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堂筆談

十堂筆談

一小引

陶淵明所作《雜詩》之六有句雲,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這種經驗大抵各人都曾有過,只是沒有人寫出來,而且說的這麼親切。其實這也本來是當然的,年歲有距離,意見也自然不能沒有若干的間隔。王筠《教童子法》中有一則云:

「桐城人傳其先輩語曰,學生二十歲不狂,沒出息,三十歲猶狂,沒出息。」這兩句話我很喜歡,古人說,狂者進取,少年時代不可無此精神,若如世間所稱的一味的少年老成,有似春行秋令,倒反不是正當的事。照同樣的道理說來壯年老年也各有他當然的責務,須得分頭去做,不要說陶公詩中的五十,就是六七十也罷,反正都還有事該做,沒有可以休息的日子,莊子曰,息我以死,所以唯年壽盡才有休息。但是,說老當益壯,已經到了相當的年紀,卻從新納妾成家,固然是不成話,就是跟著青年跑,說時髦話,也可以不必。譬如走路,青年正在出發,壯年爬山過水已走了若干程,老年走的更多了,這條路是無窮盡的,看看是終於不能走到,但還得走下去。他走了這一輩子,結果恐怕也還是一無所得,他所得的只有關於這路的知識,說沒有用也就沒有用,不過對於這條路上的行人未必全然無用,多少可以做參考,不要聽也別無妨礙。老年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略略講給別人聽,固不能把前途說得怎麼好,有什麼黃金屋或顏如玉,也不至於像火焰山那麼的多魔難,只是就可以供旅行者的參考的地方,想得到時告知一點,這也可說是他們的義務。我們自己有過少年時代,記起來有不少可笑的事,在學堂的六年中總有過一兩回幾乎除了名,那時正是二十前後,照例不免有點狂,不過回想起當時犯過都為了公,不是私人的名利問題,也還可以說得過去。當時也聽了不少的長者的教訓,也照例如陶公所云掩耳不喜,這其實是無怪的,因為那些教訓大抵就只是誨人諂耳,不聽倒是對的,在此刻還歷之年想起四十年前長老的話,覺得不大有什麼值得記憶,更不必說共鳴了。這樣看來,五十之年也是今昔很有不同,並不是一定到了什麼年齡便總是那麼的想的。一個人自以為是,本來是難免的,總之不能說是對,現在讓我們希望,我們的意見或者可以比上一代的老輩稍好一點,並不是特別有什麼地方更是聰明了,只是有一種反省,自己從前也有過青年時期,未曾完全忘記,其次是現今因年歲閱歷的關係,有些意見很有改變了,這頗有可供後人參考的地方,但並沒有一種約束力,叫人非如此不可。因為根據這個態度說話,說的人雖然覺得他有說的義務,聽的人單隻有聽的權利,不聽也是隨意,可以免去掩耳之煩,蓋唯有長者咶咶而談,強迫少年人坐而恭聽,那時才有掩耳之必要也。昔馮定遠著《家戒》二卷,卷首題詞中有云:

「少年性快,老年諄諄之言,非所樂聞,不至頭觸屏風而睡,亦已足矣,無如之何,筆之於書,或冀有時一讀,未必無益也。」馮君寫《家戒》,說的是這麼明達,我們對青年朋友說話,自然還該客氣,仔細想來,其實與平輩朋友說話也無什麼不同,大抵只是話題有點選擇而已,至於需要誠實坦白本是一樣,說的繁簡或須分別,但是那也只是論理當如是,卻亦不能一定做到也。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十日十堂自記。

二漢字

這個題目本來應該寫作國文國語,但是我的意思很偏重在表現這國文國語的漢字上面,所以這樣的寫了,因而裡面所說的話也就多少有點變動,不能與泛論中國國文國語相同。中國自己原來只有這一種文字,上邊不必再加漢這一字的形容,大概自從三百年前滿洲文進來之後,這才二者對立起來,有如滿漢餑餑或滿漢壽材之類,漢文這名稱乃一般通行,至於漢字則是新名詞,卻也很適用,所以現在就沿用這名稱以表示中國特有的形聲文字。這種文字在藝術文學上有什麼美點,在教育上有什麼缺點,這些問題暫且不談,因為說來話長,而且容易我田引水,談不出結論來,現今想說的只是為中國前途著想,這漢字倒很是有用,我們有應當加以重視之必要。這如說是政治的看法,也非始不可,但在今日中國有好些事情,我覺得第一先應用政治的看法去看,他於中國本身於中國廣義的政治上有何利益,決定其價值,從其他標準看出來的評價,即使更為客觀更為科學的,也須得放在其次。即如漢字,在外國人特別是在文化系統不同的異民族,感覺極難學,又或在學習誦讀寫作上,也均比較的不容易,這些或者都是事實也罷,但我們只問這漢字假如對於中國本身是合用的,在政治意味上於中國極有利益,那麼這就行了,上邊所說的諸種缺點都可暫且擱下不論,而且也可以暫不作缺點論。漢字在中國的益處是什麼呢,我從前寫過一篇文章論漢文學的前途,在附記里說過這一節話:

「中國民族被稱為一盤散沙,自他均無異辭,但民族間自有系維存在,反不似歐洲人之易於分裂,此在平日視之或無甚足取,唯亂后思之,正大可珍重。我們翻史書,永樂定都北京,安之若故鄉,數百年燕雲舊俗了不為梗,又看報章雜誌之記事照相,東至寧古塔,西至烏魯木齊,市街住宅種種色相,不但基本如一,即瑣末事項有出於迷信敝俗者,亦多具有,常令覽者不禁苦笑。反覆一想,此是何物在時間空間中有如是維繫之力,思想文字言語禮俗,如此而已。漢字漢語,其來已遠,近時更有語體文,以漢字寫國語,義務教育未普及,只等待刊物自然流通的結果,現今青年以漢字為文章者,無論地理等等距離間隔如何,其感情思想卻均相通,這一件小事實有很大的意義。舊派的人,嘆息語體文流行,古文漸衰微了,新派又覺得還不夠白話化方言化,也表示不滿意,但據我看來,這在文章上正可適用,更重要的乃是政治上的成功,助成國民思想感情的連絡與一致,我們固不必要褒揚新文學運動之發起人,唯其成績在民國政治上實在比較在文學上為尤大,不可不加以承認。」我在這裡再補充幾句,我們最大的希望與要求是中國的統一,這應從文化上建立基礎,文字言語的統一又為其必要條件,中國雖有好些方言系統,而綜合的有國語以總其成,以有極古的傳統的漢字紀錄之,上貫古今,旁及四方,思想禮俗無不通達,文化的統一賴以維持,此極是幸事也。假如沒有這漢字,卻用任何拼音文字去寫,中國的普通國語文便無法可以讀懂,勢必須拼寫純粹方言,此在拼寫方面或可滿意,通行地域亦自有限定,其結果即是文字言語之分裂,一方言區域將成為一小國,中國亦即無形的分裂了。現今的國語與文誠然未為完善,漢字的使用亦有艱難之點,唯因其有維繫文化的統一之功用,政治上有極大意義,凡現在關心中國前途的人都應注意予以重視。這個責任首先落在知識階級尤其是青年的身上,大家應當意識的尊重漢字,重要之點約有三端。其一是學術的研究。在大學不必說了,就是在中學也當注意文字學,明了漢字形體的大概,不但可為將來專攻的基本,對於文字構造感到趣味,亦有利於學習文章。其二是適合的書寫。古今雅俗,字體不一,各有所宜,用不得當,即可成為別字。須先學得一般通用寫法,以應實用,其俗字簡筆,約定俗成者,亦應知悉,再加以文字學上的若干古字,隨宜用入,以有書卷氣為度,便不致誤。其三是正確的使用。一個個的漢字,都精細的考慮,照著要說的意思排列下去,有如工女穿珠,要粒粒都有著落,變成整串的東西。世俗敬惜字紙,希望文昌垂佑,蓋出於科舉時代之迷信,殊為可笑,今特對於祖國文字致其珍重之意,則固是合理的事也。

三國文

現代的知識青年關於國文至少要養成這兩種能力,一能讀懂普通的古書,二能寫得出普通的國語文。說到古書,中國的情形與西洋各國頗有不同。西洋的文字是拼音的,三四百年前的書便寫得很不一樣,而且歷史都不遠,除希臘拉丁文外,簡單的說一句,到了十四五世紀有價值的書才出現,現在早已有了翻譯註釋本,所以一般讀者已無讀古書之必要,只有專門學者這才直接去從古文書中探取他的資源。中國則從周朝算起,亦已有三千年,雖然字體漸有改變,卻是一直用漢字紀錄,如今說起書來,差不多就都是古書,我們要想知道一點本國的歷史,思想和文學,須得向這裡邊去尋求。這一大堆的資料,二三千年來多少人的心力所積聚,說雜亂得難利用,好壞都有,也是實在的事,但總之有這一大堆活的資料可用是極難得的,在世間未有其比,除了特殊的若干古典之外,只須少少查考,大抵現代人都能讀懂,至少也可通其大意。假如將來文化發達,整理國故的事業努力下去,那些特殊的古典有如《尚書》內之《盤庚》等篇,都有精美的翻譯對照本可看,其他古書都經過校訂考證註釋,一般入門及工具書也大略完備,讀者隨處得著幫助,利益自然更大,此刻現在可惜還未能如此,所以青年自己的努力最為重要。上邊說普通的古書,其範圍也就只是一部分史書,儒家道家的幾種主要著作,文學書類,擇要閱讀而已,只要對於漢字知道愛重,文字方面有一點基本知識,再加上有想知道本國事情及其傳統的熱心,用心讀去,雖無明師亦易自通,並不是怎麼困難的事。至於寫文章,目的在於傳達自己的意思,自然不能使用古文,應當寫國語文,那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理由並不在於二者之是非而在於能否。我曾說過,我們寫文章是想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達出來的,能夠將思想和感情多寫出一分,文章的力量即加增一分,寫出得愈多便愈好。文字乃是一種工具,看那種適用便是好的,本來古文或語體都可以用,這裡的問題是要看我們是否能用,那一種用的合適罷了。我們在書房裡念過十年以上經書的人,勉強寫古文也還來得,可是要想像上邊所說那樣寫出傳達意思的文章,覺得力有未逮,梁任公的論說與林琴南的小說翻譯,總要算是最好的了,我們是寫不成,但同時也不能感覺滿意,至少在現今有別的寫法可用的時候。那麼用白話文么,這也未必盡然。說寫白話文,便當以白話為標準,而現在白話的標準卻不一定,可以解作國語,也可以解作方言,不如說是國語,比較的有個準則,大抵可解釋為可用漢字表示的通用白話。他比起方言來或者有些弱點,但他有統一性,可以通行於全中國,正如漢字一樣,我們並非看輕方言與拼音字,實在只是較看重國語與漢字,因為後者對於中國統一工作上更為有用。倘若中國政治統一,文化發達,人人能讀能寫用漢字的國語文,此外更能使用拼音字的方言,那也是很好的事情,鄙人雖老且懶,自己未能再去練習,想寫什麼越語文學,但對於此現象也很高興,那是無可疑的。以上兩節說的都有點舊式亦未可知,但是,所以說的舊式的原因如蒙讀者所諒解,則話雖不時新而意不無可取,至少也總是誠實耳。十三日。

四外國語

我覺得現代青年對於外國語的興趣遠不及老前輩的那麼熱烈深厚,這是很可惜的事。所謂老前輩,當然不是鄙人這一輩的人,說的是前清同治光緒時代的人物,以年紀論,到了現在總該有八十上下了吧,他們雖然有大半世生在前朝,但其學術上的功績留在民國的卻很不少,如今且舉二人為例,有如蔡元培與羅振玉。他們的學業這裡也不必細敘,大家大抵都已知道,我只想說說他們與外國語的關係。據羅君《集蓼編》所說,光緒戊戌在上海設東文學社,以東文授諸科學,時中國學校無授東文者,入學者眾,王國維氏即在其中,羅君時年已三十三矣。蔡君傳略中雲,戊戌與友人合設一東文學社,學讀和文書,是時年亦三十三歲,及丁未赴柏林,始學習德語,則年四十二。這幾位老先生有了相當的年紀,卻是辛辛苦苦地要學外國語,是什麼緣故呢。在那時候,知識階級中間有一種憂慮,怕中國要被外人瓜分,會得亡國滅種,想要找出一條救國的路來,這就是所謂新學,而要理解新學又非懂得外國語不可。這亡國的憂慮與救國的方法在現今的人看來以為何如,那是別一問題,當時卻是誠實的相信的,做新學八股的自然也並不是沒有,但有些人總是切實的做去,在學習困難的時代努力去追求,這種精神是很可佩服的。時光荏苒的過去,離開戊戌已有四十六年之久了,外國語的需要加添,學習的機會亦很多,如在中學須習外國語二種,大學又至少加一種,成為必修的功課,可是學習的興緻卻反而減退了。這彷彿有如看報,在五十年前,關心國事的人都覺得非通時務不可,而其唯一方法在於看《申報》,在東南水鄉的人定得《申報》展轉送到,大概已在半個月二十天之後,親友好事者又爭相借看,往往一兩月前的報紙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到了近時,對於報紙的信仰也漸減退,固然還是人手一張,可是看報的意思已經與以前不同了。這是時勢變遷的關係,或者也是無可如何的事,但總之是可惜的,至少是關於外國語的問題,希望青年再加考慮,多分出一點力氣來從事學習。專靠從外國語去求得新學以救國,這個想法或者是太簡單太舊一點了也未可知,但是為求知識起見必須多學外國語,這總是無疑的,大家即使未能十分積極的去做,在學校里必修的這一部分既然有學習的機會,總須得竭力的學,一面完了學校的功課,一面也於自己大有利益。我曾經說過:「我的雜學原來不足為法,有老朋友曾批評說這是橫通,但是我想勸現代的青年朋友,有機會多學點外國文,我相信這當是有益無損的。俗語云,開一頭門,多一路風。這本來是勸人謹慎的話,如今借了來說,學一種外國語有如多開一面門窗,可以放進風日,也可以眺望景色,別的不說,總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吧。」上邊的意思是說借了外國語的幫助多讀些書,知識見解益以增進,一般的利益很是不小,若是研究專門學問,外國語自然更是重要,這裡無須多說了。十四日。

五國史

國民常識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國史的知識。據學校里的先生們說,現今學生的本國史的知識卻是很缺乏,正是很不幸的事。本來在小學和初中高中,歷史教過三轉,總該記得一個大概了,但是結果似乎並不好,這是什麼緣故呢。或者因為學校太重考試之故吧,聽講的只為應考起見,勉強記憶,等到考過得了分數,便又整個的還給先生了,這也說不定。從前我們在書房裡只念四書五經,讀得爛熟,卻是不能理解,史鑒隨意閱看,並不強迫,倒反多少記得,雖然那時所用的只有《綱鑒易知錄》,《通鑒輯覽》這一類的陋書,卻也能夠使我們知道國史的概要。《論語》是勉強讀了的,所以到了中年以後,才來尋找《論語正義》,《論語后案》諸書,從新想理會他的意義。由此看來,這原因是很簡單的,當作功課做的時候難得發生興趣,課外又沒有資料與機會誘導人去接近史書,說是在學校讀書若干年,而史的知識非常缺乏,那是不足怪的。我們並不說史書是怎麼了不得的寶貝,所以非讀不可,實在只因國民對於本國的歷史須得知道一個概要,深覺得現在這種情形雖然是無怪的,卻也是可慮的事,極有救正之必要。有人編成一種適用的簡要的通史,可以當參考書也可以做課外讀物,自然是最好的辦法,不過這件事急切難以希望實現,那麼目下的還是在於青年自己努力,找舊材料來姑且應用。沒有多大時間讀書,或是專心理工方面的人,去找一部比較詳明的,例如呂思勉先生編的《本國史》,用心看過一遍,大抵也就夠了吧,若是文科系統的不必說了,就是別的人,只要有點時間或興趣讀書的,都應當在這方面多用力,獲得國史的知識愈多愈好。這件事似乎也不很難,史學固然是個專門,但如為求常識而讀史書,卻是別一條路,從看小說也可以走得通的。我曾說過,由《西遊記》《水滸傳》等,漸至《三國演義》,轉到《聊齋志異》,這是從白話入文言的徑路。《聊齋》之後,經過了《夜談隨錄》一派,一變而轉入《閱微草堂筆記》,這樣,舊派文言小說的兩派都已經入門,便自然而然的跑到唐代叢書裡邊去了。小說本來說是稗史,假如看到《世說新語》,《宋瑣語》,那已是正史的碎片,讀史的能力與興味亦已養成矣。本來讀古文也一樣的可以養成讀史的能力,不過我不贊成這樣做,因為一染了史論的習氣,便入了邪道,對於古人往事隨意亂道,不但不能從史書得到什麼益處,反而心粗氣浮,誤事匪淺。假如先有了讀野史的興趣,再看正史,他還守著讀書的正當態度,不想去妄加判斷,只向書中去求得知識,其結果總是無弊的。這種知識,除通史之外還應注意於近代的一部分,據我的意思,宋元至清最為重要,這一千年中不但內憂外患最多,深刻的顯露出中國的虛弱情形,就是文化思想,不論是好是壞,也是從兩宋起發生轉變,造成現在這狀態的,所以治史學的人或者覺得上古史有許多未開發的地方,值得研究,若在我們則情形不同,所應注重的倒反在於近代。古人以史為鑒,就是說當作鏡子用,孔子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鏡子同樣的可以照美醜,但史鑒的意義漸偏重於鑒戒,這與巴枯寧的話相似,看歷史是教我們不要再這樣,也是很好的意思,不過說到勸戒便須先定善惡是非,又要走到史論一路去,不很妥當,我們的須得是別一種態度,連鑒戒這一層也都擱起,就只簡單的想要知道本國過去的這些事情。我們不先假定知道了有什麼用處,其理由只是有知道之必要,正如一個人有知道他的父親祖父的事情之必要一樣。祖父的長壽未必足為榮,父親的死於肺病也未必是辱,不過在為子孫者這不是沒有關係的事,他知道了於生活方針上很有參考的價值,那麼用處到底還是有的。我們看見國史上光榮的事固然很高興,有些掃興的大小事件,看了掃興原是當然,但是也不可不注意,而且或者應該反而多加註意才是,這有如說到先人的病與死的地方,要知道其事雖在過去多年之前,同家族與同民族的都是一樣,在精神與體質上都有一種微妙的聯繫,最值得我們的深思與反省。奉勸青年讀國史,這意思是極平凡的,只有末了這一節算是個人私見,聊表獻芹之意,芹不足貴,但請承受這裡的一點誠意耳。二十日。

六博物

我們說看國史有如查閱先人的行狀和病時的脈案,那麼動植物也夠到上說是遠年的老親,總之不是全沒有什麼關係的,只有礦物恐怕有點拉不上罷了。普通性教育的書,要使兒童理解兩性生殖的原理,大抵都是從動植物講起,漸漸的到了人類,不但可以講得明凈而有興趣,實在也是自然的順序。手頭有兩冊西文的小書,其一名曰「性是什麼」,他先從單細胞的動植說起,隨後一面講到苔類以及顯花植物之生殖,一面接著說過的阿米巴講到水螅,以後是蚯蚓,蛙,雞和狗,末了才是人類。其一名曰「小孩是怎麼生的」,從風媒花蟲媒花說到魚,雞和狗,以至於人類,文章更是淺明美麗,適於兒童的閱讀,曾見中國譯本,原本的醇雅不免稍有損失。這兩種書都是以博物的資料為性教育之用,再放大了來說,生物學的知識也未始不可以為整個的人生問題研究之參考資料。在好許多年前我曾這樣說過,我不信世上有一部經典可以千百年來當做人類的教訓的,只有記載生物的生活現象的比阿洛支,才可供我們參考,定人類行為的標準。這話似乎說的太簡括一點,但是我至今還是這樣想,覺得知道動植生活的概要,對於了解人生有些問題比較容易,即使只是初中程度的博物知識,如能活用得宜,也就可以應用。分類的一部分看去似不甚重要,但是如《論語》上所說,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與讀詩有關,青年多認識種種動植物,養成對於自然之愛好,也是好事,於生活很有益,不但可以為賞識藝文之助。生理生態我想更為重要,從這裡看出來的生活現象與人類原是根本一致,要想考慮人生的事情便須得於此著手。我在談中國的思想問題中曾說過:

「飲食以求個體之生存,男女以求種族之生存,這本是一切生物的本能,進化論者所謂求生意志,人也是生物,所以這本能自然也是有的。不過一般生物的求生是單純的,只要達到生存的目的便不問手段,只要自己能夠生存,便不惜危害別個的生存,人則不然,他與生物同樣的要求生存,但最初覺得單獨不能達到目的,須得與別個聯絡,互相扶助,才能好好的生存,隨後又感到別人也與自己同樣的有好惡,設法圓滿的相處。前者是生存的方法,動物中也有能夠做到的,後者乃是人所獨有的生存道德,古人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蓋即此也。」中國國民的中心思想之最高點為仁,即是此原始的生存道德所發達而成,如不從生物學的立腳地來看,不能了解其意義之深厚。我屢次找機會勸誘青年朋友留意動物的生活,獲得生物學上的常識,主要的目的就在這裡。其次是希望利用這些知識,去糾正從前流傳下來的倫理化的自然觀。我們只要一翻開書本,自周朝以至清末,前後二千年間,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的,記著好許多怪話,如雀入大海為蛤,腐草化為螢,蚯蚓與阜螽為偶等,又如羔羊跪乳,烏反哺,梟食母等,皆是。第一類只是奇怪罷了,第二類乃很荒謬,二者虛妄不實雖然相同,後者更要不得,歪曲事實,假借名教,尤為惡性的也。略知動物生態的人,自能明了小羊不跪不便吃奶,烏無家庭,無從找尋老烏,梟只吞食小動物,不能啄食母肉,可以不至於上他的當。人禽有別,人類自有倫理,不必通行及於禽獸,此類虛飾無實之詞亟宜清除,以存真相,我們人類不必太為異物操心,只須自己多多反省,勿過徇私慾,違反自然,多做出禽獸所不為之事,如奴隸及賣淫制度等,斯已足矣。

七醫學

我們希望大家活用關於動植物的知識,還有關於人身生理的一部分未曾說及,現在便想來利用這些知識了。希臘哲人教人要知道你自己,這從那裡知道起呢,自己的這個身子,總是第一應該知道的吧。古人雖有求知之心,而少此機緣,雖然古來胡亂殺人,卻沒有學術的解剖,前清道光時王清任想要明了內髒的位置,還只得到叢塚里去察看,真可以說是苦學了。自從西洋的醫士合信氏給我們譯出《全體新論》以來,這件事也就不很困難,及至學校開設,生理衛生列入中學課程裡邊,有先生按時講給大家聽,考問得不大記得還要扣分數,這樣的一來,就是想忘記也很有點難了吧。可是雖不忘記,卻是不能活用,也是徒然,我們所慮的便是這一點。在學校書本子上得來了好些的新知識,好像是藥材店的許多小抽屜,都一隔隔的收起來,和歷來在家庭社會上得來的更多的舊知識,並排的存著,永不發生關係,隨時分別拿出來應用。所以學過生理學,知道骨骼臟腑構造的人,有時還仍舊相信舊書上所說的話,例如女人比男人要多或是少一根骨頭,古時某人是鎖子骨的,或靜坐鍊氣,這氣可以從丹田往上行,向頂上直鑽出去。本來氣這說法在古希臘也是有的,沿至歐洲中世還是如此,因為解剖屍體時發見動脈是空的,以為這是氣的管子,自血液循環說成立,這氣的通路只限定於呼吸系統之內了。中國種種舊說在以前都是當然的,現今青年已經習得確實的新學說,總當來清算一下子,屏除虛妄,擇定一種比較正確的道理,以便有所遵循,勿再模稜兩可才是。再進一步來說,大家既然有了這些知識,關於醫學也該有一種了解,即使不想醫病,總當具有關於病與葯與黴菌的常識,對於醫學的尊重之意。我曾這樣說過,醫療或是生物的本能,如犬貓之自舐其創是也,但其發達為活人之術,無論是用法術或方劑,總之是人類文化之一特色,雖然與梃刃同是發明,而意義迥殊,中國稱蚩尤作五兵,而神農嘗葯辨性,為人皇,可以見矣。醫學史上所記便多是這些仁人之用心,不過大小稍有不同,我看了常不禁感嘆,覺得假如人類想要找一點足以自誇的文明證據,大約只可求之於這方面吧。我最佩服巴斯德於德法戰爭中間從啤酒里研究出了黴菌的傳染,這影響於人類福利者不知既極,外科傷科產科因了消毒的完成,內科因了預防抗毒的發達,一年中不知道要救助了多少人命,這個功德恐怕近世的帝王將相中沒有人能及。有西洋醫生說,人類的敵人只是黴菌,須得大家聯合起來殲滅他才好。這話是很不錯的,所以我拿了來轉送給本國青年。在七百年前有張從正寫了醫書十五卷,名曰「儒門事親」,意思是說事親者當知醫,此書應當一讀。其實這豈只是事親,對於自己及家屬以至社會,醫與葯的常識也都是必要,學校里沒有習得的機會,只好自己去找,本國和外國文的都可應用。中國古時醫學也曾發達過,可以與希臘羅馬相比,可是到了近代便已中絕,即使舊說流傳,而無法與現今之生理病理以及黴菌學相連接,鄙人不懂玄學,聽之茫然,故在醫學一方面,對於國粹了無留戀,所希望大家獲得者乃是現代醫學的知識,若是醫者意也一派的故事只是筆記的資料,我看了好些葉天士薛生白的傳說,覺得倒很有趣,卻是都不相信也。二十四日。

八佛經

在這個時候,假如勸青年來念佛經,不但人家要罵,就是說話的自己也覺得不大妥當。不過我這裡所說的是讀佛經,並不是念佛誦經,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經固然是教中的聖典,同時也是一部書,我們把他當作書來看看,這也會於我們很有益的。《舊約》是猶太教基督教各派的聖書,我們無緣的人似乎可以不必看的了,可是也並不然。卷頭《創世紀》里說上帝創造天地,有云:

「上帝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上帝看著是好的。」這一節話如說他是事實,大概有科學常識的人未必承認,但是我們當作傳說看時,這卻很有意思,文章也寫得不錯。中國講盤古的故事,彷彿是拿著斧鑿在開礦,還有女媧鍊石補天的事,無論怎麼聽總只像童話,但因此也就令人捨不得,所以雖然搢紳先生難言之,卻總是留傳著,有人愛聽,也有人不厭重複的說。佛經里的故事也正是如此,他比《舊約》更少宗教氣味,比中國的講得更好,更多文學趣味,我勸人可以讀點佛經,就是為這個緣故。中國文人著作,據私見說來,唐以前的其文章思想都有本色,其氣象多可喜,自宋以後便覺得不佳,雖然別有其他好處亦不能抹煞。總之我對於兩晉六朝人的作品很有點兒喜歡,只是這一段落三百年間著作不算多,那麼把佛經的一部分歸到裡邊去,可以熱鬧不少,也是合理的事。我曾讚揚這些譯文,多有文情俱勝者,鳩摩羅什為最著,那種駢散合用的文體當然是因新的需要而興起的,但是恰好的利用舊文字能力去表出新意思,實在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成就。至於經中所有的思想,當然是佛教精神,一眼看去這是外來的宗教,和我們沒甚關係,但是離開凡人所不易領解的甚深義諦,只看取大乘菩薩救世濟人的弘願景行,覺得其偉大處與儒家所說的堯禹稷的精神根本相同,讀了令人感激,其力量似乎比經書還要大些。《六度集經》中云:

「眾生擾擾,其苦無量,吾當為地。為旱作潤,為濕作筏。飢食渴漿,寒衣熱涼。為病作醫,為冥作光。若有濁世顛到之時,吾當於中作佛,度彼眾生矣。」此處說理而能與美和合在一起,說得那麼好,真是難得。又有把意思寄托在故事裡的,雖是容易墮入勸戒的窠臼,卻也是寫得質樸而美,只覺得可喜,即或重複類似,亦不生厭,有如讀唐以前的志怪,唐代的傳奇文只有少數可以相比。這一類書本來不少,不過長篇或是全體用偈時也不大相宜,大抵以《百喻經》一類的譬喻經,《雜寶藏經》,《賢愚因緣經》,《六度集經》等為最適於翻讀,我也未能保證看了一定有什麼益處,總之比讀俞理初所謂愚儒的愚書要好得多。根據個人的經驗來說,在四十年前讀了《菩薩投身飼餓虎經》,至今還時時想起,不曾忘記。從前雜覽的時候,曾讀柏拉圖記梭格拉底之死,忒洛亞的女人們的悲劇,以及近代人的有些著作,經過類似的感動有好些回,可是這一次總是特別的深而且久,卻又是平靜的,不是興奮而是近於安慰的一種影響。這是宗教文學的力量吧,雖然我是不懂宗教的。我記起《投身飼餓虎經》來的時候,往往連帶想到《中山狼傳》。這傳不著撰人名氏,我在《程氏墨苑》中見到,題宋謝枋得,又見《八公遊戲叢談》中題唐姚合,恐怕都是假託,只是文章卻寫得有意思。看了這篇文章不會得安慰,但也是很有用的,這與上邊的經正是兩面,我們連在一處想起來,有如服下一帖配搭好的葯,雖苦而或利於病也。二十九日。

九風土誌

中國舊書史部地理類中有雜記一門,性質很是特別,本是史的資料,卻很多文藝的興味,雖是小冊居多,一直為文人所愛讀,流傳比較的廣。我想這於現代青年也不是沒有益處的,頗想勸大家找一點當課外讀物去看也好。這一類書里所記的大都是一地方的古迹傳說,物產風俗,其事既多新奇可喜,假如文章寫得好一點,自然更引人入勝,而且因為說的是一地方的事,內容固易於有統一,更令讀者感覺對於鄉土之愛,這是讀大部的地理書時所沒有的。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中國曾經提唱過鄉土志,還編成幾種教本,要在中小學校講授,養成愛鄉心以為愛國的基本,這個意思是很好的,只可惜同別的好些新意思一樣,不久就漸漸消滅,沒有留下一點兒成績。新的鄉土志將來讓我們希望再有一天會得復興起來,從新編纂出好書來,現在暫且利用一部分舊書,姑且稱為風土誌零本,小學無可如何,請中學以上的青年隨意看看,也是好的。我的本意實在是想引誘他們,是的,我老實的說引誘,進到民俗研究方面去,使這冷僻的小路上稍為增加幾個行人。專門弄史地的人不必說,我們不敢去勞駕,假如另外有人,對於中國人的過去與將來頗為關心,便想請他把史學的興趣放到低的廣的方面來,從讀雜書的時候起離開了廊廟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漸與田夫野老相接觸,從事於國民生活之史的研究,雖是寂寞的學問,卻於中國有重大的意義。這種研究須有切實的訓練,還是日後的話,我們現在只是說起頭的預備,有如起講寫下且夫二字,不過表示其有此意思而已。再說古來地理雜記,我覺得他好,就是材料好,意思好,或是文章好的,大約有這幾類,都可以看得。其一是記一地方的風物的。單就古代來說,晉之《南方草木狀》,唐之《北戶錄》與《嶺表錄異》,向來為世所珍重。中國博物之學不發達,農醫二家門戶各別,士大夫知道一點自然物差不多就只靠這些,此外還有《詩經》《楚辭》《爾雅》的名物箋注而已。其二是關於前代的。因為在變亂之後,舉目有山河之異,著者大都是逸民遺老,追懷昔年風景,自不禁感慨系之,其文章中既含有感情分子,追逐過去的夢影,鄙事俚語悉不忍捨棄,又其人率有豪氣,大膽的抒寫,所以讀者自然為之感動傾倒。宋之《夢華》《夢粱》二錄,明之《如夢錄》,《陶庵夢憶》,都是好例。其三是專講本地的。這本來可以同第一類並算,不過有這一點差別,前者所記多系異地,彷彿用了驚異的眼來看,有點異域趣味,後者則是對於故鄉或是第二故鄉的留戀,重在懷舊而非知新。我們在北京的人便就北京來說吧。燕雲十六州的往事,若能存有記錄,未始不是有意思的事,可惜沒有什麼留存,所以我們的話也只好從明朝說起。明末的《帝京景物略》是我所喜歡的一部書,即使後來有《日下舊聞》等,博雅精密可以超過,卻總是參考的類書,沒有《景物略》的那種文藝價值。清末的書有《天咫偶聞》與《燕京歲時記》,也都是好的。民國以後出版的有枝巢子的《舊京瑣記》,我也覺得很好,只可惜寫得太少耳。近來有一部英文書,由式場博士譯成日本文,題曰「北京的市民」,上下兩冊,承他送給我一部,雖是元來為西洋人而寫,敘述北京歲時風俗婚喪禮節,很有趣味,自繪插圖亦頗脫俗。我求得原本只有下冊,原名曰「吳的閱歷」,羅信耀著,可惜沒有漢文本,不然倒也是好書,比古書還更有趣些。我寫筆談總想不要太主觀,不知道能否做到,這回卻是自己明白,不免有多少私見。古人曾說,有鄉下老吃芹菜覺得很美,想去獻給貴人,貴人放到口裡去只覺得辣辣的,我所做的有點相像也未可知。但是水芹菜現在吃的人很多,因此不妨引以自慰,我的芹菜將來也會有人要吃的吧。

十夢

我如要來談夢,手邊倒也有些好材料,如張伯起的《夢占類考》,曬書堂本《夢書》,藹理斯的《夢之世界》,拉克列夫的《夢史》等,可以夠用。但是現在來講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呢。這裡所謂夢實在只是說的希望,雖然推究下去希望也就是一種夢。案佛書上說,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西洋十六世紀時學者也分夢為三種,一自然的,即四大不和夢,二心意的,即先見夢,三神與鬼的,即天人及想夢。現代大抵只分兩類,一再現的,或雲心意的,二表現的,或雲感覺的。其實表現的夢裡即包括四大不和夢,如《善見律》雲,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而不實。先見夢據解說雲,或晝日見,夜則夢見,此亦不實,則是再現的夢也。天人示現善惡的天人夢,示現福德罪障的想夢,現在已經不再計算,但是再現的夢裡有一部分是象徵的,心理分析學派特別看重,稱曰滿願的夢,以為人有密願野望,為世間禮法所制,不能實現,乃於夢中求得滿足,如分析而求得其故,於精神治療大有用處。此系專門之事,唯如所說其意亦頗可喜,我說希望也就是一種夢,就此我田引水,很是便利。不過希望的運命很不大好,世人對於夢倒頗信賴,古今來不斷的加以占釋,希望則大家多以為是很渺茫的。希臘傳說里有班陀拉的故事,說天帝命鍛冶神造一女人,眾神各贈以美艷,工巧,媚惑與狡獪,名曰班陀拉,意雲眾賜,給厄比美透斯為妻,攜有一匣,囑勿啟視,班陀拉好奇,竊發視之,一切罪惡疾病悉皆飛出,從此人間無復安寧,唯希望則尚閉存匣底雲。希望既然不曾飛出來,那麼在人間明明沒有此物,傳述這故事的人不但是所謂憎女家,亦由此可知是一個悲觀論者,大概這二者是相連的也未可知。但是仔細想來,悲觀也只是論而已,假如真是悲觀,這論亦何必有,他更無須論矣。俗說雲,有愚夫賣油炸鬼,妻教之曰,二文一條,如有人給三文兩條者,可應之曰,如此不如自吃,切勿售與。愚夫如教,卻隨即自吃訖,終於一條未賣,空手而回,妻見驚詫,叱之曰,你心裡想著什麼,答曰,我現在想喝一碗茶。這只是一個笑話,可知希望總是永存的,因為愚夫的想頭也就本來是希望也。說到這裡,我們希望把自己的想頭來整理一下,庶幾較為合理,弗為世人所笑。吃油炸鬼后喝茶,我們也是應當想的,不過這是小問題,只關係自身的,此外還該有大一點的希望值得考慮。清末學者焦理堂述其父訓詞雲,人生不過飲食男女,非飲食無以生,非男女無以生生,唯我欲生,人亦欲生,我欲生生,人亦欲生生。這話說得很好,自身的即是小我的生與生生固是重要,國家民族更是託命的本根,此大我的生與生生尤其應當看重,不必多說道理,只以生物的原則來說也是極明了的事。現代青年對於中國所抱的希望當然是很大而熱烈,不過意氣沮喪的也未必沒有,所以贅說一句,我們無論如何對於國家民族必須抱有大的希望。在這亂世有什麼事能做本來是問題,或者一無所成也說不定,但匣子里的希望不可拋棄,至少總要守住中國人的立場。昔人云,大夢誰先覺。如上邊所說大的希望即是大夢,我願誰都無有覺時,若是關於一己的小夢,則或善或惡無多關係,即付之不論可已。民國三十三年,除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立春以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立春以前
上一章下一章

十堂筆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