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神農大帝
洪水依舊在漫延,已經沒過了岐水平原最高的岐山。洪水漫延到哪,恐懼就在哪兒滋生,整片初生之土只有建木是最後的落腳之地,恐懼瀰漫在天空、建木還有洪水中。
一百七十八位智者匍匐在建木上,他們在準備一個古老、神秘且沉默的儀式。
神農部落的族人全都翹首以盼,不敢錯過一個細節,當然,左手指月右手摘星的相思除外。
有孟氏的魚,這位有孟氏最美麗的少女用嘴給陷入沉思的相思餵食糜子和水。她的雙手輕輕晃動,她的胸脯微微鼓起,她的雙眼儘是柔情。
帝女青鳥騎乘著青鳥在雨幕中遨遊,回來的時候撞見這一幕險些跌落到洪水裡。
「尊貴的炎帝,我們需要最為純凈的血脈來喚醒沉睡的神農大神。」一位智者匍匐在炎帝腳下,他的雙手高舉過頭頂,托著一個碩大的陶碗。
炎帝拔出一柄精緻的不同於骨刀、石刀的刀子,在胸膛劃了一刀,鮮紅、沸騰且磅礴的血液汩汩流出,一滴不漏傾灑在陶碗里。
一百七十八位智者鋪開一張碩大的牛皮,他們匍匐在牛皮上,用手指蘸陶碗里的鮮血,然後在牛皮上作畫。
三天三夜后,一百七十八位智者老死了八十一位,都掉進水裡,很快只剩枯骨。
智者又端著陶碗來,炎帝又劃了一刀。
又過了三天三夜,餘下的九十七位智者又老死八十一位,又掉進水裡,很快只剩枯骨。
智者端著陶碗再來,炎帝再劃了一刀。
再過三天三夜,餘下的十六位智者再老死七人,再掉進水裡,很快只剩枯骨。
後來存活下來的九位智者組成了長老會。
有孟氏的樵有幸成為九位智者中最老的一個,他恭敬地請炎帝起身去看他們歷時九天九夜才畫好的神農大帝。
炎帝飽滿、壯碩的胸膛塌陷了,他站在碩大的牛皮面前,透過時空與傳說中的祖先神農大神對視,他有一種錯覺,牛皮紙上和自己幾乎一模一樣的神農大帝在皺眉。
他伸出右手去觸摸牛皮上惟妙惟肖的神農大帝畫像,又縮回手掌,他的右手有一團火焰在燃燒。
炎帝把右手按在胸膛,止住了從乾癟胸膛冒出來的血液,也熄滅了手掌上的火焰,留下一個醒目的掌印。
他一掌朝下轟去,一團詭異、美麗的火焰憑空出現,將洪水灼燒出一個洞,幾條長著獠牙的碩大而怪異的魚形生物飄在水面。
後來炎帝叫這一掌為帝火。
炎帝面露狂喜之色,他又伸出左手按在牛皮上,這次什麼也沒發生。他懊惱地縮回手,與牛皮上的神農大神像對視,想要再發現一點什麼。炎帝有些暈眩,噴出一口鮮血,盡數落在牛皮上,他因為失血過多而陷入了昏迷。
炎帝的妻子,當年整個炎帝部落最美麗的女人青鳥氏過來抱著炎帝。
一個牛首人身,模樣和炎帝執幾乎沒有區別但體型更為碩大的人,或許應該稱為人鬼,從牛皮上走出來,時空的紊亂在牛皮附近形成了風暴和閃電。
他悲憫地忘了一眼昏迷的炎帝,再悲憫地掃視一圈炎帝部落子民,最後踏空而行,化作一團火焰在大雨中熊熊燃燒。
他的身軀從下往上開始化作虛無,洪水化作水汽蒸騰,岐山山巔已經露了個頭。
當這位炎帝部落的始祖只剩下一個頭顱時,他悲憫地與神牛對視,然後吐出一團火焰。
神牛本能地張嘴吞下這團火焰,它渾身冒出烤肉的香氣和毛髮燒焦的怪味。飢餓的子民吞咽著口水,用狗眼大膽侵犯這位炎帝部落的守護神,或者稱為地祇。
神農大帝吹了一口氣,那張碩大的牛皮飛到神牛身上,緊緊地貼合在一起,終於掩蓋住了撲鼻的芳香和焦味。
做完這些,這位神農大帝已經只剩下一雙飽含深情的眼睛和一對碩大的牛角,這對牛角落在炎帝面前,後來他用這對牛角製作了帝兵神農弓。
「恭送神農大神。」已經轉醒的炎帝最先匍匐在建木枝頭,這位炎帝部落至高無上的王的心境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恭送神農大帝。」神牛不再「哞哞」叫喚,而是口吐人言,它周身的火焰更加磅礴,它的一對牛角有電光閃爍,它的體型瘋長,比象還大。
「恭送神農大帝。」神農氏族人體內稀薄的血脈與這位遠古始祖產生了奇妙的共鳴,他們悉數匍匐著,高聲吶喊。
「恭送神農大帝。」炎帝部落四十九個氏族悉數匍匐,齊聲高呼。
神農大帝已經燃燒殆盡,他那一雙飽含深情的眼睛留戀地望了一眼匍匐在建木指頭上的子民,在洪水蒸騰、氤氳而成的水汽中化作虛無。
炎帝部落的子民驚喜地發現一百階巨石壘成的高台已經顯現出來,岐山山巔那一塊廣闊的平地開始長草,這場浩劫似乎被神農大帝的大手給逼停。
炎帝部落的子民兩眼飽含淚水,這片岐水平原埋葬著他們的祖先,耕耘著維繫生存的五穀和桑麻,圈養著提供肉糜、奶的豬牛羊,也奔跑著他們的孩子。
洪水不再下降,無論是岐山還是高台都只露出一個頭,給了這群炎帝部落子民莫大的希望,又戛然而止。
漫長的恐懼之後是短暫的喜悅,現在又被無盡的失落所沖淡。男人們雙目無神,女人們嚎啕大哭,老人用乾枯的手指在乾癟的胸口比劃古老而神秘的符號,孩子則在暴雨中不安地顫抖。
炎帝,這位炎帝部落至高無上的王,他伸出神異的右手,接連轟出美麗又詭異的火焰,在水面綻開一朵朵妖異的火蓮。火蓮還來不及徹底綻放又被洪水吞沒。
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天空的漏洞依舊在擴大,暴雨沒有絲毫停下來的徵兆,水位又開始慢慢抬升,剛露出頭的高台又被洪水淹沒。
「唉。」一位年老的智者發出了一聲悠長的嘆息,嘆息如漣漪,以建木為中心往四周滌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