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真偽難辨
張凡從麻布袋裡拿出大唐雙龍中傳國玉璽。輕輕放在桌子上。一把觀台定秦劍,上有煉金符文,鋒利異常。出自奇幻大唐。故而帶著一絲奇幻色彩。半部竹簡呂氏春秋。一顆夜明珠。
先秦至寶。
張凡心跳加速,表面保持平靜道:「這幾件寶物,您細看。東西我只就是拿個提成,幫人代賣,他們也就是想多買幾套四合院,看準了,你們出個價格,合適就賣。」張凡留了個心眼,沒有交實底,要是看出假話,自己也好有個借口,不然,堂堂一個重生者,回來第一天,就被關到派出所了,那多跌份。弄不好,又要回答老路上去,欠著那位姐姐人情。
胡三本不以為常,突然目光一凜,霍然站了起來。他後悔了,把李博格這個老東西留在這。
以他祖傳的鑒定學識。與強烈的第六感,立即判斷出,眼前東西的不凡。他一個人砸鍋賣鐵也吃不下。
李博格臉色凝重逐漸露出激動神色:「我換,你不是喜歡我的那套宅子。我用它換你的玉璽。」
胡三立即跳了起來。大叫道:「滾,你個老東西。這會居然在我地盤搶生意來了。」
張凡心頭一跳,嘴角卻鎮靜說道:「我不能確定傳國玉璽真假,你們掌掌眼,然後把這東西定個價。」
直接忽略了張凡的說話。大眼瞪了過去。李博格不卑不亢地問道:「之前你是怎麼說的了,是誰讓我留下的?隨意出價。咱們可是地地道道的北京爺們,一口唾沫一口釘,你胡老三想反悔?」
胡三爺難以掩飾著內心的激動,一指桌子上的東西,說:「國之重器,就你那破宅子也配。你一個八旗遛鳥的東西,也敢想大漢帝威的傳國玉璽。」隱隱把這方玉璽和傳說中的傳國玉璽一一印證,樣式,缺口都對上了。胡三爺心頭震撼,手心都在顫慄。
李博格沒有說話,一雙老眼綻開如鷹戾的犀利目光,身上氣勢恍然變了一個人一樣。久居上位的皇族氣勢。
胡三爺本要繼續叫罵的話,亦立即為氣勢所懾,話道嘴邊都收斂了回去。八旗子弟的勢力在北京城化明為暗,真要惹急了。也不是一般人能拿捏的。
張凡心頭震撼,聽聞著兩人對話,愈加迷糊起來,要是乾坤袋裡的東西都是真的,我的天啊。那些黃金該不會也是真的吧。立方,體積,密度大概一乘算,八千噸打底。腦子頓時發矇。
難道自己真是那什麼青帝?要不然哪有這麼多黃金古董?
張凡開始懷疑人生?
胡三爺順著李博格小心翼翼的目光圍著傳國玉璽轉來轉去。他無法保持住鎮定,因為他現在所感應到的一股歷史的厚重,文明血脈氣息,是他從來未曾見到過的。歷朝歷代任何玉璽都比不上這枚玉璽給予他的感覺強烈。
看著兩人痴迷凝重的神色,張凡目光閃動,腦海里閃過一個記憶片斷。這是殘餘異力作祟。大唐雙龍的傳國玉璽是天外金石。力量大部分雖然為雙龍吸收。但是殘餘三分之一。所散發出來的能量,依舊不可小視。
我是誰?該死,怎麼會有黃易小說中的記憶?難道有和未來無限小說一樣的經歷?
一陣劇烈的頭疼襲來。張凡背後出了一聲冷汗。臉色又蒼白了一分。
玉璽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佩謂璽,玉璽是御璽的俗稱,專指帝王所用。
但是這方玉璽,卻是讓胡三爺雙目圓睜,嘴巴張得足以吞下一枚雞蛋下去,滿臉的驚駭之色。
整塊玉璽通體雪白,雖然歷史悠久,卻是沒有任何沁色流入其中,底座印章處呈四方形,長寬均為二三十公分左右,上面是螭獸鈕,雕琢著虎形龍相五蟠螭,惟妙惟肖,猶如活物一般。
而讓胡三爺吃驚的卻是他透過玉璽所看到的八個鳥篆書字,上面分明篆刻著:「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這幾個大字。
「莫……莫非……是傳國玉璽?」
饒是李博格見慣了各類珍稀古玩,但是此刻,仍然感覺到嘴唇發乾,不是他眼窩子淺薄,實在是這玩意,意義過於重大了。大清朝有皇家血脈貝子爺,什麼寶物沒見過。唯獨這件歷史演義傳奇色彩的的傳國玉璽,清史稿記載,從康熙到乾隆爺都無不發出念想猜測的感嘆。
關於這傳國玉璽,清朝幾位大帝都派人查閱了很多資料,想要找到。但是終沒有成功。終身引以為遺憾。尤其乾隆皇帝感嘆『唯傳國玉璽,方能彰顯天朝上國之威嚴。』有的人說毀於戰亂,有的推測葬在鐵木真的大墓中。
蒙古帝王鐵木真陵墓,除了埋葬極深之外,就連施工的匠人們都會被滅口,這還不算完,那些滅口匠人們的士兵,在返回地面之後,也會引頸自刎。
如此一來,不但絕了盜墓賊的念想,就連其子孫後代都摸不清這位千古一帝墓葬的位置了。
要追溯傳國玉璽從誕生到失蹤這千年來所經歷的磨難。其中的歷史疑雲一直為考古家們津津樂道。就是其文明歷史價值也絕非金錢能衡量。
但凡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一個歷史典故「完璧歸趙」。
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最重要信物,在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之為國之重器。
得到傳國玉璽的皇帝們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天下共可伐之,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三國演義,各路諸侯爭奪正統,必須擁有傳國玉璽。
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得傳國玉璽。
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后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