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輕黃,花中一流:桂
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家家戶戶團圓之時,也正是一個適合講故事的時節。
圓月的故事你一定聽煩了,嫦娥和她的玉兔也屢屢見於筆端,廣寒宮聽起來和這個團圓的日子又有些格格不入,所以,看看這月亮上唯一的植物——桂樹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傳說在月亮上有座廣寒宮,中國神話中最美麗的女神嫦娥仙子就住在這裡。孤寂的月宮中沒有朋友陪伴,只有一隻會搗葯的白兔做寵物。突然有一天,月亮上來了一個名叫吳剛的仙人,他相貌英俊,談吐不俗,又有著八塊腹肌,很快就跟嫦娥仙子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可是好景不長,心理陰暗的玉皇大帝嫉妒吳剛,就在月亮上栽種了一棵高大的桂樹,命令吳剛用巨斧去砍伐它。然而這棵桂樹並不是普通的樹,它有著奇特的再生功能,被砍開的樹皮會立刻癒合,於是吳剛只得一下又一下地不停砍下去。
這個類似西方神話中「西西弗斯推巨石登山」的故事,最初出自唐代段成式編寫的《酉陽雜俎》中:「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不過,這個故事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偏折,因為它對吳剛最初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原本是西河人,是一個學道者,因為犯下了不該犯的錯誤,就被神仙謫貶到月宮伐木,這一伐就是幾千年。
其實吳剛的故事是唐代才有的,比那株巨大的不死桂樹出現得要晚很多。西漢時期皇族淮南王劉安編著的神仙道家著作《淮南子》中僅僅說了一句「月中有桂樹」,沒提吳剛,也沒提蟾蜍,後來這句話在流傳過程中被無限發揮,不但桂樹越長越高,而且有了神異色彩,更成了吳剛斧子下的受害者。
我們知道,月球上是一個荒涼的世界,沒有蟾蜍,沒有玉兔,嫦娥仙子、桂樹和伐木工吳剛當然也是不存在的。這些傳說中的人物和動植物全都源自古人對月中斑駁陰影腦洞大開的想象。那麼,古人為什麼會把月中陰影想象成桂樹,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樹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從漢代到晉代都流行神仙方術,桂樹很幸運或者說很不幸地被這些企求長生不老的方士看中,認為是一種可以跟茯苓、靈芝等媲美的靈藥。比如說晉代文學家干寶在《搜神記》中記載:「彭祖者,殷時大夫也,歷夏而至商末,號七百歲。常食桂芝。」
食用桂花和靈芝當然不可能讓人活到700多歲,不過這也說明古人確實一度把桂樹當成神奇的植物,這樣一來讓它和因為偷食仙藥飛升的嫦娥仙子為伍,也就不算突兀了,至於後來吳剛出現,很可能只是古人習慣性地想要給嫦娥湊一個對象而已。然而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說:「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我們所認識的嫦娥美人原來竟是一隻蟾蜍!這樣一來,吳剛先生就實在是太可憐了。
桂樹和中國人的不解之緣
桂樹這種植物當然也不是唐代才出現在我們中國人的視野里的。流傳在山西省汾陽地區的一個傳說故事或許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它久遠的過去。話說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年輕時爭權失敗被流放外國,身邊只有狐毛、狐偃和介子推幾個人相伴,一路顛沛流離。有一天,重耳餓得實在受不了了,介子推就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他吃,這才挨過難關。
後來晉國發生了內亂,重耳回國當上了國君,也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可是曾經跟他一起度過苦難的介子推卻回鄉下隱居,死活不願入朝為官,晉文公想要放火逼他出山,沒想到玩大了,介子推抱著他的老母親被活活燒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他的墓上栽種了幾株桂樹,據說可以護佑他的靈魂不會消散。
春秋時期的山西到底有沒有桂樹,我們無法下定論,不過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的楚國應該就已經對這種植物非常熟悉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九歌》中寫道:「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所謂「桂漿」,指的是加了桂樹皮釀造的美酒,有辛辣刺鼻的味道;「桂旗」就是用桂花裝飾的旗幟。和屈原同一時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也說「物為美者,招搖之桂」,也是對這種美麗而又芳香濃郁的樹的極盡讚美之詞。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以舉國之力修建上林苑,其中引種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桂樹也由此告別了自由自在的野生生涯,成了一種栽培觀賞植物。漢代人劉歆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奇花異樹,其中有桂十株;武帝破南越后,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由此可見,桂樹正是在漢武帝時期從溫暖潮濕的南方背井離鄉來到北方安家的。
桂花原本是指金桂(Osmanthusfragrans),後來才培育出了丹桂、四季桂等多個變種,它們都屬於木犀科木犀屬,所以桂花又稱木犀,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們的樹榦截面紋理有點像犀牛的角。這些植物都有著卵圓形的葉子,開一串串香味撲鼻的小花,只不過花色不太一樣,株型也有所區別。
桂樹為什麼叫「桂」呢?因為它的葉子長得有點像古代的一種常用玉質禮器——「圭」,這種東西是長條形的,上半截是圓形或者劍頭形,看起來確實跟桂樹葉有三分相似。也有人說是因為桂樹葉的葉脈形狀像是「圭」字。
各種各樣的桂樹大多數都起源於我國西南部,尤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出產最多。晉代博物學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一書中記載:「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合浦正是廣西北海市下屬的一個縣,最常見的岩桂(也叫木犀)最初便生長在這裡的群山之巔上。另外,現在喜馬拉雅山麓還能找到一些木犀科的野生品種,在鄰近的印度、尼泊爾等國也有種植。
文人騷客都愛桂花
本身就已經有著清雅高潔的容顏和甜香醉人的香氣,再加上月宮神話的襄助,桂花迅速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最為出彩的角色之一。唐朝詩人幾乎全都是桂花的忠實擁躉,李白、王維、白居易等人都有關於桂花的詩句傳世。其中我最欣賞的要數王維先生的名作《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所欣賞的桂花竟然在春季開放,很可能是又名「月桂」的四季桂,這是一種現在已經比較少見的桂花,雖然可以四季開花,但是香氣卻不夠濃郁。
宋代的女文豪李清照在詞作《鷓鴣天》中把桂花又抬舉了一等: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在她看來,儘管桂花長得並不艷麗驚人,也不像那些名花一樣受人追捧,但是它的溫柔香濃卻是那些名花羨慕不來的,這樣的花才堪稱是「花中第一流」。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堂弟考中進士之後,贈送給他一首詩,其中兩句寫道:「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從此之後,人們又把考試中名列前茅的人稱為「蟾宮折桂」,桂樹也就有了另一層美好的寓意。所謂「蟾宮」,是指傳說中月亮上的廣寒宮,是嫦娥仙子的居所。
至於後來「桂冠」也用來表達這一含義,卻是現代的事情了。因為這裡「桂冠」的「桂」指的其實是「月桂樹」,一種生長在歐洲南部的植物。古希臘時期的奧運會常常用它的枝條編作頭環,獎勵給比賽獲勝的英雄,稱為「桂冠」。不過月桂樹屬於樟科月桂屬(Laurusnobilis),跟我們所說的桂樹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只是葉子的形狀有一些相似而已。
題外說一句,用作香料的「桂皮」也跟桂花沒什麼關係,它是另一種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的皮製成的。
又到了「吃」的環節
桂花之所以有著濃郁的甜香,是因為它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芳香物質。所以它不僅僅可以觀賞,還可以用來食用或者釀酒。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鮮桂花不能摘下來就吃,必須經過蒸制殺毒或者糖漬后,才可以食用。
桂花製品中最美味的莫過於桂花糕,相傳明末有一位小販從桂花的香氣中找到了靈感,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然後用蜂蜜浸漬,再與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精糖拌和后蒸製成熟,吃起來滿口軟糯香甜的滋味讓人渾身舒泰,這種做法流傳至今,依然盛行不衰。
桂花酒更是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成了祭祀鬼神常用的酒類,如屈原在《九歌》中所寫的「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桂酒就是用桂花釀的酒。
現代以來,桂花酒因為毛主席詞作《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一句而為國人所熟知。清代潘榮陛編著的《帝京歲時記勝》中也記載,八月中秋最適合飲用的就是「桂花東酒」。
那麼桂花酒如何釀製呢?
每年八月桂花盛開的季節,挑選一些含苞待放的桂花,再加入酒麴和白糖入壇密封三年,再開罐時即可聞到一股醇柔的桂花酒香,讓人不由得垂涎欲滴。
桂花還可以制茶,採摘鮮桂花后須得立刻糖漬,否則乾枯之後,所含香精油也就大部分揮發掉了。糖漬鮮桂花和精製的茶坯一起窨制后,便成為一種名貴的花茶,芳香持久醉人,十分好喝。有趣的是,桂花可以分別跟綠茶、紅茶或是烏龍茶結合,每一種桂花茶都有著獨特的口感和香氣。
因為神話傳說中桂樹和月亮的特殊關係,這些和桂花有關的飲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中秋節的必選。在清冷的月光下,拈一塊桂花糕,啜兩口桂花茶,遙望月亮中那株傳說中高大茂盛的桂樹,真是一番難得的雅韻啊!
如今桂樹早已不僅僅在南方種植,而是遍布全國各地,甚至華北很多地方也種植丹桂、四季桂等品類。不過在很多人心目中,桂花仍是獨屬於江南的華美景緻。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憶江南》中所寫的: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元代嵌螺鈿廣寒宮圖漆器殘片:北京市西城區后英房元代居住遺址出土,現藏於首都博物館。用精美的線條描繪了月宮中的美景,其中的桂樹甚至帶有一絲類似凡·高作品的現代美感。
拉丁學名:Osmanthusfragrans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木犀目,木犀科,木犀屬。常綠闊葉大喬木,桂花原產中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東段,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也有分佈。現四川、雲南、廣東、廣西、湖北等省區均有野生,淮河流域至黃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