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吃得了屎嗎
《越王勾踐世家》·勾踐(3)
福禍相仍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晉重耳餎翟,齊小白餎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這一次衝動帶來了巨大的懲罰,曾經的王淪為階下囚,勾踐感慨萬千,生不如死,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這下徹底完蛋了,要死在這會稽嗎?文種善開人意,什麼叫心理學?文種才是。主君不要喪氣,你轉念想一下,這也許是好事,就算不見得是什麼光彩的事,未來的事情很難說,誰特么還有前後眼呢?你看商湯周文晉文齊桓,這些稱王稱霸的,哪一個不是遭遇重重磨難,最後他們都能王霸天下,這是為什麼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樣看來,沒有這些磨難就成就不了商湯周文晉文齊桓,當然也成就不了越王?這樣看來,今日會稽之辱,是他日王霸之基,是一件好事。
卧薪嘗膽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文種的話太有道理了,勾踐低著頭笑了,沒錯有王霸之志者必將遭遇非常之禍,他日東山再起,只有一個辦法——忍!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會稽之恥讓曾經的王低下了頭,這一低頭,一個天下霸主橫空出世。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天下道理沒有那麼多,就看能不能做到,做不到,道理是道理,你還是你,做到了你就成就了。知道與做到真的是兩碼事!勾踐知道了,他也做到了,不容易,非常人才能忍非常辱,才能成非常事。
吃屎的狠人
吳王:待吾疾愈,方為太宰赦之。
范蠡:願大王請求問疾,得見,因求其糞而嘗之,觀其顏色,當拜賀焉。
勾踐:下囚臣勾踐賀於大王,王之疾至已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癒。
勾踐:下臣嘗事師聞糞者,順榖味,逆時氣者死,順時氣者生。今者,臣嘗大王之糞,其味苦且楚酸。是味也,應春夏之氣,臣以是知之。
吳王:仁人也。
—————————《吳越春秋》
這是《吳越春秋》的記述,未必為真,應該算是一部野史,其旁核眾說、不徇本書。從這個故事來看,范蠡勾踐吳王,判然不同。吳王同意赦免勾踐,恰好生病了,本來要搞個告別儀式給勾踐點面子,或者說噁心下勾踐也可能。待吾疾愈。
機不可失,夜長夢多。范蠡勸勾踐趕緊離開,免生枝節,願大王請求問疾,得見,因求其糞而嘗之。勾踐還真這麼做了。一個人要多難才可以去吃別人的大便?吃得了別人大便的人這是對自己有多狠,有多卑微,這是狗一樣的人生啊!吳王「仁人」的誇讚,勾踐埋頭跪謝,這一埋頭埋下了多少恨。
當然,這個故事表現了勾踐的忍與狠,挖苦了吳王的糊塗,不過吳王這是有多傻才有此一贊,「勾踐真愛我啊!」歷史留下的東西不過是勝者與敗者,笑到最後的任人誇,最後失敗的任人笑,哪有什麼真真假假,大家還是看熱鬧好了。至於要學習勾踐的卧薪嘗膽的精神,也不過是一句屁話,還是那句話,天下道理沒有幾多,做得到的沒有幾個,你以為你是誰,你吃的了屎嗎?
《楚世家》·勾踐(4)
中國有句俗話,一個好漢三個幫,歷史看晉文有狐趙,齊桓有管鮑,秦穆有餘百里奚,有明君也要有能臣,孤掌豈能鳴?
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吳歸蠡。
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勾踐希望范蠡留在國內輔助,范蠡明確指出,要是帶兵打仗,軍旅之事,文種先生不如我,要論治國理政,老實說文種先生強過我。這是范蠡之明。
勾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報吳。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夫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勾踐曰:「善。」
大夫逢同諫曰:……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
逢同也是老謀深算,制勝克敵還得道家人物出場。勾踐埋頭裝孫子七年,國民休養生息,漸漸有了復仇的想法。逢同警示,吳國勢大,不可輕舉妄動,不戰則罷,戰則必勝,越弱吳強,需要等待時機。現在吳國自恃國力有爭雄天下之心,霸天下必然北進,向齊楚與晉,我們何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讓吳國與中原列國相爭,我們趁機襲其後,大仇可報。
居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甪也。原王釋齊先越。」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
果然,吳國志在天下,這就更能解釋當初吳國所以赦免勾踐。春秋爭霸志在賓服列國,沒有戰國來的慘烈,直接吞併完事了。春秋到戰國,始終執行吞併路線的只有一個秦國,秦人從來不理會周朝那些虛情假意的「禮」,扎紮實實吃一個消化一個,說實話,要不是強大的晉國橫亘在東,周朝早就完蛋了。三國分晉之後,秦國東進野心勃勃,因為機會來了。而其他列國始終忙於爭做老大,打服了就好,把人家的窩端了似乎太不仁義,既然講仁義,何必戰爭?
一方面吳國不吞併越國,實在是因為越國的地理形勢,越多山多丘陵,易守難攻,即便殺掉一個勾踐也不足以控制越國,反而激發起越人的同仇敵愾,實在是後顧之憂。赦免越國有利於鞏固後方,以完成吳王心中的霸業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