓彼此遠離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情感到底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孩子對爸媽而言,心裡有話願意說,有困難渴望尋求幫助,高興了樂於共享,成績考砸了願意共同探討問題出在哪兒,被誤會了有信心和耐心去向你說明,自己做錯了能夠真誠認錯而不是口服心不服。
很多父母經常說:「以前這孩子挺好的呀,沒什麼問題,不知道現在怎麼變成這樣?」那說明父母早期沒覺察出隱患。沒有哪個孩子會突變,一個和家長情感很深的孩子,即使叛逆也會有底線,也許父母會因此倍感困擾,但不會到焦頭爛額的地步。
孩子年幼時可能會對父母指令無奈服從,家庭里也總有種虛假的太平,你還自以為父子之間已經捋得很順,「老子的江山坐得很穩」。
其實你可能有點過分樂觀,真正的考驗往往從青春期開始,那會兒「兒子聽老子」的,才叫天下太平。
孩子通常在青春期有可能會把心門關上甚至鎖上。
別等到那時候,你才像個急呼呼氣呼呼到處都找不到打開孩子心門的那把鑰匙的父母。所以父母不要忽略了早期和孩子的感情培養。應該怎麼培養,怎樣才能達成真實的感情?請參閱第一章和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