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啟蒙運動時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被譽為「人類哲學界的哥白尼」。
康德是人類思想天空的一顆巨星。他發表了震驚世界的「三大批判」論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將康德與柏拉圖、奧古斯汀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康德生平
1724年,伊曼努爾康德生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6歲那年,康德進入小學學習,1740年進入柯尼斯堡大學學習。
1755年,康德提出學位論文《論火》,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匿名出版《自然通史與天體論》,第一次在長期統治人們思想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缺口。
1775~1768年,康德發表的論著有:《對形而上學認識論基本原理的新解釋》(1755年)、《自然地理學講授提綱》(1757年)、《試對樂觀主義作若干考察》(1759)、《對豐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0年)、《三段論法四格的詭辯》(1762年)、《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嘗試》(1763年)、《對於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觀察》(1764年)、《論空間方位區分的基本根據》(1768年)。1769年是康德的哲學思想發展的關鍵一年。由於受英國經驗主義影響,特別是省察到休謨所提的有關因果聯繫有無必然性問題的重要意義,他從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哲學的「獨斷的美夢」中猛醒過來,開始從「先批判時期」向「批判時期」過渡。
1769年,康德受埃爾蘭根大學聘請,擔任教授職務;次年受耶拿大學聘請,並於3月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並提出《感覺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論文,進行答辯。
1780年,康德開始《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寫作,他的哲學思想進入批判時期。
在1781~1790年的10年間,康德的構成批判哲學體系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導論》、《判斷力批判》三部巨著相繼問世,另外還刊行了《未來一切形而上學導論》(1783年)、《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785年)、《對人類歷史起源的推測》(1786年)、《論目的論原理在哲學中的運用》(1788年)以及其他10多篇論著。
1786年冬,康德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院士。
1792年起,康德擔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同年發表《論人的劣根性》,次年春發表《論理性範圍內的宗教》。《論理性範圍內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同年9月,康德發表《論格言: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可是實踐上卻行不通》。
1794年,康德發表《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同年6月發表《論萬物的終結》;7月,康德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康德因為就宗教問題發表意見受到國王訓斥。第二年發表《永久和平論》。
1796年,康德發表《論靈魂的器官》,同年6月23日,康德最後一次講課,從此離開了講台。
1797年,康德發表了《道德形而上學》,同年9月發表了《論出於利他動機而說謊的虛妄權利》。
1798年,康德被選為西恩(義大利)科學院院士;同年秋天發表《學科間紛爭》和《人類學》。1799年,康德發表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哲學之關係》。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的科學哲學給予的評價是:一錢不值。這是康德作為哲學家的最後一句話,從此他就告別了哲學舞台――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801年,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伊曼努埃爾康德在家鄉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著作
康德的著作主要有:
《純粹理性批判》(1781)
這本書不但是康德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也是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781年這部著作的第一版問世,但是被人誤解為「貝克萊主義」而使康德異常苦惱。六年後,康德對這部書作出了修訂,主要是大大地壓縮了有關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和增加了「對唯心論的駁斥」這一節。
《實踐理性批判》(1788)
本書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判斷力批判》(1790)
本書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後一部。也被稱為「第三批判」。全書分為序言、導言、「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四部分。后兩部分為本書的重點,「審美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和「辯證論」;「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則分為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和「辯證論」及「目的論判斷力的方**」與「對於目的論的總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