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衛所改革
第078章衛所改革
太監就是皇帝的家奴,哪怕到了王安這個層面的太監,其實也沒有實權,他只是在崇禎皇帝面前端茶遞水,隨時跑腿使喚的人。
正所謂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崇禎皇帝缺的並不是一文錢,而是成百數千萬兩銀子。隨著明末小冰河氣候影響,再加上天災人禍,糧食大面積量減產,糧食的價格反而也越來越高。
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兩石,到了崇禎年間,差不多二兩銀子買一石大米,價格瘋漲了四倍多。
可是大明眼下到處都需要用錢。
王安愁眉不展的道:「小袁將軍,皇爺他苦啊,他為了國事操勞,茶飯不思,都瘦了一大圈!」
別看袁良拍胸脯保證,自己可以搞定河南三衛。這話王安一句也沒有相信,正所謂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袁良在這個時空實在是太年輕了。
不過,袁良的話確實是被王安聽到心裡去了,他眨眨眼:「小袁,將軍,你說如何才能解決衛所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袁良望著王安道:「衛所為什麼戰鬥力低下?」
「這個……」
王安還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其實很簡單!」
袁良道:「因為太窮,吃不上飯,正所謂皇帝不差餓死兵,你可以隨便去任何一個衛所看看,衛所兵窮的比我們大營里的百姓還慘!」
「他們怎麼會……」
袁良撿了一根斷箭,在地上劃了起來:「就以我們歸德衛來說吧,我們歸德衛成立的時候,共有五千六百戶軍戶,衛所在夏邑、睢州、永城、虞城、寧陵、柘城、商丘、宋城、鹿邑,一州八縣,共計軍田三百五十三萬畝,王公公,你知道嗎?那個時候的歸德衛,戶均擁有六百多畝的,也就是說人均擁有一百多畝地。」
王安目瞪口呆:「這麼多地?」
「是啊!」
袁良苦笑道:「前元朝的時候,黃泛區發水,歸德府首當其衝,又接著在大明開國時期,歸德府屬於前沿拉鋸戰打了十幾年,開國初,歸德府幾乎沒有什麼人,所以才有這麼多軍田。只不過人總要生孩子的,孩子也要結婚成家立業,歸德衛的人數越來越多,可是軍田卻越來越少,我接手歸德衛正前千戶所的時候,我們正前千戶所只剩下不到三萬畝軍田,而正前千戶卻有九千八百多人,人均不到四畝地。」
就像歸德衛一個衛一年官員的俸祿需要六萬八千石,放在崇禎年間摺合銀子就多達十三萬兩,朝廷可以耍賴皮,用銀票、布帛、糧食、鹽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抵數。
可是明朝的衛所問題,卻是一個繞不開的死結。
王安道:「小袁將軍,你是打算怎麼做?」
「歸德衛的軍田就在那兒放著,誰吞了軍田,我就找他們要回來!」
袁良拿著箭扎在地上:「誰敢不給,就要看看我的刀願不願意,王公公,你看看,只要我收回歸德衛的那些軍田,還需要朝廷的軍餉嗎?非但不需要,反而可以給朝廷繳納一大筆糧食,這一進一出,差距就大了!」
袁良也不是什麼大智慧的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當初他在國企,國企經營困難,人員臃腫,明明是一個企業,卻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後勤人員,這些不佔生產編製的非必要人員,吃掉了企業的大量資金。結果企業越來越差,馬上將要破產。
結果,當企業改組以後,設備該更換的更換,該維修的維修,那些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該滾蛋滾蛋,短短一年不到,企業就扭虧為盈。
其實,明朝開國初期,衛所一樣如此。
明朝的衛所不僅僅不需要軍費,反而向朝廷繳納糧稅。
所以朱元璋這才有底氣不靡費一文,既可獲百萬大軍。
可是任何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變成落後。
隨著明軍軍人的地位低下,隨便一個縣令都可以指著一個五品千戶罵娘,這樣的軍戶更別提有什麼地位。
而軍戶的軍田,則淪為士紳、大戶、豪強嘴邊的肥肉,隨著時間的推移,步步蠶食,幾乎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軍田都被蠶食殆盡,同樣,同樣,軍戶連肚子都吃不飽,他們雖然是軍人,卻混得連乞丐都不如。
戰鬥力自然下降,當朝廷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不想賣力,更沒有實力賣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袁良不自討腰包,更換正前千戶的裝備,歸德衛正前千戶連傢伙都配不齊。
朱元彰看不出衛所戰鬥力低下嗎?
永樂皇帝朱棣總能看得出來吧?靖難之役第一次大規模決戰,就是滹沱河之戰,建文帝以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率軍十三伐燕,數路並進,號稱百萬大軍。結果被朱棣揍得滿頭是包,損失慘重。
至於整個靖難之役,不難看出南軍戰鬥力低下,成了朱棣屠幼的舞台,事實上,那個時候已經暴露出了衛所兵不堪大用的本質。
可是呢,強悍如永樂,睿智如萬曆,他們都不敢對衛所進行改革,缺乏的就是勇氣。
國朝之初的國企,其實也是一樣,漸漸的暴露了太多問題,生產效率低下,制度臃腫不堪,人浮於事,非但不能再為國家提供利潤,反而成了國家龐大的包袱。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莫大的勇氣,誰也不敢動國企,畢竟這可是一億四千人工人的飯碗,一著不慎,就會社會動蕩不安。
可是,我黨偏偏做了,頂著巨大的壓力,進行國企改革,當然,國企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得不慎重。
於是,國朝採取了時間跨度長達四十年的不間斷改革,終於讓經濟成功轉型,不僅扭虧為盈,反而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
其實衛所的問題,與國朝的國企問題非常相似。
明朝衛所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
一個衛,並非簡簡單單的五千六百個大頭兵在某個城池鎮戍一方,說句不嚴謹的話,一個衛並不是五千六百人,而是五千六百戶。
他們每個軍士都有自己的家庭,妻兒老小都在,當兵的去操練了,你猜妻兒老小在幹嘛?肯定是家庭手工作業的小農經濟生產啊,種田,紡織,鐵匠爐子,都會有,這就是一個以軍事為主的城市。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家庭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孩子仍然是軍戶,而只需要一個孩子襲職接替父親的軍士身份,他的兄弟將以軍余的身份仍然保持軍戶身份,但是他們不再有職業限制,種田經商還是讀書科舉全然無所謂,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那麼多大學士尚書侍郎御史等高官是衛所籍。
比如今天的貴州黔東南州。
洪武十八年,平定了當地苗變起義的明朝,從南直隸調來了一些軍士,組建隸屬於湖廣都司的五開衛,鎮戍黔東南。當時,這個地區除了五開衛之外,剩下的只有遍布各地的隸屬於貴州都司貴州衛蠻夷長官司,當時貴州尚未單獨建省,貴州都司是在四川轄區。
五開衛一開始有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后又添設平茶、黎平、中潮、銅鼓、新化亮寨、平茶屯、龍里、新化屯、五開中左、五開中右、五開中中十一所,這十六個千戶所,五開城內駐六所,城外另駐十城分別安置,而此時五開衛的軍士總數已經達到了三萬三千多人。
在一個從未有中央勢力入駐的區域,注入三萬多軍士,還都是攜家帶口的,你覺得這個區域相當於遷入了多少漢人?至少十萬吧?所以等永樂時期貴州單獨建省之後,這裡就開設了黎平府。
可以說,衛所就是蠶食新附地區最好的手段。
明朝三百多個內衛,兩百多個外衛,其實最大的作用就是移民實邊。只不過,衛所問題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決的問題。
張居正對明朝的改革,並沒有涉及衛所,他只是投機取巧,以募民為兵的辦法,暫時解釋了民源不足,缺乏戰鬥力的問題。
可是衛所,就像一個腫瘤,在大明身上越長越大,畸形發展,敲骨吸髓,一步一步耗盡大明的有限財源,把大明拖向無底的深淵。
崇禎皇帝也早就看出了衛所的問題,但是他不敢動,一動就會鬧出兵變、嘩變。
王安聽完袁良的計劃,在得知袁良有辦法把衛所這樣的不良資產自負營虧,如果給袁良利用三年時間,訓練三萬精兵,那豈不是意味著可以減少遼東的軍費支出。
在聽完袁良的陳訴之後,王安不敢耽擱,甚至連火藥的交接工作都沒有做,直接返回京城。
袁良為了保護他的火藥給養,把所有袁家軍騎兵抽出來,配合大名軍騎兵,組成四千五百餘騎,沿長城內線,向西迂迴。
為了防止后金切斷袁良的補給線,袁良只要讓王安和袁家軍傷兵繞道,多走三百多里,他寧願用血肉之軀硬扛后金軍隊的進攻,也不願意冒險。
「嘭嘭……」
一隻榔頭,一隻榔頭狠狠砸向袁家營牆,原本堅固的營牆被砸得面目全非,搖搖欲墜。
轟隆一聲巨響,營牆塌了足足一百多步。
這時,后金軍隊學乖了,他們並沒有立即往裡面沖,而是等著塵煙散盡,直到不遠處那道營牆出現在視線內,他們這才發現不遠處還有一道土牆。
結果,當這些明軍俘虜小心翼翼衝上另外一道矮牆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轟隆一聲巨響。
數十上百名明軍俘虜掉進了一個大坑裡。
慘叫連連。
其實,這還真不是袁良採取的什麼詭計,只是這個空地上原本就是一個地窩子。住在裡面的百姓和軍士提前撤走了,當然,像支撐著地窩子的橫樑,這屬於保貴資源,當然也挖走了。
於是,這些明軍俘虜摔得氣昏八素。
總之,皇太極持續利用這個笨法子向袁家軍大營進攻,這個辦法在看來看來非常蠢笨,可是在這個時代,卻屬於正常現象。
攻打一座城打幾個月或者半年太正常了,皇太極非常清楚袁良從他手中繳獲了多少糧草,想指望困死袁家軍實在太不現實了。
不等袁家軍缺糧,后金自己先缺糧了。雖然他們后金眼中,從來不把奴隸和或者俘虜當作人,可是無論當不當成人,他們都是要吃飯的,特別是那些明軍俘虜,每天要干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本來吃的就差,加上后金軍隊剋扣,結果很多俘虜都是干著干著活就倒在地上,再也起不起。
皇太極沒有辦法,只能提高俘虜們的伙食待遇,這樣以來,糧草的消耗成倍增加。
就在皇太極與袁良雙方展開土工作業競賽的時候,身在薊縣的孫承宗急得鬍子都白了,要說孫承宗不在意袁良,還真有點說不過去。
奈何孫承宗沒有直屬與他的嫡系部隊,其他總兵和副總兵根本就抗拒他的命令,不是見死不救,主要是袁良太遭明軍將領恨了。
明軍將領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喝兵血,飛揚跋扈,或者欺上瞞下,殺良冒功等等,他們還不真會見死不救。
因為每個人都清楚,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如果他們哪天被圍了,誰還救他們?
可是,袁良和盧象升這一對組合,戰績太過耀眼,反而顯得他們太過無能,最重要的是,后金大軍壓上去,按說其他明軍早已崩潰,然而,問題是袁良既沒有求援,也沒有崩潰。
孫承宗其實也不好說什麼。
其他明軍將領只需要袁良向他們低頭,寫一封態度誠懇的求援信,那麼他們面子裡子都有了,可惜,袁良的腦迴路與他們不一樣。
袁良以為,這些明軍將領是害怕了后金軍隊,求人不如求已。
袁良現在不缺人,他手中擁有一百多個鎮,足足十多萬人,當然這些人里有老弱病殘,有婦女兒童,但是卻有更多的青壯男子。
雖然說大明朝的官兒,很多都不是東西,只不過,他們至少是人,做不出禽獸不如的事情,可是后金軍隊絕對是禽獸不如。
隨著袁家軍的將士不斷傷亡,袁家軍卻是一支以技術兵種為主的軍隊,袁良可不捨得把寶貴的炮兵、火槍兵浪費在這種白刃戰消耗戰中。
當然,並沒有直接上這些沒有受過訓練的民夫上戰場,這樣做的話就是拿他們當炮灰。
於是,袁家軍士兵們開始分散下來,針對一百多鎮的民壯進行軍事訓練。
繳獲的長槍,被去掉紅纓,削斷槍柄,製造成簡單的標槍。
經過簡單訓練的民夫,可以把這種標準甩出三五十步遠,長達八尺有餘的標槍,一旦被扎中,絕對不會好受。
可關鍵是袁家軍別的不多,就是人多。
哪怕每道牆甩出去數千上萬支標槍,對於袁良而言,簡單不值一提。
太陽西垂,晚霞漫天。
后金軍隊進行著最後一次進攻,一旦結束,他們就要回營休戰了。
袁良站在望塔上,看著下面忙碌的青壯。
這些用地窩子支撐柱改造的投石機,也被紛紛豎立起來。
兩萬餘名青壯標槍手站在矮牆下嚴陣以待。