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勢篇

02 勢篇

02

勢篇

一單元用兵之「勢」就在奇正

形和勢的關係是什麼呢?前面說了,做事先看形,做起來就靠勢。「勢」就是創造「勢所必然」。用兵要靠勢,而戰勢不過奇正。奇正的變化無窮無盡,互相轉化,就像圓環一樣無始無終,循環往複。

7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至關重要

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註釋

①分數:分、數都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②形名:旌旗和金鼓,文中指指揮的通信工具和信號。

譯文

孫子說:治理人數眾多的軍隊就像治理小部隊一樣,這是組織得好。指揮大部隊就像指揮小部隊一樣,這是因為有規定好的指揮信號。

歷史故事

鴛鴦陣

鴛鴦陣是中國古代陣法之一,此陣是由戚繼光創立的,是明朝軍隊抗擊倭寇時採用的一種戰鬥隊形。

鴛鴦陣陣形以十一人為一隊,分別由隊長和手持長牌、藤牌、狼筅(竹子削成的長尖棍)、長槍和「鏜鈀」的士兵組成。進攻時,手執長牌和藤牌的人,主要是掩護后隊前進。持狼筅的人負責保護前面的盾牌手,還負責掩護後面的長槍手進攻。長槍手則在打擊敵人的同時,也照應著前面的盾牌手和狼筅手。最後一組就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果敵人迂迴攻擊,他們就持短刀衝上去劈殺敵人。

這種鴛鴦陣讓各種兵器分工明確,充分發揮了兵器間的優勢互補,而且陣形變化靈活,每個人只需要精熟自己那一種兵器,操作簡單。戚繼光正是憑藉此陣,在與倭寇的作戰中屢戰屢勝。

戚繼光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他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掃平了多年肆虐沿海的倭患;還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十餘年,保衛了北疆的安全。他是一位在練兵排陣、裝備發明、軍事工程上都很有建樹的將領。

華杉詳解

如果說「形」是實力,是戰略,那勢呢,也不能簡單地說是戰術或者執行。孫子講的勢,是人為製造出一種勢態,俗話說「造勢」,就有點兒這個意思。造勢,然後用這種製造出來的勢態去驅使團隊,甚至呼風喚雨。

孫子更強調通過造勢去影響人的心志:不管他心志行不行,只要給他造成那個勢,他不行也得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把士兵置之死地,士兵心一橫,也就拚死作戰了。這種勢,用現在的話來講,一是指戰術,二主要是指管理。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就是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樣,這就靠編製——也就是組織。把人們組織好后,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樣,和運用自己的手臂一樣方便。

「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開打了,指揮一支大軍作戰就跟指揮小分隊一樣,靠什麼呢?靠「形名」,顧名思義,就是視覺號令。號令有眼睛看的,比如狼煙、信號旗之類;也有耳朵聽的,比如衝鋒號、集結號、擊鼓前進、鳴金收兵之類。

所以《勢篇》第一句就是講管理和組織問題。戚繼光的鴛鴦陣是一個典型,現在的企業管理學也可以說是一個典型。我們還是學生,不需要像公司一樣管理,但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管理同樣重要。想一想,如果我們是組長、班長,或者想在集體活動里擔任領導的職責,管理知識就對我們分配工作、協調同學很有幫助啦!

名家註解

曹操註:「用兵任勢也。」

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註:「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8被誤讀的「正兵」與「奇兵」

原文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註釋

①奇正:古代軍事術語,指常規兵與奇兵的戰術運用。

②以碫投卵:碫,磨刀石。用石頭打蛋,比喻極易摧毀。

譯文

統率全國軍隊,即使遭受敵人的進攻,也不一定會失敗,靠的就是正確運用「奇正」。攻擊敵軍像用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靠的是「虛實」運用得適宜。

作戰總是用正兵擋敵,用奇兵取勝。

歷史故事

王僧辯平侯景之亂

王僧辯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名將。他智勇兼備,屢獲勝利。

南梁後期朝政混亂,大臣侯景趁機叛亂,且實力迅速壯大,很快就佔領了都城建康,另立了一個傀儡皇帝。王僧辯當時是湘東王蕭繹下屬。他沿長江東下,進攻侯景,並一路收復失地,最後與另一位南梁大將陳霸先在建康城下會師,進逼侯景。

侯景看到梁軍高旗巨艦,船隻多得幾乎截斷長江。他很不悅,說:「梁軍士氣如此高昂,要先挫挫他們的銳氣。」於是他率鐵騎萬人,鳴鼓向前沖。陳霸先卻毫不畏懼,還對王僧辯說:「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賊今送死,欲為一戰。我眾彼寡,宜分其勢。」他認為自己這方兵力雄厚,可以分兵作戰。王僧辯聽取了他的建議,派強弩軍為前鋒,輕騎隨後,大軍在中間衝鋒,分三路衝擊侯景。侯景戰敗東逃,順江逃往海上,又被部下殺死。給江南人民帶來災難的侯景之亂終於被平息了。

王僧辯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名將。王僧辯原先在北魏當官,後來隨父親投奔南梁。他自幼受「好儒術」的父親影響,學識淵博,因在戰鬥中先後平定了多處叛亂和起義,而以儒將之稱遠近聞名。

陳霸先

南北朝時期的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幼時家境貧寒,卻胸懷大志。侯景之亂被平定后,梁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陳霸先在與對手們的爭鬥中勝出,最終廢黜了自己扶植的傀儡皇帝,取代梁朝,建立陳朝。

華杉詳解

「以正合,以奇勝」,與「兵者,詭道也」一樣,都是《孫子兵法》里常常被誤讀的一句話。最大的誤讀,就是把「奇」認為是「神奇」,以為奇兵是敵人意想不到的軍隊。實際上,這裡的「奇」,是數學里奇數的意思,古人又稱為「余奇」,即多餘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餘下來的就是奇兵,簡單地說,就是預備隊。

曹操註解說「先出合戰為正,后出為奇」,因此「正奇」是一個先後概念。兩軍對陣,先用正兵合戰,雙方主帥在後面看著,看到關鍵的時候,投入預備隊——奇兵——決勝,這就叫出奇制勝。就是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來,隨時保留一些力量,關鍵時候才用。

「以正合,以奇勝」並不是孫子的發明,從孫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這麼打。最早有一部黃帝兵法,叫《握奇文》,書名里的「奇」,就是機動部隊的意思。

奇正千變萬化,在正面作戰的是正兵,兩翼斜刺里殺出來的是奇兵。但如果兩軍對壘,正面戰場的沒動,側翼先衝擊敵人,等敵人亂了陣腳,正面大部隊再壓上去,這種情況,側翼的小部隊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隊是奇兵。所以才說,正兵、奇兵是一個先出后出的概念,而不是多與少的概念。如果僵化地理解,奇正就無法相互轉化了。

那麼奇正之間怎麼相互轉化呢?其實很簡單。以陳霸先和王僧辯的聯軍為例,已經投入戰鬥的,是正兵;準備上場的預備隊,是奇兵。預備隊投上去,就變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隊撤下來,又變成奇兵。

這一段里還有一句話:「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因為《勢篇》之後專門有一篇《虛實》,這句的內容就留到下一篇再講了。

《孫子兵法》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是指分戰時的排兵布陣,不是講奇襲。以為他的「以正合,以奇勝」,是想貪巧求速,奇襲得勝,就是對孫子的誤解。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以平時的認真為主,臨考前的衝刺為輔,這是「奇正」。但如果平時不用功,只打算靠考試前的衝刺,這就不是「奇正」,而是投機取巧了。

名家註解

以正合,以奇勝

李筌註:「當敵為正,傍出為奇。」

9善於應用奇正配合

原文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註釋

①聲不過五:指五聲,宮、商、角、徵、羽。

②色不過五:指五色,紅、黃、藍、白、黑。

③味不過五:指五味,酸、咸、辣、苦、甜。

譯文

所以善於運用奇兵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就像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像江海一樣永不枯竭,像日月運行一樣周而復始,像四季變化一樣循環往複。聲音只有五種,可五音的組合變化聽不勝聽;顏色不過五種,但五種色調的組合看不勝看;味道不過五種,但五種味道的組合變化嘗不勝嘗。作戰的方法不過「奇」「正」兩種,而「奇」「正」的變化無窮無盡。「奇」「正」相生,相互轉換,就像旋轉的圓環一樣沒有盡頭,誰能用得完呢?

歷史故事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鬥之一。東晉能以八萬軍隊大破前秦八十餘萬大軍,保住東晉政權,對「奇正」的運用佔了很大的原因。

淝水之戰前,前秦統一了北方,國力大增,秦王苻堅便準備攻擊東晉,一統天下。兩軍最後在淝水兩岸對峙。

戰前,晉軍指揮謝玄派使者,請求苻堅讓晉軍先渡河,再與前秦一決勝負。秦將大多不同意這個請求,但苻堅認為可以對晉軍半渡而擊,於是假裝同意了晉軍的要求。可沒想到,由於秦軍數量太多,前方的軍隊後撤時,後面的部隊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加上晉軍有人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頓時大亂。晉軍趁機渡過河來,摧枯拉朽,大破秦軍。

謝玄

東晉名將,東晉名臣謝安的侄子。謝安推薦謝玄負責長江以北的軍事活動,以抵禦前秦。謝玄招募驍勇之士組建訓練了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華杉詳解

戰勢不過奇正,簡單地說,就是分兵——分為正兵、奇兵,配合著打。而且正奇是動態的,隨時相互轉換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塊兒,不要把所有的力量一下子使完。在戰前要分配正兵、奇兵兩支兵力,互為犄角,相互配合。交戰的時候,也不要把所有的部隊一下子派出去,一定要留一部分在手裡,要有預備隊。先打出去的是正兵,后打出去的是奇兵。看到勝機出現的時候,把奇兵打出去,這叫出奇制勝。

我們用淝水之戰的例子分析一下。

苻堅錯在哪兒?人人都說他愚不可及,人家喊你退,你就退?苻堅當然不會那麼傻,他有他的盤算。他是打算假裝同意謝玄,等晉軍渡了一半河,鐵騎掩殺過去,就把他們都消滅在河裡了。這可是教科書式的「兵半渡可擊」,沒有問題。

問題在哪裡呢?在於沒有分兵,沒有分奇正。退可以,側翼應該留一支奇兵。如果正面有什麼問題,或者謝玄居然上了岸,殺過來了,側翼給他攔腰一擊,他就占不到便宜。苻堅太大意了,他沒把晉軍和謝玄當回事,就沒做奇兵安排,於是軍隊都擠在一起,最終造成混亂。而東晉有奇兵,就是那個大喊「秦軍敗矣」的朱序。朱序本來是前秦俘虜的東晉將領,淝水之戰前,苻堅派朱序去勸降謝石。朱序見了謝石,就說秦軍雖然號稱八十萬,但還未集結完畢,應該速戰,擊潰秦軍前鋒部隊,便有勝機。謝石、謝玄得了這個情報,才趕緊安排速戰。

我們還可以用足球賽來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跑位的就是奇。球一旦傳出去,正奇就轉換,接到球的變為正,傳球的變為奇。這球場就是戰場,分分秒秒,到處都是奇正轉換。「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這就是正奇之變。

所以咱們研究戰鬥,就像研究足球賽,不要以為出奇制勝是出了奇招。這世上沒什麼奇招,就那幾招,人人都知道,關鍵在於足球教練的領導管理能力、戰略思想、戰術智慧,以及球員的體能、技術、經驗、靈氣和訓練。不抓這個,哪有什麼奇招讓我們得勝?練球如此,學習亦如此。

二單元如何為勝利造勢

勢險和節短,是我們設計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則,就是前期準備、策劃很充分,這就是蓄勢待發。把動作搞簡單了再動手,動手就那一下子,一戰而定,一發而中。

10掌握髮動的時機和距離

原文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

註釋

①鷙鳥:一種兇猛的鷹隼。

②節:距離,指在越短的距離發動攻擊,衝擊越迅速和突然。

③弩:弓弩。

④發機:發射箭矢。

譯文

湍急之水能將巨石沖走,是靠飛快地奔流,這就叫「勢」。鷙鳥迅飛猛撲,以至能將鳥雀捕殺,這就叫「節」。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他發動的態勢是驚險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的。驚險的勢就像張滿的弓弩,短促的節奏就像擊發弩機(把箭忽然射出一般)。

歷史故事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伏擊戰,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魏國與齊國之間。

魏國曾經是戰國七雄中非常強大的諸侯國之一,時不時就想要吞併其他國家。這一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沒有直接去救韓國,而是準備攻擊魏國都城大梁。魏國便派主帥太子申、主將龐涓率領十萬精銳迎擊齊軍。

齊軍的主帥是孫臏,面對魏軍的追擊,他採用了「減灶」的計謀引誘魏軍。龐涓以為齊軍潰逃,便扔掉了大量物資,輕裝急行,企圖一舉擊潰齊軍。而孫臏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設置伏兵,等龐涓攜帶少量部隊追到的時候,齊軍萬箭齊發,龐涓兵敗自殺。隨後,孫臏又回師猛攻後方的魏軍,最終全殲魏國精銳部隊。魏國從此失去了爭霸的資格。

孫臏

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孫臏是孫子的後代,他曾受人迫害,遭受臏刑,導致身體殘疾。孫臏投奔齊國后,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先後幫助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華杉詳解

這段話的關鍵是「其勢險,其節短」。「勢險」,是積累的勢能最大,力量最大;「節短」,是釋放能量的距離最短、時間最短,那就能準確命中而且有最大殺傷力。

這就像射箭,如果我射箭的力量不夠大,箭速不夠快,我就射不遠。但是,如果我離目標不夠近,我就射不中!很多人一定都聽過百步穿楊的故事,但兵法告訴我們,不要指望百步穿楊,要爭取在十步之外射垃圾桶,那樣才能射中、射穿。我們看獵豹媽媽教小獵豹獵羚羊,就不會從百步之外發動追擊,而是悄悄地摸到獵物五步之內,然後從草叢中一躍而起,一下把獵物撲倒,這也是一個道理。

在前文里,孫子說了「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勝於易勝者也」。善戰者都沒有智慧的名氣,沒有赫赫戰功,因為他打的仗都容易打。所以,善射者也沒有百步穿楊的美名,因為他都是摸到獵物眼皮底下再射。孫臏就是這樣的一個善戰者,他先是製造假象讓龐涓追上來,然後在他必經之路上,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設下埋伏,等著魏軍送上門來,一網打盡。

戰,要一戰而定;擊,要一發而中。所有的功夫都放在研究這一擊上,蓄積能量,打磨箭頭,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把這些都準備好了,其勢險、其節短的一擊就一定能射中。這就是《孫子兵法》的一貫思想。

勢險和節短,也是我們工作和學習的基本原則。我們做事也要能「致命一擊」,不過這需要充分的前期準備和積累。如果我們動手做一件事,發現好長時間還沒弄完,那就趕緊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前期準備沒做好,或者方向不對。因為這時已經不能「一擊必中」了,而是「亂箭齊發」,不僅射不中,還要浪費大量精力。

11以亂勢誤導敵人

原文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註釋

①紛紛紜紜:紛紛,旌旗翻轉的樣子。紜紜,是士卒之貌。指雜亂而眾多。

②斗亂:於紛亂狀態中戰鬥。

③形圓:部署軍隊如圓形,文中指能應付各種可能情況。

④治亂,數也:數,組織編製。治亂要看組織紀律。

⑤形之:形,暴露。把偽裝暴露給敵人看。

⑥予之:給予敵方利益。

譯文

在紛紛紜紜、亂糟糟一片中戰鬥,要使軍隊不混亂;在混混沌沌、不清晰的情況中打仗,要部署得可以對付各種可能情況而不被打敗。混亂從嚴整中發生,怯懦從勇敢中發生,軟弱從堅強中發生。是嚴整還是混亂,靠組織編製的好壞;是勇敢還是膽怯,靠態勢的優劣;是強大還是弱小,是力量大小的表現。

所以,善於調動敵軍的人,會用假象迷惑敵軍,敵軍就會(據此判斷)跟從我方的調動;給予敵軍一點兒利益,敵軍必然趨利而來。用利益去調動敵人,用重兵來等待敵人。

歷史故事

庸浦之戰

庸浦之戰是春秋時期吳國和楚國一系列戰鬥中的一戰。在這一戰里,楚國誘使吳國進入埋伏圈,大敗吳軍。

這一年,楚國的君主楚共王死了,吳國便打算趁機進攻楚國。楚國大夫養由基說:「吳國趁我們君王剛死的時候來攻擊,一定是以為我們不能出兵,所以他們必然會掉以輕心。」於是,養由基向楚國司馬子庚提出設下埋伏、誘敵深入的戰略,子庚採納了這個建議。

兩軍交戰的時候,養由基先是率領部分楚軍,進擊已渡過長江的吳軍,然後又詐敗後撤。吳軍不辨真假,尾隨楚軍追到了庸浦這個地方。早等在這裡的子庚,就指揮埋伏於該地的三處伏兵猛攻吳軍。吳軍遭到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抵抗,只能潰敗而逃。

養由基

春秋時期楚國將領,是古代著名的神射手。養由基是小國養國人,養國被楚國滅亡后,養由基成為楚國大夫。據說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每一片柳葉的中心,成語「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就是根據養由基的故事而來。

華杉詳解

孫子的這一段話,都是講「動敵」:讓敵人感覺我很混亂,很弱小,很膽怯,實際上我很齊整,很強大,很勇敢。

紛紛紜紜,只是看似亂糟糟一片;混混沌沌,只是看似混亂,而實際上法令嚴明,職責清晰,各有分數,擾而不亂。總之,就是為了欺騙敵人。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曹操註解說:「皆毀形匿情也。」所以這些也都是假裝給敵人看,是為了隱藏我軍實情的。讓他看見亂,其實是治;讓他看見怯,其實是勇;讓他看見弱,其實是強。亂生於治,要軍紀治理非常嚴明,才能做到表面亂糟糟,實際井井有條;怯生於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看上去假裝敗退,吸引敵人;弱生於強,要有超強的實力,才敢示弱讓敵人傾巢來攻。

所以,「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治還是亂,是分數問題。分數在前文已經講過了,是組織架構。勇還是怯,是兵勢問題。比如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戰就得死,在這個形勢逼迫下,每個人就都必須拚命作戰,膽小的也會變得勇敢。強弱,是一個示形的問題。前文也舉過一個例子,就是「白登之圍」。劉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頓。冒頓全給他看老弱病殘,劉邦就上當了,以為匈奴只有老弱殘兵,結果三十萬大軍在白登被冒頓包圍,差點兒回不來。

楚國佯裝敗退吸引吳軍,是對這一段的詮釋,上一篇孫臏用「減灶」的計策,也是對這一段的詮釋。實際上不止他們,歷史上凡是想要誘惑敵人的人,大多會採用這種方法:給予敵人一點兒小利,敵人就會來奪取;用小利去誘動敵人,再用強兵勁卒去對付它。如果我們遇到這麼會裝的「敵人」,該怎麼辦呢?那就必須擦亮眼睛,別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沖昏了頭腦,想想孫子始終提醒我們的「先勝后戰」——先保證自己不會失敗,再去考慮戰勝的辦法。

名家註解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曹操註:「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鼓齊之。車騎轉而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王皙註:「將欲內明而外暗,內治而外混,所以示敵之輕己者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曹操註:「皆毀形匿情也。」

12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

原文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註釋

①戰人:指揮士兵。

譯文

所以,善戰的人,是靠製造有利的態勢來取勝,而不是苛求將兵。因此,要選擇能利用各種有利態勢的將兵。所謂「任勢」,是指善於造勢的將領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木石的性情,是在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在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的會靜止,圓形的會滾動。所以,善戰者所造就的有利態勢,就像讓圓石從極高的山上滾下來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勢」。

歷史故事

錦囊妙計

大部分人知道的「錦囊妙計」,是關於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典故。不過,這裡的錦囊妙計卻是曹操使用的。

曹操要去征討漢中的張魯。臨行前,他留下了張遼、李典、樂進和七千餘人的軍隊守合肥,而且還給護軍薛悌留了一個信封,說敵人來了再打開。

曹操大軍離開沒多久,孫權就率十萬人來取合肥。四位大將趕緊打開信封,裡面寫了:「如果孫權來,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要出戰。」這信太簡單,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張遼卻懂了。他說:「丞相出征在外,如果等他來救,我們這城已經破了。丞相這是叫我們趁孫權兵勢未合,先跟他打一下,滅滅他的威風,然後可守。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於是李典和張遼兩員猛將,趁孫權立足未穩,即刻出戰,果然大破孫權。吳軍的氣勢沒了,張、李二將再回城中守備,守軍便心安氣盛。孫權吃了這個小敗,又重新收拾軍隊來攻城,可攻了十天攻不下,只好自己撤退了。

張遼

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張遼在漢末的亂世中,先後跟隨過何進、董卓、呂布等勢力。呂布被曹操打敗,張遼便歸屬曹操。合肥之戰中,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差點兒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后,張遼威震江東。

華杉詳解

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勝負之道在於怎麼造勢,這得主帥自己研究。什麼事沒幹好,領導不能罵下面的人不行,或者逼下面的人去干,因為責任在自己,是自己沒安排好。即便是別人不行,那也是他自己沒選對人。所以優秀的領導者,求之於勢,不責怪下面人。

曹操的這個「錦囊妙計」就是用對了人。合肥守軍孤立無援,如果曹操只找勇猛和好戰的人,就容易貿然出擊;如果只找保守膽怯的人,就容易軍心不穩。所以他選了幾個性格各異的將領,優勢互補,果然解決了這個問題。

李世民的大將李靖曾說,兵有三勢:一是氣勢,二是地勢,三是因勢。

氣勢是什麼,首先是我內心強大,然後別人也認為我強大。氣勢不是虛的,是真的,是實力積累出來的。

地勢,是佔盡地利。就像諸葛亮失街亭,街亭就是地勢。街亭在,地勢就在;街亭沒了,地勢就沒了。地勢沒了,怎麼打也沒用,只有撤退。

因勢,就是因人之勢:根據對方的勢,因勢利導。曹操的錦囊妙計,就是知道孫權來的人多,先到的必然想等大部隊到了再動手。於是他利用這個兵勢,先給孫權一個迎頭痛擊,吳軍的氣勢就被打下去了,曹軍的氣勢就壯了。

所以,我們把「勢」造好,再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那就一切自然而然。

韓信破趙之戰,把一萬人的軍隊背水列陣,面對敵軍二十萬人,人人殊死作戰,為什麼?因為韓信是「任勢」,不是責人。那「勢」就是無路可逃,只能跟敵人拚命。淝水之戰,苻堅率百萬之眾面對晉軍八萬人,雖然也說過「退後者斬」,可擋不住士兵逃跑。因為那「勢」是有路可逃,當官的來斬,沒有來斬的敵人多!

因此,很多包圍戰往往都要留一面給敵人逃跑,這也是造勢:不給他殊死作戰的勢,讓他有逃命的勢,這樣敵人才不會跟我拚命,不至於殺敵一千,自傷八百。而且,如果能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一支奇兵,把他殲滅,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善戰者,任勢不任人,任勢而後擇人。士兵是勇是怯,不在於他的性格,主要在於將領把他置於什麼形勢。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才是領導力所在,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問題來了,不要只責怪人,如果大家能把造成問題的「大勢」改善好,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名家註解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杜牧註:「善戰者先量度兵勢,然後量人之才,隨短長以任之,不責怪說下面人不成器。」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

曹操註:「任自然勢。」

梅堯臣註:「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杜牧註:「轉石於千仞之山,不可遏止者,在山不在石也;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

《勢篇》全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四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四冊)
上一章下一章

02 勢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