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王輔臣舉兵戕經略 南懷仁制炮破吳軍
陝西一帶,自清帥圖海到后,與屏藩大小數十戰,互有勝負。王屏藩只望李本深兵到然後再進。不想李本深中道染疾,因此王屏藩又只是有靠王輔臣為應援。那時清朝方令大學士莫洛為經略大臣,擁重兵將入西安。不想那西安將軍瓦爾喀,不待莫洛兵到,先已欺敵出兵,入漢中,並略保寧。王屏藩聽得以瓦爾喀連兵漢中,兼及保寧,於己軍與王輔臣聲氣隔絕,實在不便。乃發兵以一路潛出略陽,以斷其水運。又令鄭蛟麟領軍直走棧道,以斷其陸運。瓦爾喀果然水陸交困,沒辦法退至廣元駐紮。
那時軍中已缺餉兩月,瓦爾喀與諸將計議,欲以進為退,先攻王屏藩,以通平涼之路。總兵王懷忠道:「軍糧既缺兩月,軍心已是惶怕,若再出軍,必然嘩變矣。」瓦爾喀道:「如不出兵,現在莫經略未到而援應已絕,為今之計,斷不能坐以待斃。除進兵以外,已無他策矣。」說罷,便不聽王懷忠之言,即決意速進。不料軍中自缺餉兩月,都有怨言,只由王懷忠力言退保廣元,只系靜候運餉,不久將到,因此穩住軍心。不提防自瓦爾喀進兵之令一下,軍心都憤,一時嘩噪起來。由王懷忠幾番撫慰,終是不從。瓦爾喀正定明日進兵,忽聽軍士嘩噪,不覺大怒,立傳令殺了數人。不料軍心更為不服,反潰變起來。王懷忠制之不住,反說王懷忠以巧言相騙,因此王懷忠部下四千人,反先行潰散。
那時軍心既變,瓦爾喀即領衛隊從小路逃回西安。提督王輔臣,本三桂養子,忽聽說王懷忠軍變,瓦爾喀已逃,大喜,即派部將李之倫假稱撫馴潰兵,盡收王懷忠之眾,賞以糧食。那逃軍以飢餓之際,忽得溫飽,已感激王輔臣不盡。輔臣深知其意,更示以恩義。
到第二天,已打聽得大學士經略大臣將到達寧羌,王輔臣至此,軍中仍樹大清旗號,只是陰勒諸軍準備吳周旗幟。密令部將李之倫、王光邦各領精兵三千,各到寧羌,擇要地埋伏。一面使人報知莫經略,告以漢中保寧兵變,漢中已陷,催莫洛星夜前來救應。去后,王輔臣又分路伏兵。莫洛接得王輔臣報告,知道漢中既失,隴右都危,乃嘆道:「輔臣本三桂養子,現在獨留心王事,真忠臣也。」於是催兵趕路。王輔臣也率師迎接,更密告王屏藩,使邀攻鄂洞。那莫洛方使人打聽王輔臣仍樹大清旗幟,更為心穩。那日正過寧羌,已近日暮,莫洛見山路狹迫,樹木叢雜,正生疑心,忽報王輔臣大軍已在前頭接應,已離此不遠。莫洛見過此便能與王輔臣合軍,便不再畏害怕,只顧前進。
忽一聲號炮,左有王光邦,右有李之倫,兩路殺出,萬箭齊發,都向莫洛軍中射來。王輔臣又督兵進殺,倏忽間王輔臣軍中盡換大周旗幟。莫軍大驚,只發箭還射,只是不知王光邦、李之倫、王輔臣人馬多少。王、李二軍又只是埋伏暗射,無不命中。莫軍既不見王光邦、李之倫人馬之面,箭都虛發,無可如何,因此大敗。莫洛急令退避,直退至平陽之地,方結營待戰。一面飛奏王輔臣軍變,一面催貝子鄂洞領兵前來救援。不料鄂洞聽得王輔臣反清助周,聲勢既大,已有畏心,不敢前進。
那時王輔臣聽得莫洛已經退軍,乃與左右屬下計議道:「莫經略以戰場失利故以急退,他料我必追,以求一戰也。我若追之,必中他計。鄂洞大兵離此不遠,待鄂洞到時,我無能為矣。現在宜抄小路疾趨,繞至莫洛軍前夾擊之,他必大敗。莫洛既敗,鄂洞也不敢進矣。」便令王光邦、李之倫休要卸甲,從小路偷過莫洛軍前進兵。王、李二將得令,不敢怠慢,即率軍前行。時正夜分,王、李二將令軍中不要舉火。至莫洛軍前時,已有四更天氣,遠望一帶,燈光萬點,正是莫軍人馬。王、李二將各舉暗號,即望燈光發箭亂射。那時莫洛也自留心防人掩襲,因此令軍輪流值守。奈在夜裡,不知周軍在於何處,因此軍中只受攻擊,無可抵禦。少時,王輔臣軍也到,箭如飛蝗。莫洛連中數箭,登時殞命。自莫洛死後,正是一時無主軍投散,有降的,有逃的,不計其數。計此一場戰事,莫軍中將領死傷十餘員。王輔臣將亡卒一一招撫,軍聲大震。貝子鄂洞更畏縮不敢前進。
王輔臣見鄂洞不來,也不復進,只是乘勢經略各郡。自此漢中、羌寧、廣元、保寧一帶,都為吳周所有。三桂聞報,即發銀三十萬犒賞各軍。王輔臣即與王屏藩會合,並連棧道,略陽、固原都是周軍屯紮。王輔臣更與屏藩計議,以王屏藩再出平涼,以攻圖海,自己要領兵取西安,免了後患,然後直進。至於清軍,自莫洛既死,大為震動,早由西安將軍瓦爾喀八百里加急由驛站馳報入京。
那時清朝聽得,好不驚慌害怕,即發諭旨至順承郡王與圖海及瓦爾喀等,將保寧引回之兵及夷陵赴援之兵都回集西安。又令蘭州駐守各營赴延安駐紮,以厚勢力。以貝子鄂洞及陝督哈占階擁兵不發,以至莫洛被戕,即行革職留任,以觀後效。一面旌恤莫洛,一面責成圖海收復各郡。
大學士明珠正為軍情憂慮,那日恰有西洋人南懷仁來見。那南懷仁本精於天文之學,從歐洲來到,志在傳教。后清朝以其精於天文,就任用了他在欽天監辦事。因中國人向來迷信天象,以為此次三桂起事,其成敗如何必有天象示告,因此不時向南懷仁詢問。當下南懷仁見了明珠,那明珠即問道:「此次吳三桂起事,勢甚猖獗,足下觀此次戰事,究竟如何?」南懷仁道:「今日之不勝,非關天意。我觀中國軍械,都不堪使用。幸而三桂也無利器,否則更不堪設想。若以吾歐洲利炮抵禦之,欲殲滅三桂實易如反掌。」
明珠聽了,大喜道:「你們西洋大炮,足下能制之否?」南懷仁道:「我自幼也曾入炮廠執業,此種利炮,我實能制之。但怕鞭長莫及。」明珠道:「若制此種利炮,約需時日幾何方能制就呢?」南懷仁道:「視夫工匠多少與器械齊便否。」明珠道:「既有此種利炮,無論如何也當製造。縱不能收取急效,也當能為將來準備。足下只管行事,取需款項,當令戶部隨時給發。」南懷仁領命,即繪定製炮形圖。恰當時廣東、澳門久為西人來東居留之地,凡西洋商業中運貨東來的人,都屯集澳門,也有時以洋舶往還津滬。南懷仁更於此等西洋人有諳悉製造的人,都延之為助,分頭趕鑄。又以在北京制炮運往各省,殊多轉折,即請明珠於未為三桂所踞之省會,分設制炮廠,分配洋人駐紮廠中製造。由是設一廠於揚州,以應蘇杭之用;設一廠於河南,分應陝西、湖北之用。召集工匠數千,日夜興作。只是製造不能計日可成,以三桂軍勢既銳,又由南懷仁獻議,先往澳門購買大炮數尊,后運至上海。
剛好安親王岳樂正出九江,就以新購西洋大炮數尊移至岳樂軍中應用。自製造西洋大炮這點消息報到三桂軍中,夏國相剛好駐守長沙,自念此種西洋大炮必為己軍之害,乃留部將扼守長沙,自己即令大軍徑出江南,欲直搗揚州,先奪炮廠。即一面催促耿王起兵,自領大軍沿醴陵而進。果然勢如破竹,由醴陵直陷萍鄉。吉安知府文秀棄城而遁,夏國相乃直入吉安進發。夏國相又遣部將高大節,引五千人從小路先攻饒州,以為犄角。兩軍會合,並取南昌。那時安親王岳樂已由九江直到達袁州,聽說夏國相分兩頭而來,屯兵城中不敢馬上進,志在西洋大炮一到,方敢出師。夏國相於是乘機傳檄,各郡紛紛投附,南昌巡撫將軍希爾根也棄城夜遁。夏國相既得南昌,聲勢大震,岳樂更不敢出。忽報西洋大炮已購到數尊,岳樂便以馬隊為中軍,另抽步隊二千人列為大炮隊,以舊日之炮雜以西洋大炮,往袁州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