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引導力
大自然的引導力
大自然教我們珍愛自我,拒絕虛弱的父母之愛
在自然界中,放眼望去,處處都是生命的景象,一粒草籽都有存在的意義,更何況我們堂堂正正的人呢?我們應該更珍惜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工作中,我接觸過一位女士,丈夫事業有成,雖然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只是一個擺設,丈夫對她視而不見。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兒子身上,對兒子百依百順,千般疼萬般愛,可最後孩子經常離家出走,告訴她:「只要拿錢給我,別的話都少啰唆。」
她說:「我活著就是為了孩子,甚至要我的命都行。」這話聽著令人感動,可是不會產生良好效果,她能感動別人,但就是不能感動她兒子。
父母有時很難在具體事件上讓孩子按他們的想法去做,也不太可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比如說,要求孩子考個高分回來,叮囑他今天不去上網打遊戲,催促他放學早點回家等都很難如願。
那父母能影響孩子什麼呢?答案是生活態度和情感素質,性格和行為特點。
父母左右不了孩子的實際行為,卻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方式。
父母改變不了孩子的內心想法,卻傳遞給孩子某種思維方式。
不管你願不願意或者希不希望,大部分不想遺傳給孩子的東西卻神不知鬼不覺地傳過去了。如懦弱、自私、暴躁、憎恨、悲觀、絕望、自卑……這就叫言傳身教。
如果父母本是空洞的人,認為自己的命不值錢,單純為孩子活著,覺得孩子是父母活著的唯一意義,依賴孩子實現人生價值,那孩子會明白他的命有多值錢嗎?他的人生有多重要嗎?他有什麼必要去努力嗎?他也會打主意依賴某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所以為人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是想清楚「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得先讓自己痛並快樂地活在這個世上,雖迷茫但還勤勉著……
好母親和好父親並不是為孩子做了犧牲的人。先要自愛再去愛人,先把自己這個「人」端端正正地寫好做好了,好好愛自己,才談得上為孩子做些什麼,才能教會孩子自愛。否則「無私」的父愛母愛也會聽起來相當虛弱。
試問:一個悲觀消極的媽媽,能養育出一個樂觀開朗的女兒嗎?一個懦弱自卑的爸爸,能教會兒子什麼叫自信堅強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之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這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那些衣衫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家。」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
大自然教會我們感恩生命、感恩父母
感恩的心不是逼出來的。
對於爸媽,孩子從懷胎十月到呱呱墜地,是相當神奇的生命現象,爸媽將努力呵護,陪他長大,其中辛苦自不待言。
對於孩子,看著播種的植物和飼養的動物一點點長大,同樣離不開細心的澆水和勤勉的餵食,生命奇觀才向他慢慢呈現。
孩子們和動植物的關係能讓他們慢慢體味到自己和爸媽的關係。
孩子要細心照管動植物,否則它們就會幹枯、死亡。他開始變得警惕,意識到自己對其他生命負有責任,這和父母親對他的生命責任感如出一轍。
譬如樹上開花,
花落偶然結果。
那果便是你,
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子,
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
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
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
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胡適
所以當孩子回家很晚,去玩危險遊戲,或者接觸其他不良事物時,父母不可能不聞不問。那不是為了要管住孩子,是希望他能更好地長大,不想讓他的心靈或身體中途夭折或受損,不希望鮮花還沒綻放花蕾就掉了。這種心情完全就像孩子殷殷期待著花兒開放的那一天,如果孩子領會到這樣的良苦用心,他怎麼可能憤怒地拒絕父母的愛意呢?
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
——《西升經》
當孩子有一天收穫回報,花兒綻放,蠶兒吐絲,鳥兒鳴叫,簡直就像過節,令他快樂興奮。他感覺自己就是這些小東西的父母,在這樣真摯的情感面前,言語又顯得多麼乏味造作。在無須刻意說教的干涉下,孩子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爸媽對他的愛護,這樣的教育叫自主教育。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簡單,正如窗檯的一盆花、窗外的一蓬草、窗前的小蜻蜓,讓他懂得切入的方式,做個有心人,訓練出發達的感官,能注意到天地萬物。不管是渺小如沙粒種子,還是宏偉如宇宙蒼穹,他都不會視而不見。讓他自己有興趣仔細去聽小蟲的鳴叫,觀察小草的發芽,去看去聽去觸摸。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世界萬物都有道,道在社會之間,在軍事、機械、醫學、天文,乃至一草一木間。
把大自然帶入我們的生活中來吧,即使簡單地播下一顆小小的種子,也可以等到它發芽的那一天。隨著幼芽的破土,兒童幼小的心靈就會萌生智慧,萌生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熱愛,這將影響一個人終生的價值觀。
童年的記憶和生命印象等那些最早感動過你心靈的細節,永遠會根植在你情感的深處。
也許有人說,怕孩子會因養的花和動物死了而傷心。其實不用多慮,死亡是生命永恆的話題,是富有人生意義的。如果我們永遠都死不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什麼都無所謂了呢?這些都需要家長慢慢引導孩子了解。有時生命艱難,並非一帆風順,花兒還未開放也有可能會事先枯萎。
正因為每個生命都會死,在活著時就要珍惜、要盡心,不能因為人終有一死會傷心,就不好好生活。
大自然教會我們身心恬淡
我們先看一組比較:
表3–1自然與人工對行為影響的比較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
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喜歡吃辛辣刺激的菜,比如水煮魚、麻辣龍蝦、毛血旺等。南方人因為環境的影響而需要嗜辣,如今北方一帶也興起了辛辣的菜。
飲食習慣和人的生活狀態有很大關係,普遍嗜辣的現象則說明現代人的身體素質已經在下降。
有些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能量的大量喪失會導致胃經氣血虧虛,中氣不足,食慾變差,食而無味,只有吃味道濃重的食品,如燒烤、麻辣火鍋等味道比較厚重的食物,這些人才會有胃口。
過分濃重的味道會損壞味覺。一旦感覺器官麻木了,就會吃什麼都不香。花天酒地的闊老闆和公子哥們,一擲千金卻無處下箸,覺得什麼都不可口。嬰兒的感官是最乾淨的,我們卻總用大人那已經被污染的味覺去揣測,認為嬰兒喝著沒放鹽或糖的湯會食不甘味,頗為滑稽可笑。
嬰兒本可以吃出肉和菜最原始的香味,父母越去添加調料,孩子的味覺就會越來越重,漸漸地他們再難體會到食物的原始香味,反而開始依賴調料。有的嬰兒自從喝了可樂便不再想喝白水了,這一點所有人都一樣,嘗過甜頭以後再回頭就不易了。
同理,明亮而閃爍、華麗而空洞的燈光也會傷人的眼睛。如舞廳里的燈光,長期置身其中,會使人的辨色力和透視力都下降。
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在於感覺的存在,能幫助人感知外物和內心的變化。同時慾望還存在,享受也還存在。想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自己對他人他事是有用的,如能讓自己養育的嬰兒露出滿足的表情,讓所愛的人會心一笑。同時,他人他事對自己也是有用的,如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愛,或者一份美食對自己的誘惑,俊男美女對自己的吸引力。
這是一種「生效感」,我生效故我在。豐富的研究資料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感覺到自己「不生效」,那他就會感覺到自己完全無能,就像個性無能患者(當然性無能只是「不生效」的一小部分)。如果一個人在很多方面都「不生效」,那他承受的痛苦也就翻倍了。
為了克服無能感,「不生效」者會去做一些不正常的事——吸毒、沉迷工作、做出嗜酒和濫交等各種成癮行為,甚至於做出殘忍的殺人行為。
五官和內心變得麻木,就像動物的觸角不再敏銳。人會因為不想忍受痛苦的感覺,而尋求更強的刺激來感受自我,慾望也會變得越來越奇特。
「縱慾無度」很傷人,這種「欲」指的不僅是色慾,還指各種與生理感覺和心理感覺相關的慾望:對食物、對錢、對物質的慾望,比如紙醉金迷、花天酒地、聲色犬馬之類。
過度刺激迷失自我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分析過: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患有厭倦感這種心理疾病,只因為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患了這種病,所以它往往不易被察覺。大部分人通過參加活動來阻止厭倦感發作,如喝酒、看電視、兜風、參加聚會、進行性行為、服用藥品,還有人會拼了命地工作,把自己變成工作狂(這是最不容易自我察覺的病態行為,反而有時會引起患者的自我欣賞)。都市的很多角落都充斥著可以尋歡作樂的場所,人們的閑暇時間總是被其所消費、所掌控。
用這樣膚淺的方式來解決心裡的空虛和厭倦於事無補,就像吃了一大堆沒有營養的食物后,仍舊覺得很餓,那是用暫時的興奮、刺激、快樂、酒勁或性慾來麻醉自己,沒有觸及靈魂深處的真實需要,心靈的空洞沒有被真正地賦予生機。
設想,我們吃過一些豐盛大餐,也吃過很多粗茶淡飯,哪些使我們長成了健壯的身體?
無需山珍海味,只需真知真味。
所以,慾望不能被過度滿足。滿足過後是無盡的空虛失落和厭倦感。更有甚者生出怪癖,因為被慾望驅使本就是人之本性。
那就讓我們換一種活法吧,凝神聚氣、摒棄浮華!去默默地置身於自然之中,安靜地觀察四季變化,看著門口樹上的葉子由嫩黃變草綠,由墨綠變金黃。
培養出敏銳的視力、聽覺和心靈方能洞察到自然中微妙而神奇的變化,甚至能聽懂鳥兒為什麼鳴叫,天地萬物在合唱!
不窮炙煿,而足益精神。省珍奇烹炙之資,而潔治水米及常蔬,調節頤養,以和於身地,神仙不當如是耶!食不須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縱有他美,須俟腹內運化后再進,方得受益。若一飯而包羅數十味於腹中,恐五臟亦供役不及。而物性既雜,其間豈無矛盾?亦可畏也。
——《食憲鴻秘》
愛極必反
天真的孩子本無浮華奢侈的需求,無須過度地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破壞他們原本的質樸無華。如果父母真的有錢沒處花,那就捐給慈善機構吧,不要禍害孩子。
現在有些家長拼了命地溺愛孩子,以為「我這輩子受這麼多苦,我可不能讓我家孩子受苦了」,所以讓孩子沒節制地享福。
有的家長儼然一副高大偉岸的父母形象,驕傲地說:「我要把最好的給寶寶。」你覺得最好的,對寶寶不一定是最好的,這是你的願望,不等同於他的真實需要。寶寶不需要「最好的」,要的是「最健康的」。
信佛之人會說你讓孩子享的是未來之福。如果你讓他享了大福,他這一生的福報會在短短几年內消耗殆盡,未來等待著他的就全部是挫折。
從心理學或教育學的角度說,前面的路太順利了會讓人此後經不起一點風浪,變得受挫能力差、抗壓能力差。對於別人而言不算什麼的事情,努把力就過去了,可到你孩子面前就是挫折,就是翻不過的高山。
如果讓孩子想吃的食物都吃到了,讓他滿意了,他這輩子胃就會變差,吃什麼都不香了,這等於傷害了他30年到50年。
如果讓孩子想要的都能得到,他就會空虛,不求上進。
如果你仗勢「走後門」讓孩子當個班幹部,孩子一亢奮,說不定今後能當局長的能力就會消耗殆盡。
別讓孩子太高興、太滿意了。
即使家庭條件優越,有能力給予孩子也不能隨便給。
雖然《西遊記》告訴我們:凡是有「後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沒「後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但現實社會不是西遊記。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非得回到舊社會,勒緊褲腰窮哈哈,節衣縮食。凡事適度就好,不要太肆意妄為。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或者停留在原始社會裡,也許滿目繁華不容你視而不見,也許環境污染已經遮蔽了天空的繁星點點。
但至少,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些,不在背離自然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大自然像面鏡子,能照出靈魂的矯飾和墮落。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